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怀厂

作品数:53 被引量:538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9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9篇天文地球
  • 24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2篇盆地
  • 31篇鄂尔多斯盆地
  • 17篇砂岩
  • 13篇致密砂岩
  • 13篇古生界
  • 12篇上古生界
  • 11篇储层
  • 9篇盆地东部
  • 8篇地质
  • 8篇页岩
  • 8篇勘探
  • 8篇鄂尔多斯盆地...
  • 7篇山西组
  • 7篇天然气
  • 6篇气田
  • 5篇页岩气
  • 5篇气藏
  • 5篇盒8段
  • 5篇鄂尔多斯盆地...
  • 4篇致密砂岩储层

机构

  • 53篇中国石油天然...
  • 11篇低渗透油气田...
  • 8篇中国石油
  • 4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西北大学
  • 2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长江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53篇王怀厂
  • 20篇张辉
  • 14篇刘新社
  • 12篇姚泾利
  • 11篇康锐
  • 10篇赵伟波
  • 9篇魏新善
  • 8篇刘燕
  • 8篇赵会涛
  • 7篇贾亚妮
  • 6篇侯云东
  • 5篇刘晓鹏
  • 5篇黄道军
  • 5篇范立勇
  • 5篇刘文香
  • 5篇刘洪林
  • 5篇张辉
  • 4篇王飞雁
  • 4篇赵小会
  • 4篇李雪梅

传媒

  • 6篇低渗透油气田
  • 5篇天然气工业
  • 3篇天然气地球科...
  • 2篇沉积学报
  • 2篇新疆石油地质
  • 2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世界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科技导报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深圳大学学报...
  • 1篇古地理学报
  • 1篇西安科技大学...

年份

  • 4篇2025
  • 5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1
  • 6篇2020
  • 1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4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2
  • 1篇2000
5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大气田形成与勘探方向
魏新善王道富杨华付金华刘新社席胜利王大兴王飞雁杨奕华于波王怀厂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大气田形成与勘探方向”来源于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项目“中国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隶属于“克拉通盆地天然气成藏规律与勘探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04BA616A-03)的研究成果之一,由中...
关键词: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大气田勘探方向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地区盒8段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物源示踪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晚古生界盒8段沉积物源研究前人主要采用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缺乏对源区地层的时代、物源区母岩类型及性质的深入分析。本文对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地区盒8段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测定...
张辉贾亚妮王怀厂
关键词:碎屑锆石同位素鄂尔多斯盆地物源示踪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煤层气差异富集的地质控制
2025年
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是中国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明确深部煤层气富集规律、圈定富集区段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基础。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最新实施的多口深部煤层气评价井数据为分析基础,采用数学统计、模型计算和地质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盆地内深部煤层气差异富集的地质控制因素和富集规律。提出了物质组分效应、深度效应和保存效应是影响深部煤层气差异富集的“3种控制效应”。物质组分是控制煤层气富集的基础因素,其中灰分和煤变质程度是主要参数,低灰分、高变质煤储层含气量高。深度效应则是叠加孔隙率、温度和压力变化的综合效应,孔隙率随埋深增加而衰减,导致游离气随埋深增加会趋缓,吸附气和总含气量存在明显的临界转换深度,后者临界转换深度深于前者,一般在2000~3000m,在此深度范围内,总含气量高。3000m以深,深度效应加剧,总含气量缓慢降低,往往低于20m^(3)/t。保存效应是深部吸附气和游离气,尤其是游离气富集的重要控制因素,其中盖层类型是保存效应中的关键因素,而地下水矿化度和压力系数则是保存效应的重要外在显现。研究区煤岩组合类型中煤泥、煤灰、煤泥-煤灰组合具有良好封盖性,相应其地下水矿化度高,压力系数较大。叠加深度效应,2000~3000 m埋深范围内,总含气量往往高于20 m^(3)/t,煤砂组合封盖性相对较弱,相应其地下水矿化度相对较低,含气量往往低于20m^(3)/t。耦合深度效应和保存效应,提出了鄂尔多斯盆地深部煤层气富集模式。
范立勇范立勇杨兆彪杨兆彪王怀厂张宝鑫陈宇航李存磊陈宇航顾俊雨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富集规律研究
胡文瑞金忠臣杨华付锁堂范正平孙六一侯云东石晓英张军章贵松秦伯平王怀厂于忠平贾亚妮王飞燕于波
该项目全面分析了盆地的沉积体系,划分出6个沉积体系,25个亚相和40多个微相。在研究相、亚相、微相特征和时空分布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种沉积模式,指出碎屑沉积物的特点及来源;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系统地再现了不同地质时期的岩相古...
关键词: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气
鄂尔多斯盆地天环地区盒8段储层碎屑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物源示踪
张辉王怀厂
多尺度联合表征的低阶煤不同宏观煤岩成分孔隙特征差异
2025年
为探究低阶煤不同宏观煤岩成分孔隙特征差异,以黄陇侏罗纪煤田园子沟井田延安组低阶煤为研究对象,运用高压压汞试验、液氮吸附、二氧化碳吸附、核磁共振及扫描电镜等方法对比分析低煤阶镜煤和暗煤的孔隙特征差异。结果表明:镜煤微米级孔隙不发育,但是镜煤性脆,在内外应力作用下易发生破裂产生微裂隙,而暗煤微米级孔隙则相对发育,主要为原生纤维结构和胞腔孔,偶见原生屑间孔和气孔;暗煤的有效孔隙度明显大于镜煤,煤中部分孔隙是闭孔和不连通孔隙,暗煤孔隙的连通性优于镜煤;镜煤的孔隙体积和比表面积均大于暗煤,镜煤的微孔和裂隙发育,而暗煤的介孔较为发育;在相对压力小于0.5阶段,镜煤介孔的分形维数小于暗煤,镜煤孔隙表面比暗煤平滑;基于压汞法计算大孔的分形维数发现,在孔径50~1000 nm区间,镜煤大孔的分形维数大于暗煤,镜煤大孔结构更加复杂,在孔径>1000 nm区间,镜煤的平均分形维数小于暗煤,镜煤裂隙发育,渗流能力较强。研究成果对进一步认识煤的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对煤层气的吸附解吸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祝浩冉陈跃王怀厂马东民李国富季长江王馨石金波
关键词:低阶煤孔隙特征分形维数
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页岩气地质特征及勘探对策
我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资源量约占三分之一,勘探开发前景广阔。页岩储集空间类型是页岩气地质选区评价的重要参数,为查明过渡相页岩地质特征与海相页岩的差异,本文以鄂尔多斯盆地山西组页岩为例,通过电镜观察、页岩气生成、储集和成藏过...
王怀厂刘洪林刘德勋周尚文
关键词:山西组页岩
文献传递
鄂尔多斯盆地神木—米脂地区本溪组含铝岩系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7
2023年
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铝土岩天然气勘探获重大突破,但对盆地东部本溪组铝土岩研究较少,亟需加强基础地质研究。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等技术手段,结合主微量及稀土元素测试开展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含铝岩系的古盐度、古氧化还原环境、古气候及物源特征。结果表明:①晚石炭世本溪期历经多期海侵海退,沉积环境由海相咸水环境向陆相淡水环境过渡,并在湖田段沉积末期转变为海相咸水环境,期间氧化还原环境交替出现;②含铝岩系受化学风化作用影响显著,本溪早期受晚古生代冰期影响,温度下降,之后因全球变暖事件,气温升高;③含铝岩系底部铝土质铁矿物源自下伏马家沟组碳酸盐岩,中上部铝土岩及泥岩源于硅酸盐岩及岩浆岩等,物质来源多样。
潘博赵伟波赵伟波刘燕刘燕刘燕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本溪组地球化学
榆林大型气田石英砂岩储集层特征及成因被引量:50
2005年
鄂尔多斯盆地中东部的榆林气田是以上古生界山西组山2段石英砂岩为主要储集层的大型气田。山2段石英砂岩属致密储集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孔隙类型以粒间孔为主,具有排驱压力和中值压力低、粗孔喉、孔隙结构较为均匀的特点,形成于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是碎屑成分在较长距离的搬运过程中经过化学分解、机械分选作用而形成的。
付金华王怀厂魏新善秦伯平
关键词:榆林气田石英砂岩储集层特征
四川盆地东部小河坝组沥青纳米孔隙网络及其成藏意义被引量:1
2020年
四川盆地东部志留系小河坝组砂岩油气显示较好,但是勘探开发未获得较大突破。应用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开展了小河坝组砂岩微观结构特征研究,在小河坝组砂岩中发现了固体沥青和沥青纳米孔隙网络系统。通过与加拿大蒙特尼致密砂岩气成藏特征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3点结论:①小河坝组砂岩除了发育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外,还发育固体沥青网络及存在其中的固体沥青纳米孔隙网络体系;②小河坝组砂岩沥青纳米孔隙网络源自早期充注于其中的液态烃的二次裂解,二次裂解生成的天然气泡被固化后形成沥青纳米孔隙网络;③沥青纳米孔隙网络的区域发育受控于沉积微相、砂泥组合、成藏演化过程,砂泥互层型地层组合有利于沥青纳米孔隙网络的形成,该组合发育区具有较大勘探价值。研究成果对于提高四川盆地东部小河坝组成藏地质认识和指导天然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刘洪林王怀厂王怀厂张辉赵伟波刘燕刘德勋
关键词:四川盆地页岩气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