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血管
  • 13篇手术
  • 12篇出血
  • 11篇动脉瘤
  • 9篇蛛网膜
  • 9篇蛛网膜下
  • 9篇蛛网膜下腔
  • 9篇蛛网膜下腔出...
  • 9篇网膜
  • 9篇下腔出血
  • 9篇膜下
  • 9篇脑动脉
  • 9篇脑动脉瘤
  • 8篇血管痉挛
  • 8篇血清
  • 8篇血清T
  • 8篇脑血
  • 8篇脑血管
  • 8篇痉挛
  • 6篇动脉

机构

  • 32篇苏州医学院附...
  • 20篇苏州医学院
  • 3篇苏州市第二人...
  • 2篇淮安市人民医...
  • 1篇无锡市第三人...
  • 1篇江阴市中医院
  • 1篇金坛市人民医...
  • 1篇徐州市第四人...
  • 1篇宜兴市人民医...
  • 1篇苏州医学院附...
  • 1篇海安县人民医...

作者

  • 52篇王中
  • 46篇周岱
  • 21篇崔岗
  • 16篇鲍耀东
  • 10篇周幽心
  • 9篇朱风清
  • 8篇朱凤清
  • 6篇张丽
  • 5篇刘一之
  • 5篇王之敏
  • 5篇倪才方
  • 5篇惠品晶
  • 3篇韩震
  • 3篇张丽
  • 3篇陈学仁
  • 3篇杜子威
  • 3篇丁乙
  • 3篇李向东
  • 3篇惠国桢
  • 3篇卞杰勇

传媒

  • 18篇苏州医学院学...
  • 6篇江苏医药
  • 5篇中华神经外科...
  • 3篇中风与神经疾...
  • 2篇中华放射学杂...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苏州大学学报...
  • 2篇微侵袭神经外...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中华核医学杂...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危重病急...
  • 1篇中华理疗杂志
  • 1篇全科医生
  • 1篇国外医学(脑...

年份

  • 5篇2000
  • 2篇1999
  • 3篇1998
  • 13篇1997
  • 15篇1996
  • 9篇1995
  • 5篇1994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尿激酶治疗剂量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2
1998年
目的研究兔缺血性脑卒中起病后24小时内经动脉灌注尿激酶治疗时,治疗时间与最小有效溶栓剂量之间的关系。方法24只新西兰兔制成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并分成四组(A~D组),分别于起病后1、6、12、24小时行动脉内灌注尿激酶溶栓治疗,尿激酶注射速率为320U/s,采用分割剂量,分段造影方法。各组随机抽取2只行病理学检查。以自身对照排除血栓自溶。结果(1)各组溶通率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起病后24小时内溶栓所需的单位体重最小有效剂量随起病时间延长呈幂函数递增。实验所得的实际分布与理论分布重合很好。(3)病理检查证实:A组未见梗死灶及出血灶;B组未见梗死灶,但1只脑干有小出血灶;C组和D组溶通者见小梗死灶,未见出血灶,未溶通者见大片梗死灶。结论(1)320U/s的尿激酶动脉内灌注速率完全适用于兔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起病后24小时内的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2)兔缺血性脑卒中模型起病后24小时内溶栓时间(T)与溶栓所需的最小有效剂量(D)之间存在幂函数关系,函数方程为D=KT,其中K为一常数,数值近似等于4139.96。
刘一之倪才方朱晓黎丁乙陈学仁王中周岱鲍耀东
关键词:中风脑栓塞溶栓疗法尿激酶
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血清T_3、T_4、rT_3、TSH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1997年
应用放免分析法测定52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血清T3、T4、TSH、r-T3含量,经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表明;脑动脉瘤破裂出血后血清T3均值明显低于对照组,T4、r-T3、TSH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出血量越多,Hunt分级越高,其变化越明显;死亡组较存活组变化明显;术前、术后有脑血管痉挛组(VMCA>120cm/s)和非脑血管痉挛组其血清T3、TSH、r-T3也存在明显差异.提示血清T3、T4、TSH、r-T3含量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量、Hunt分级、预后及脑血管痉挛有关.
徐彬彬王中周岱
关键词:脑动脉瘤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及线粒体中Ca^(2+)变化(摘要)被引量:8
1996年
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组织及线粒体中Ca^(2+)变化(摘要)王中,周岱本研究直接提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大鼠脑组织中的线粒体,并测定了线粒体及脑组织中总Ca2+含量。一、材料与方法1.SAH模型的制作:参照季鹰的方法(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
王中周岱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线粒体CA
脑血管痉挛与免疫炎症反应关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1
2000年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痉挛 (CVS)与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 采用Willis环二次注血的方法制备家兔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模型 ,通过光镜和电镜检查动态观察痉挛血管壁的病理变化 ,根据DSA上测定基底动脉(BA)直径来评价CVS ,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 结果 SAH后痉挛血管壁明显增厚并伴有炎症细胞的浸润 ,细胞内超微结构也有明显改变 ,其变化程度与CVS密切相关。SAH后 3d时痉挛血管壁有轻至中度的IgG沉积 ,7d时全为中度沉积 ,14d时 1例有IgG沉积。 结论 SAH后血管壁发生了器质性病理变化 ,且具有炎症反应的特征 ,CVS的时相及程度与痉挛血管壁IgG的沉积密切相关 ,提示免疫炎症反应参与了CVS的发病机制。
王中鲍耀东周岱
关键词:脑血管痉挛IGG免疫炎症反应
显微手术治疗大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被引量:1
1996年
采用直接手术治愈4例大型颈内动脉-眼动脉瘤.指出暴露颈部颈内动脉、术中暂时阻断颈内动脉以及亡用高速微型钻磨除前床突,明确瘤颈与颈内动脉、眼动脉的解剖关系是手术的重要步骤.结合复习文献着重讨论手术的要点.
周岱王中周幽心朱风清鲍耀东杜子威
关键词:显微手术眼动脉瘤前床突
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分析被引量:2
2000年
目的 研究脑血管造影阴性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的病因。方法 分析脑血管造影阴性的SAH2 5例。绝大多数均经CT、DSA、MRI检查。结果  2 5例中 ,脊髓动静脉畸形 1例 ,血液病 1例 ,另 2例可能为破裂出血的隐匿型血管畸形或海绵状血管瘤。结论 初次血管造影阴性的SAH的处理及预后与CT上出血的特征有密切关系 ,对于环中脑池蛛网膜下腔出血 (PNSH)应避免重复造影 ,脑脊髓MRI检查对明确病因有一定帮助。
卞杰勇王中周岱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脑血管造影阴性
显微手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被引量:7
2000年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的要点及防治血管痉挛的措施。方法 对173例早期手术治疗的破裂脑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发生症状性血管痉挛15例。出院1~3个月,恢复良好者141例,轻残者15例,重残者6例,死亡11例。结论 早期手术治疗破裂脑动脉瘤不仅可杜绝再出血的危险,且利于血管痉挛的防治。术中解剖瘤蒂时避免钝性剥离及暂时阻断载瘤动脉对防止术中动脉瘤破裂是至关重要的。应用罂粟碱溶液冲洗脑池,同时行腰部蛛网膜下腔外引流以及应用免疫抑制剂对防治血管痉挛有一定疗效。
周岱王中周幽心王之敏崔岗张世明朱凤清
关键词:脑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术后原位再出血16例原因分析
1997年
分析16例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后3天以内原位再出血的4种原因,并对其预防进行讨论。
左红光王中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再出血
TCD检测对选择破裂脑动脉瘤早期手术适应症的临床意义
1996年
对43例破裂脑动脉瘤术前行TCD检测,其中男性18例,女性25例。平均年龄50.7岁。全部病例经DSA全脑血管造影证实。手术治疗38例,术前TCD检测未见明显血管痉挛,除1例外,其余均恢复良好。另5例TCD检测提示血管痉挛或颅内压升高故未行手术,经药物治疗均死亡。TCD可判断有无血管痉挛及反映颅内压的变化,对估价破裂脑动脉瘤的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可作为选择破裂脑动脉瘤手术适应症的依据之一。
张丽周岱刘春风惠品晶支海红崔岗王中周幽心
关键词:脑动脉瘤脑血管痉挛TCD
脑缺血与脑氨基酸变化的关系被引量:8
1994年
脑缺血能引起神经细胞释放氨基酸,但其释放和脑缺血的部位、缺血时间有关,增加的氨基酸通过各种机制使细胞内Ca^(2+)增高,从而造成神经元的损害。文章就脑缺血后脑氨基酸释放的选择性、氨基酸增高及引起细胞功能损害机制与脑皮层离子变化作一综述。
王中
关键词:脑缺血氨基酸神经元损害钙离子
全文增补中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