汪裕伟
- 作品数:63 被引量:152H指数:7
- 供职机构: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两种肾小球滤过率评价公式评价健康体检人群慢性肾脏病患病率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肾小球滤过率(GFR)评价公式评价芜湖市健康体检人群慢性肾脏疾病(CKD)患病率以及CKD相关独立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截取40337名(男性24164名、女性16213名)的芜湖市单个健康体检中心健康体检人群,测量体重、身高和血压,同时检测血常规、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尿素氮、肌酐和尿酸及尿常规。结果采用日本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公式(J-EPI)公式和中国改良MDRD公式(C-MDRD)公式评价芜湖市城区CKD患病率分别是3.9%和6.3%;与CKD相关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60岁)、高尿酸血症、高血糖。结论采用J-EPI公式评价的CKD患病率低于采用C-MDRD公式评价的CKD患病率;年龄(≥60岁)、高尿酸血症及高血糖为影响CKD流行率的高度相关独立危险因素。
- 杨沿浪邹和群汪裕伟高潮清陶青松金岳龙
- 关键词:慢性肾脏病患病率肾小球滤过率
- B超引导下肾穿刺活检500例临床与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500例采用活检枪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的肾病患者进行临床经验分析,为B超引导下肾穿刺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1998年至2011年在弋矶山医院就诊的采用活检枪在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的肾病患者500例为研究对象,分析研究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取材质量、并发症及临床病理诊断情况。结果 500例患者共行肾活检术516次,一次穿刺成功率达96.8%,二次穿刺成功率为100%;组织标本质量均良好,能够进行病理检查及病理学诊断;500例患者经穿刺后,有23例患者发生肉眼血尿,78例发生镜下血尿,49例患者发生肾周血肿,在休息24h后均好转,且所有患者中未出现动静脉瘘、感染现象。结论 B超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性好,取材成功率高,减少并发症,对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 汪裕伟
- 关键词:B超引导肾脏疾病组织活检
- 低分子肝素对肾病综合征大鼠TNF-α的影响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LMWH)对肾病综合征(NS)大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及其对肾脏保护作用的可能机理。方法: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肾病综合征模型组、肾病综合征模型LMWH治疗组,分别于2、3、4周留取24h尿,测定尿蛋白,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血清白蛋白,并离心沉淀备测TNF-α。结果:NS大鼠血清中TNF-α明显升高,且与24h尿蛋白呈显著正相关(P<0.01)。用LMWH治疗后血TNF-α浓度减低,24h尿蛋白减少,血清白蛋白升高。结论:LMWH可降低NS大鼠血TNF-α浓度,可能是其肾脏保护作用的机理之一。
- 张道友陈忠辉吴仁胜杨沿浪苏惠杨利才汪裕伟徐海红
-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低分子量肝素肿瘤坏死因子-Α
- 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剂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血清AngⅡ、TGF-β_1水平的影响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观察苯那普利(ACEI)、缬沙坦(ARB)及两药联合应用对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89例伴有蛋白尿的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苯那普利组(ACEI)、缬沙坦组(ARB)和联合组(苯那普利+缬沙坦),疗程8~12周。分别检测各组的AngⅡ、TGF-β1、肾功能、24h尿蛋白定量及血压。结果苯那普利组及联合治疗组血清Ang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缬沙坦组血清AngⅡ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各组血清TGF-β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治疗后各组间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联合治疗组血清TGF-β1水平与单独用药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组蛋白尿均降低(P<0.05),苯那普利组及缬沙坦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降低蛋白尿疗效优于苯那普利组及缬沙坦组(P<0.05)。结论苯那普利和缬沙坦联合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可下调AngⅡ、TGF-β1的表达,进一步降低蛋白尿。
- 张道友杨沿浪徐海红汪裕伟朱新俭杨利才
- 关键词:苯那普利转化生长因子Β1
- 腹膜透析150例并发症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讨论腹膜透析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有关原因。方法对2005年11月至2012年7月收治的150例腹膜透析患者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选择同期血液透析患者150例作为对照,比较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将150例腹膜透析患者分为心力衰竭组、非心力衰竭组及感染组和非感染组,以评价有关并发症情况。结果腹膜透析与血液透析在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感染组与非心力衰竭组、非感染组在血液检测、心脏功能及血压检测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心力衰竭组和感染组,更容易出现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病、营养不良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腹膜透析患者,要密切关注有心力衰竭及各种感染的病患,并进行针对性治疗。
- 汪裕伟高潮清杨利才杨沿浪张道友
- 关键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并发症
- 己酮可可碱和苯那普利联合应用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和苯那普利联用对阿霉素肾病大鼠细胞因子及尿蛋白的影响。方法 80只雄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己酮可可碱组、苯那普利组及联合组。对模型组和三治疗组给予阿霉素(5 mg/kg)尾静脉注射,建立肾病综合征模型。自注射阿霉素后,己酮可可碱组和苯那普利组分别给予己酮可可碱50 mg/(kg.d)、苯那普利6 mg/(kg.d)、联合组给予己酮可可碱25 mg/(kg.d)联合苯那普利3 mg/(kg.d)灌胃,共6周。分别于给药2周、4周、6周抽血测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及放入代谢笼留24 h尿测蛋白定量。结果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在己酮可可碱组、苯那普利组和联合组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均<0.01),而联合组又低于己酮可可碱组和苯那普利组(P均<0.05)。结论己酮可可碱和苯那普利联合应用能进一步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联合治疗疗效优于单独应用。
- 苏惠张道友杨沿浪汪裕伟徐海红
- 关键词:己酮可可碱苯那普利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阿霉素肾病
- 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断剂对慢性肾病患者尿蛋白、脂质代谢及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9
- 2008年
-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系统阻断荆对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脂质代谢、血管紧张素Ⅱ、白细胞介素1及C反应蛋白水平的的影响。方法89例伴有蛋白尿的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苯那普利组(n=30)、缬沙坦组(n=30)和联合治疗(苯那普利+缬沙坦)组(n=29),治疗8~12周。分别检测血脂、血管紧张素Ⅱ、白细胞介素1和C反应蛋白水平及24h尿蛋白定量。结果治疗后各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联合治疗组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降低(P〈0.05);苯那普利组和联合治疗组对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水平的影响大于缬沙坦组(P〈0.01)。苯那普利组及联合治疗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而缬沙坦组血清血管紧张素Ⅱ水平较治疗前上升(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1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各组蛋白尿均降低(P〈0.05),联合治疗治疗组降低蛋白尿疗效优于苯那普利组及缬沙坦组(P〈0.05),苯那普利组与缬沙坦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管紧张素阻断剂可改善慢性肾脏疾病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下调血清血管紧张素Ⅱ、白细胞介素1及C反应蛋白的表达,降低尿蛋白,联合治疗用药疗效更佳。
- 杨沿浪张道友陈卫东黄杨杨李龙海汪裕伟朱新俭徐海红杨利才
- 关键词:苯那普利脂质代谢白细胞介素1
- 慢性肾脏病患者25(OH)D_3的水平及相关指标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的慢性肾脏病患者骨化三醇服用前后25(OH)D_3水平,分析其相关临床指标。方法:收集2014年12月~2015年7月已确诊的CKD 3~5期患者,49例入选,其中男性28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2.2±12.4)岁。给予骨化三醇口服,随访2~5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84.9±27.4)d,分别检测治疗前后25(OH)D_3,血清钙、磷、i PTH的水平。分析其25(OH)D_3与各临床指标的关系。结果:给予口服骨化三醇2月后患者血清25(OH)D_3平均水平较前增加[(18.6±4.0)ng/m L)vs.(20.0±6.0)ng/m L,P〈0.05]。血磷、i PTH水平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钙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25(OH)D_3浓度与i PTH、血钙、血磷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口服骨化三醇的慢性肾脏病患者25(OH)D_3水平有所提高,血钙平稳,血磷、i PTH水平下降。
- 史伟佳张道友汪裕伟杨沿浪吴育慧
- 关键词:骨化三醇25羟维生素D3慢性肾脏病
- 苯那普利对慢性肾衰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作用与血浆神经肽Y相关性分析
- 2003年
- 目的 :探讨慢性肾衰 (CRF)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使用苯那普利治疗前后血压、肾功能、血浆神经肽Y(NPY)含量的变化及其相关性。方法 :CRF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 3 0例 ,使用苯那普利治疗前及用药 4wk后分别测定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血肌酐 (Scr)、血浆NPY ;另采用本院核医学科血浆NPY正常值作对照。结果 :治疗前后血浆NPY水平均高于正常 (P <0 .0 1 )。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NPY降低明显 (P <0 .0 1 ) ,SBP、DBP及Scr明显下降 (P<0 .0 1 ) ,且血浆NPY与SBP下降有显著相关性 (r=0 .67,P <0 .0 1 )、与DBP、Scr下降关系不明显 (P>0 .0 5 )。结论 :CRF合并肾性高血压患者使用苯那普利治疗后 ,血浆NPY、血压下降 。
- 汪裕伟张道友
- 关键词:药效学苯那普利慢性肾衰肾性高血压
- 成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的研究进展
- 2024年
-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NS)是导致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病因,及时、恰当的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缓疾病进展并改善预后。免疫抑制是改善PNS患者病情的主要治疗措施,目前已有多种药物被用于PNS的临床治疗。然而,由于PNS免疫相关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如何合理选择免疫抑制方案仍然是一个待解决的难题。本文分析成人PNS免疫抑制治疗相关研究进行分析,探讨并总结不同免疫抑制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谭术鑫汪裕伟
- 关键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免疫抑制治疗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