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登
- 作品数:32 被引量:147H指数:7
-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项目辽宁省医学高峰建设工程项目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8
- 2015年
- 利妥昔单抗注射液作为最早应用于临床的CD20单抗类药物,广泛用于CD20阳性的淋巴瘤和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近年的研究发现,该药除了可以清除恶性B细胞,减少自身抗体,对T细胞的功能也有一定影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该药的应用范围。该文概述了近年来利妥昔单抗注射液对不同免疫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及关于该药临床应用的一些最新报道,同时也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 潘登李艳
- 关键词:淋巴瘤T细胞B细胞
-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用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被引量:15
- 2017年
-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减量维持治疗对于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ITP患者接受连续2周的rhTPO治疗(300 U·kg^-1·d^-1),PLT ≥ 50×10^9/L者进入维持治疗。入组者初始给予隔日用药方案,根据血小板计数调整rhTPO给药间隔,维持PLT (30-100)×10^9/L,维持治疗共12周。结果在91例rhTPO治疗有效的患者中,14例退出研究(12例依从性欠佳,2例经研究者决定换用其他治疗方案)。77例患者完成研究,其中38例在12周维持治疗中始终维持治疗有效(PLT≥30×10^9/L)。在维持治疗第4、8、12周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2.6%(63/68)、82.7%(43/52)、85.0%(34/40)。所有接受治疗患者的中位血小板计数波动于(70-124)×10^9/L。rhTPO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7%,均为轻度。结论延长给药间隔的减低剂量rhTPO维持治疗可使绝大多数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维持于安全水平,但给药间隔差异较大,需进行个体化调整。
- 蔡华聪王书杰富玲王晓敏侯明秦平陈方平张晓辉黄河何静松吴润晖马静瑶杨仁池刘晓帆田颖刘爱军吴竞生朱微波周郁鸿刘文宾胡豫何文娟李艳潘登赵永强
- 关键词:血小板减少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药物毒性
- 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对白血病细胞株增殖及其PHLPP表达的影响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观察PI3K/Akt/mTOR通路抑制剂wortmannin或rapamycin对白血病细胞株增殖及其PHLPP(PH domainleucine-rich repeat protein phosphatase)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wortmannin或rapamycin分别作用于人类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HL-60,采用WST-1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AnnexinⅤ-FITC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细胞中p-Akt、Akt、PHLPP蛋白的表达。结果:Wortmannin以时间以及剂量依赖方式抑制K562、HL-60细胞的增殖(P<0.05),48 h的IC50值分别为(187.6±48.4)、(185.5±48.1)nmol/L。100 nmol/L wortmannin作用于K562细胞、50nmol/L wortmannin作用于HL-60细胞12和24 h后,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细胞显著升高[(12.4±0.7)%、(17.6±2.3)%vs(5.0±0.6)%,P<0.05;(11.0±0.2)%、(17.9±1.6)%vs(6.8±0.4)%,P<0.05]。Wortmannin分别作用于K562、HL-60细胞12、24、36 h后,p-Akt、PHLPP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rapamycin同样可使K562、HL-60细胞中PHLPP蛋白的表达水平降低。结论: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剂抑制白血病细胞株增殖的同时降低其PHLPP蛋白的表达。
- 闫朝奇张丽君高峰潘登王萍萍王亚柱
- 关键词:WORTMANNINRAPAMYCIN白血病
- 免疫分型技术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 2014年
- 免疫分型技术在血液肿瘤的诊断治疗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常用的免疫分型技术包括采用流式细胞术对外周血和骨髓细胞的分析和采用免疫组化对骨髓活检病理和淋巴结活检病理进行分析两种。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进展,免疫分型技术在血液肿瘤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除了用于诊断,尚可用于预后判断,指导治疗,监测疾病等等。本文将对这些方面进行综述。
- 潘登
- 关键词:免疫分型流式细胞术血液肿瘤
- 肿瘤诱发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研究肿瘤诱发的获得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acquired factor V deficiency, AFVD)临床表现特点,探讨肿瘤诱发的AFVD的治疗选择。方法:报道1例肿瘤诱发AFVD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诊治经过并进行相关的文献复习及讨论。结果:老年男性,临床表现为黑便,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病史及家族史。实验室检查提示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凝血因子V活性(Factor V∶C)降低,Ⅴ因子抑制物水平升高。PET/CT:结肠及回肠末段代谢增高,提示肿瘤性疾病。对症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后疗效欠佳。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出现血压明显升高,继而出现急性硬膜下出血,紧急给予Ⅶ因子抢救,最终放弃治疗出院,院外患者死亡。结论:获得性凝血因子Ⅴ抑制物所致的凝血障碍是一种少见疾病,预后与患者基础疾病相关。对于老年患者需注意除外肿瘤性疾病继发的AFVD以及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副作用。
- 吴丹阳王晓雪潘登李艳
- 关键词:肿瘤糖皮质激素
- 来那度胺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9年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部分患者疗效欠佳,需探讨新型治疗方案。来那度胺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肿瘤细胞的生长,近年来已有多项使用该药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本文对来那度胺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潘登李艳颜晓菁
- 关键词:来那度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 2007年
- 目的:研究重症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以及Hp感染与患者临床特点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检测重症ITP患者与对照人群的Hp感染率;比较Hp阳性和Hp阴性ITP患者的年龄、性别、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结果:42例ITP患者中28例14C-UBT阳性(66.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19%(P<0.01)。Hp阳性和Hp阴性ITP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93%和21%,两组相比差异十分显著(P<0.01)。结论:ITP患者Hp感染率增高,Hp阳性ITP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更敏感。
- 潘登李艳徐海萍于锦香高峰翟明
- 关键词: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幽门螺杆菌糖皮质激素
- 血管免疫母T细胞淋巴瘤化疗后并发卡氏肺孢子肺炎1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3年
- 患者,男,54岁,主因发现周身多发包块伴发热3个月于2012年10月入院。患者3个月来间断发热,体温38~39℃,腋窝、腹股沟肿块。人院查体:T 39℃,P 92次/min,R 19次/min,BP 120/80 mmHg。神清,消瘦,浅表淋巴结肿大,睑结膜苍白,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WBC 2.12×10~9/L,粒细胞0.78,Hb83g/L,PLT 111×10~9/L。LDH 727 U/L,β_2-微球蛋白12.2 mg/L。B型超声:双颈部、双锁骨、双腋窝、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约4.0 cm×1.8 cm~5.0 cm×2.6 cm。骨髓穿刺:粒红比例倒置,淋巴细胞占0.11(幼稚淋巴0.01)。淋巴结病理活检(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 潘登王蕾颜晓菁李艳
- 氟达拉滨治疗初治多毛细胞白血病13例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治疗初治多毛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005年10月—2011年6月收治年龄小于65岁的初治多毛细胞白血病患者13例,经氟达拉滨单药治疗,化疗周期2~8个,中位数4.8个周期。结果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3例,总有效率100%。2年总生存率100%,无进展生存率92.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感染。结论氟达拉滨对初治多毛细胞白血病患者近期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可耐受。
- 潘登李艳
- 关键词:白血病氟达拉滨疗效
- Hedgehog-Gli信号通路与肿瘤被引量:11
- 2011年
- Hedgehog-Gli信号通路的发现始于对果蝇胚胎发育的研究,其作用涉及细胞的增生分化和组织发育。众多研究表明该通路与多种肿瘤相关,包括基底细胞癌,髓母细胞瘤,胰腺癌,白血病,胃肠道肿瘤,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抑制该通路有可能成为肿瘤预防和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将从该通路本身传导机制,在肿瘤中的活化,与其它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的交谈,阻断该通路用于临床治疗四个方面对近几年的研究进展做简要综述。
- 潘登李艳
- 关键词:肿瘤白血病信号传递环巴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