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叨

作品数:81 被引量:155H指数:6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9篇期刊文章
  • 9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6篇细胞
  • 39篇儿童
  • 28篇白血
  • 28篇白血病
  • 21篇急性
  • 16篇基因
  • 13篇儿童急性
  • 11篇造血
  • 11篇造血干
  • 11篇造血干细胞
  • 11篇淋巴
  • 9篇造血干细胞移...
  • 9篇贫血
  • 9篇淋巴细胞
  • 9篇淋巴细胞白血...
  • 8篇再生障碍性贫...
  • 8篇障碍性贫血
  • 8篇综合征
  • 7篇凋亡
  • 7篇急性淋巴细胞

机构

  • 77篇郑州大学第一...
  • 7篇郑州大学第三...
  • 6篇郑州大学
  • 2篇濮阳市人民医...
  • 2篇郑州市儿童医...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河南省人民医...
  • 1篇郑州大学第二...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郑州人民医院

作者

  • 81篇王叨
  • 63篇刘玉峰
  • 23篇李白
  • 14篇苏淑芳
  • 11篇魏林林
  • 6篇徐岩
  • 6篇姚强华
  • 6篇王颖超
  • 5篇张敬芳
  • 5篇万鼎铭
  • 5篇赵彦婷
  • 4篇李丽
  • 4篇张蕾
  • 4篇席微波
  • 4篇李欢欢
  • 4篇张素平
  • 4篇曹伟杰
  • 4篇魏琳琳
  • 4篇柴方园
  • 3篇曾利

传媒

  • 15篇中华实用儿科...
  • 6篇中华儿科杂志
  • 6篇中国实用医刊
  • 5篇河南医学研究
  • 5篇中国小儿血液...
  • 4篇中国妇幼保健
  • 3篇中国实验血液...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3篇中华医学会第...
  • 2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临床儿科杂志
  • 2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中国小儿血液
  • 1篇河北医学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临床血液学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年份

  • 5篇2024
  • 6篇2023
  • 8篇2022
  • 5篇2021
  • 8篇2020
  • 1篇2019
  • 4篇2018
  • 4篇2017
  • 5篇2016
  • 11篇2015
  • 2篇2014
  • 7篇2013
  • 7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8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铁剥夺和铁超负荷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凋亡的影响机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铁剥夺和铁超负荷对白血病细胞株HL-60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采用铁剥夺策略治疗或辅助治疗白血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HL-60细胞培养基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去铁胺(DFO)或三氯化铁(FeCl3),造成细胞内铁剥夺或铁超负荷状态,采取噻唑蓝(MTT)法、DNA原位末端标记染色法(TUNEL)、免疫组化法检测铁剥夺和铁超负荷状态下HL-60细胞活力、凋亡率、细胞色素C(Cyt C)阳性细胞率。结果 DFO组细胞活力呈明显下降趋势,凋亡率呈显著上升趋势;FeCl3组细胞活力和凋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呈下降趋势;DFO组细胞胞浆内Cyt C阳性细胞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而FeCl3组细胞浆内Cyt C阳性细胞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铁剥夺可促进线粒体释放Cyt C,诱导HL-60细胞凋亡;铁超负荷对线粒体释放Cyt C无直接影响作用。
王叨刘玉峰李四保
关键词:铁剥夺铁超负荷细胞凋亡细胞色素C
程序性死亡分子1/程序性死亡-配体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通过检测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PD-1/PD-L1信号通路在儿童ALL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行性,为儿童ALL的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9例ALL患儿骨髓标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9例ALL患儿(包括初诊ALL 47例,复发ALL 12例)初诊时、诱导治疗后、早期强化治疗后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并收集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同期收治的15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儿骨髓标本为对照组。结果PD-1在初诊组、复发组及对照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402,P>0.05),PD-L1在复发组[(7.32±3.60)%]和初诊组[(3.18±2.37)%]的表达率均大于对照组[(0.84±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8.048,P<0.05)。初诊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L1在不同治疗阶段的表达:治疗前(B=1.293)>诱导治疗后(B=0.036)>早期强化治疗后(B=0.000),提示随着治疗的推进呈下降趋势;PD-L1的表达在低危组(B=-3.912)<中危组(B=-3.595)<高危组(B=0.000),提示PD-L1的表达与ALL危险程度分级有关,危险程度分级越高,PD-L1蛋白表达越高。结论PD-L1高表达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病机制,不仅可作为儿童ALL的不良预测指标,还可作为化疗疗效评价指标;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是儿童ALL的潜在治疗靶点。
王叨丁艳杰周歌陈娇游红亮李欢欢李白魏会霞刘玉峰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
丹参酮ⅡA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人白血病NB4细胞株自噬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ⅡA)体外对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NB4细胞株自噬的影响及其信号通路研究。方法 0、4、8、16μg/m L TanⅡA作用于人白血病NB4细胞24h、48h、72h后,以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NB4细胞的增殖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自噬率,Western印迹检测自噬相关蛋白P62及磷酸肌醇3激酶-I(PI3K-I)、蛋白激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的表达水平。结果 TanⅡA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抑制NB4细胞增殖(P <0. 05)。TanⅡA可诱导NB4细胞自噬形成自噬流,并呈一定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 05)。Western印迹显示,TanⅡA作用NB4细胞48h后,细胞自噬相关蛋白P62水平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 <0. 05);而p-PI3K-I、p-Akt、p-mTOR蛋白表达相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P值均<0. 05)。结论 TanⅡA可靶向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增强NB4细胞自噬活性、诱发自噬性死亡,从而发挥抗APL效应。
王叨丁艳杰陈娇游红亮魏林林徐岩刘玉峰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NB4细胞自噬PI3K/AKT/MTOR
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6例并文献复习
2023年
目的总结儿童Shwachman-Diamond综合征(SDS)的相关基因突变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例SDS患儿临床资料,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7月的相关文献,总结SDS相关基因突变、肿瘤易感性机制、SBDS基因突变的临床特点。结果6例患儿于生后1~10 d发病,确诊年龄为1月余至13岁,明显生长落后4例,粪便可见脂肪滴3例,肝功能异常3例,血细胞减少3例,反复呼吸道感染3例,既往腹泻/腹胀病史3例,尿路感染病史2例。6例患儿均为SBDS基因突变。检索到SBDS、SRP54、DNAJC21、EFL1基因突变导致的SDS分别为487、30、19、10例,男性较女性多见,以血细胞减少、肝功能异常、反复感染病史为常见临床表现,为多系统受累疾病。结论我国SDS患者几乎均为SBDS基因突变,SDS发病主要与核糖体成熟的破坏有关,SBDS突变影响p53发挥肿瘤抑制作用且常伴有TP53突变导致肿瘤易感性增加。本病起病较早,首发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症状不典型者应尽早行遗传学检查以免延误诊治,恶性转化前需及早行造血干细胞移植。
田凤艳李嘉董萧侯晓寒陈娇王叨魏琳琳张蕾刘玉峰
关键词:基因突变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早期死亡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直接死亡原因和导致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连续收治的初诊AP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纳入103例APL患儿,男56例、女47例,中位发病年龄9.0(7.0~13.0)岁,低、中、高危组患儿分别为24例、41例、38例,早期死亡13例。与生存组比较,早期死亡组初诊白细胞计数(WBC)≥100×109/L、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3 s、D-二聚体≥9 mg/L、骨髓早幼粒细胞≥90%、危险度为高危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早期死亡的13例患儿中,男10例、女3例,从诊断至死亡的中位时间为4.0(2.0~7.0)d。13例患儿均死于出血,其中颅内出血13例,颅内出血合并肺出血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诊WBC≥10×109/L(OR=17.27,SE=1.12,95%CI:1.92~155.04)是发生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APL早期病死率高,初诊WBC≥10×109/L是APL患儿发生早期死亡的重要预测因子。
姚强华王颖超王叨刘玉峰
关键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儿童
两种方案治疗儿童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比较CsA(cyclosporine A)联合司坦唑醇方案及司坦唑醇联合再障生血片方案治疗儿童慢性型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64例CAA患儿分为Ⅰ组(CsA+司坦唑醇治疗组)38例、Ⅱ组(司坦唑醇+再障生血片blood-engendering tablet治疗组)26例,参照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血液学组小儿再生障碍性贫血诊疗建议的疗效评定标准,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两组间临床基本有效率、总有效率及起效时间、血象恢复程度比较。结果:Ⅰ组患儿的基本治愈率、总有效率和血象恢复程度均高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平均起效时间短于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结论:CsA联合司坦唑醇的免疫抑制疗法方案治疗儿童CAA起效快、疗效更优,相对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
王叨段桂琴张敬芳刘玉峰
关键词:儿童环孢菌素A
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及细胞色素C在去铁胺诱导HL-60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探讨去铁胺(DFO)对白血病HL-60细胞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及细胞色素C的影响及其机制,为临床采用铁剥夺策略治疗白血病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HL-60细胞分别与不同水平的DFO共培养24~72h,收集样品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胞质中细胞色素C的表达。结果经不同水平DFO处理细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到HL-60细胞凋亡率呈上升趋势,150p^mol/LDFO作用72h后细胞凋亡率最高达(44.10±6.31)%,且细胞凋亡率与药物关系呈剂量和时间效应依赖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流式细胞仪检测,随着凋亡率的上升,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经DFO处理后的细胞质细胞色素C表达阳性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孔开放并释放细胞色素C是DFO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可能机制。
王叨席微波李白刘玉峰
关键词:去铁胺HL-60细胞细胞凋亡线粒体膜电位细胞色素C
伴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儿童后肾间质瘤1例并文献复习
2024年
对202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伴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儿童后肾间质瘤(MST)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患儿,女,2岁,因发现左侧腹部肿物就诊,肿瘤长径10.5 cm。行左侧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MST。镜下,肿瘤缺乏包膜,膨胀性生长为主,肿瘤细胞呈梭形或星状,富细胞区核分裂易见。肿瘤内部可见发育不良的血管;血管及内陷肾小管周围肿瘤细胞呈洋葱皮样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D34阳性,荧光PCR法检测到BRAF V600E突变阳性。文献检索相关病例报道共21篇,其中英文16篇、中文5篇,结合本研究1例,共纳入58例MST患儿,年龄2 d至15岁,中位年龄为2岁。除2例性别不明外,男女比例约为1.4∶1.0。MST多数无症状,肿瘤大小平均5.3 cm。肿瘤细胞CD34呈不同程度阳性表达。8例行BRAF V600E突变检测,均为阳性。58例患儿接受肾切除术,其中7例患儿辅助放化疗,随访0~156个月,1例死亡,1例复发。MST是临床罕见的肾脏良性间质瘤,BRAF V600E突变见于多种恶性肿瘤。本研究为国内首次对MST病例进行BRAF V600E基因突变的报道,并指出了BRAF突变的分子检测对MST准确诊断的重要性。
毛舒婷王叨李白刘姗姗魏林林苏淑芳徐岩马亚南周歌刘玉峰
关键词:儿童
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1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儿童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使用贝林妥欧单抗治疗的10例CD_(19)+ B-ALL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儿中, 复发6例, 初始治疗持续微小残留病(MRD)阳性3例, 合并侵袭性念珠菌病1例。治疗前2例骨髓原幼细胞≥0.25, 1例骨髓原幼细胞0.05~<0.25。7例骨髓完全缓解(CR), 其中6例MRD阳性, 1例MRD阴性。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后骨髓CR率为66.7%(2/3), 总MRD转阴率88.9%(8/9), 仅MRD阳性患儿转阴率为100%(6/6)。应用贝林妥欧单抗后随访中位时间4.1(1.6~10.0)个月, 总生存(OS)率为70.0%(7/10), 8例MRD阴性患儿均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移植, OS率为75%(6/8), 存活患儿至随访结束均未复发。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90%, 9/10)及中性粒细胞减少(90%, 9/10), 1例(10%, 1/10)出现神经系统毒性表现为癫痫发作(2级), 1例(10%, 1/10)出现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2级), 经对症处理后均未影响治疗。结论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性CD_(19)+ B-ALL安全有效, 骨髓CR仅MRD阳性的患儿转阴率更高。贝林妥欧单抗也可作为不能耐受化疗CD_(19)+ B-ALL患儿的桥接方案。
游红亮李远方路娜丹陈娇苏淑芳王春美王叨
关键词: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
丹参酮ⅡA对柔红霉素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研究表明,丹参酮ⅡA具有抗氧化和抗肿瘤的作用。本研究探讨丹参酮ⅡA(TanshinoneⅡA,TanⅡA)对柔红霉素(daunorubicin,DNR)所致大鼠心脏毒性的预防和减轻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0只4周龄健康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DNR组、TanⅡA低剂量组、TanⅡA中剂量组和TanⅡA高剂量组5组。观测其心电活动、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指数(left ventricular fractional shortening,FS)的变化;测定各组DNR不同累积量上心肌酶的变化;测定心肌组织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含量的变化;制备常规病理切片,光镜观察心肌细胞的形态和结构变化,Billingham法评价心肌损伤程度。结果 TanⅡA低剂量组60%(6/10)的大鼠出现宽大畸形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QRS)波;TanⅡA中剂量组30%(3/10)的大鼠出现ST段压低;TanⅡA高剂量组大鼠10%(1/10)的大鼠出现ST段压低,空白对照组未见明显异常。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TanⅡA低、中、高组的EF(F=21.45,P<0.01)、FS(F=27.13,P<0.01)均明显高于DNR对照组,且TanⅡA低、中、高组的EF、FS随着TanⅡA剂量增加呈升高趋势。在DNR各累积量上,TanⅡA低、中、高组血清LDH、CK-MB和TNT-HS浓度均显著低于DNR组,以TanⅡA中、高剂量组明显。TanⅡA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心肌组织的ROS(F=21.68,P<0.01)、MDA(F=24.55,P<0.01)均明显低于DNR组,SOD的含量明显高于DNR组(F=22.76,P<0.01),其中TanⅡA中、高剂量组较DNR组变化明显。Billingham法评分结果显示,TanⅡA低、中、高剂量组心肌组织病理积分均显著低于DNR组(F=28.62,P<0.01),以TanⅡA中、高剂量组明显。结论 TanⅡA具有抑制和减轻DNR所致的心肌组织的自由基形成、脂质过氧化等作用,具有保护心肌的作用。
高雪可王叨张靖宇秦好奇刘玉峰
关键词:柔红霉素心肌损伤心脏标志物抗氧化指标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