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春燕

作品数:34 被引量:264H指数:8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西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北京医学奖励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麻醉
  • 6篇术后
  • 5篇手术
  • 5篇切除
  • 5篇切除术
  • 4篇蛋白
  • 4篇动脉
  • 4篇前列腺
  • 4篇颈动脉
  • 3篇低血压
  • 3篇电切
  • 3篇电切术
  • 3篇血压
  • 3篇氧饱和度
  • 3篇硬膜
  • 3篇硬膜外
  • 3篇镇痛
  • 3篇中度狭窄
  • 3篇体外循环
  • 3篇子宫

机构

  • 27篇山西医科大学...
  • 19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大学第一...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襄阳市中心医...
  • 1篇泰州市人民医...
  • 1篇寿阳县人民医...
  • 1篇太原铁路中心...

作者

  • 34篇王春燕
  • 8篇杨春艳
  • 5篇凡浙录
  • 4篇薛朝霞
  • 3篇孟永生
  • 3篇郭志佳
  • 3篇张鹏
  • 3篇方爱莉
  • 3篇杨保仲
  • 3篇张璇
  • 2篇孙国勤
  • 2篇张秀茹
  • 1篇孙大金
  • 1篇袁苑
  • 1篇师瑾
  • 1篇张莉
  • 1篇郭志佳
  • 1篇刘德平
  • 1篇吴新民
  • 1篇张超

传媒

  • 6篇山西医科大学...
  • 2篇中国基层医药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山西医药杂志
  • 2篇现代消化及介...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中国卫生产业
  • 2篇国际麻醉学与...
  • 1篇中国计划生育...
  • 1篇医学综述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心脏杂志
  • 1篇山西医学院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南药学
  • 1篇中国医学装备
  • 1篇中华腔镜泌尿...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1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 4篇1998
  • 1篇1997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静脉注射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脑科手术病人喉镜和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15
2020年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老年病人气管插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分级Ⅰ~Ⅱ级且年龄≥60岁的90例病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生理盐水)30例,Ⅱ组[右美托咪定(0.5μg/kg)]30例,Ⅲ组[右美托咪定(1.0μg/kg)]30例。在诱导前输注右美托咪定10 min。比较输注前(T0)、输注结束时(T1)、气管插管前(T2)、气管插管后(T3)、气管插管后5 min(T4)和气管插管后10 min(T5)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T1~T4时,Ⅱ组与Ⅲ组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4、T5时,Ⅱ组与Ⅲ组收缩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2、T4、T5时,Ⅱ组与Ⅲ组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时,Ⅱ组血氧饱和度、警觉/镇静评分优于Ⅲ组(P<0.05)。结论与插管期间1.0μg/kg右美托咪定相比,0.5μg/kg右美托咪定呈现更可接受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李波王春燕
关键词:脑科手术血流动力学
不同镇静深度下瑞马唑仑对区域麻醉患者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影响被引量:3
2023年
目的观察瑞马唑仑在不同镇静深度下对区域麻醉手术患者外显记忆(EM)和内隐记忆(IM)的影响。方法选择区域麻醉下择期手术患者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浅镇静组(M组)和深镇静组(D组),每组17例。术中以0.1 mg·kg^(-1)·h^(-1)的起始剂量持续泵注瑞马唑仑1 mg/ml镇静,以0.1 mg·kg^(-1)·h^(-1)的梯度逐渐增加药量,M组维持BIS 60~80,D组维持BIS 40~60,术中在相应范围保持3 min以上,予以听词学习。停药后4~24 h记录简单问卷采访结果,包含测试和排除测试命中率、命中频率。使用加工分离程序(PDP)扩展测试模型评估EM和IM得分。记录镇静过程中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使用麻黄碱、阿托品等干预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简单问卷采访结果无特殊,包含测试和排除测试命中率与命中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组EM得分为0.041(-0.015~0.076),IM得分为0.198(0.043~0.353)。D组EM得分为0.080(0.004~0.151),IM得分为0.062(-0.003~0.114)。M组IM得分明显大于0(P<0.05)。两组镇静过程中未发生托下颌面罩加压给氧,使用麻黄碱、阿托品等干预的不良事件。结论瑞马唑仑在维持BIS 60~80的浅镇静状态下可以消除外显记忆,BIS 40~60的深镇静状态下可以同时消除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张林锋郭志佳王春燕张超常悦
关键词:内隐记忆外显记忆区域麻醉加工分离程序
剖宫产术患者蛛网膜下隙应用布比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效果的比较
2010年
目的评价布比卡因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患者蛛网膜下隙阻滞的效果。方法择期剖宫产术患者80例,随机双盲分为2组:A组为布比卡因组,蛛网膜下隙注射布比卡因10mg;B组为左旋布比卡因组,蛛网膜下隙注射左旋布比卡因10mg,观察感觉阻滞效果,运动阻滞效果和腹肌松弛度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在感觉、运动阻滞效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在腹肌松弛度的对比上也未见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用于剖宫产术患者蛛网膜下隙注射,可取得与布比卡因相似的阻滞效果。左旋布比卡因较小的心脏毒性用于剖宫产术患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王春燕凡浙录
关键词:左旋布比卡因剖宫产术硬膜外麻醉
门诊无痛人流术后使用氟马西尼对患者苏醒质量影响
2022年
研究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的门诊人流术患者术后使用氟马西尼对其苏醒质量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 2020 年 5 月 -2020 年 6 月间本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 93 例门诊人流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盲法将患者随机分入实验组(S 组)和对照组(C 组)(S 组 40 例,C 组 53 例),两组采用相同的麻醉诱导及维持方式,术中监测相关生命指征,术毕 S 组缓慢静注氟马西尼注射液 3mg,C 组缓慢静注等体积生理盐水。记录丙泊酚用量、患者睁眼时间、指令完成正确时间、回答姓名年龄准确时间以及下床时间及状态。记录 PQRS 量表得分情况及离开PACU 时间。分析统计术后两组患者苏醒质量的差异结果 两组睁眼时间比较,得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动作完成时间、回答问题正确时间、下床时间及出室时间比较,得 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 S 组与 C 组比较,搀扶人数较少,p < 0.05;入 PACU 时,S 组认知功能(PQRS 量表回答问题得分)明显优于 C 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 PACU 5 min 两组差异消失;入 PACU 时,S 组日常生活能力(站立、着装)优于 C 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PACU 5 min 时,S 组日常生活能力(行走)明显优于 C 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 PACU 10 min 时,两组日常生活能力(站立、着装、行走、饮食)相当,p >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使用氟马西尼能够拮抗丙泊酚的镇静作用,有效加快门诊人流术患者的苏醒,并且改善苏醒质量,使患者尽快恢复日常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李亭仪王春燕张璇郭志佳
关键词:氟马西尼丙泊酚苏醒质量
全身麻醉术后对中老年病人认知功能的影响被引量:129
2002年
目的 研究全身麻醉对非心脏外科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40例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史或服用相应药物的择期非心脏外科手术病人(ASAI-Ⅱ),其中20例施行全身麻醉,20例施行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阻滞,分别就7项认知功能于术前、术后3d和7d进行测定评分。7项测试项目中至少2项,其中单项测试值低于基础值20%以上者即确定为认知功能损害。结果 40例病人术后3d和7d认知功能紊乱发生率分别为65.2%和40%。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紊乱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与单纯全麻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年龄与术后认知功能测试项目中的视觉再生(γ=-0.49)和钉板试验(γ= 0.49)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 非心脏外科手术后病人特别是高龄病人早期存在认知功能紊乱,应当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王春燕吴新民
关键词:全身麻醉术后中老年病人术后并发症
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麻醉诱导时QTc的影响被引量:11
2021年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利多卡因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麻醉诱导期间按心率校正的QT间期(QTc)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6月~2019年12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共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到4组(等容积但不同剂量利多卡因或生理盐水),分别为:A组(空白剂量组,生理盐水)、B组(低剂量组,利多卡因0.5 mg/kg)、C组(中剂量组,利多卡因1 mg/kg)及D组(高剂量组,利多卡因1.5 mg/kg),每组20例,在麻醉诱导后静脉注射。记录麻醉诱导前(T0)、诱导药给予2 min后(T1)、气管插管后1 min(T2)、气管插管后3 min(T3)及气管插管后6 min(T4),5个时刻的动脉收缩压(SBP)、动脉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及心电图(ECG)的QTc。结果D组气管插管后SBP、DBP、MAP和HR未见明显波动,组内差异性小;麻醉诱导后各组QTc值均有延长,但D组在气管插管后的T2和T3时刻QTc值短于其他三组,一定程度上抑制了QTc的延长。结论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麻醉诱导后高剂量组诱导期间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可抑制麻醉诱导期间的QTc延长。
苏海霞王晨光王春燕
关键词:利多卡因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麻醉诱导QTC间期
布比卡因用于小儿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临床观察
2002年
聂彩萍郝丽萍王春燕
关键词:儿童硬膜外镇痛布比卡因
瑞马唑仑与丙泊酚在子宫病损电切术中的应用
2022年
【摘要】目的:比较瑞马唑仑与丙泊酚在宫腔镜下子宫病损电切术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拟行宫腔镜下子宫病损电切术的患者,选取其中 60 例,按随机数 字表法分为瑞马唑仑组(R 组)和丙泊酚组(P 组),R 组静脉推注注射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 5mg,P 组静脉推注丙泊酚中 / 长链脂肪乳注射液 1.5mg/kg,观察患者睫毛反射 消失、改良警觉 / 镇静评分(MOAA/S 评分)<1 分后进行手术,术中 A 组追加甲苯磺酸瑞马唑仑 2.5mg/ 次 ,B 组追加丙泊酚中 / 长链脂肪乳注射液 0.5mg/kg/ 次。分别记录患 者入室后(T0)、麻醉诱导后(T1)、手术开始(T2)、放置扩阴器(T3)、手术结束(T4)时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AI 值,记录术后 1 分钟(T5)、3 分钟(T6)、 5 分钟(T7)的生命体征、AI 值、改良警觉 / 镇静评分(MOAA/S 评分)、离室时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均可迅速达到所需镇静效果,丙泊酚的镇静深度更深, 但瑞马唑仑组的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对呼吸系统的抑制少,苏醒快且苏醒质量好,不良事件发生率小。结论:在宫腔镜下子宫病损电切术中,丙泊酚与瑞马唑仑均可提供安 全有效的镇静效果,但瑞马唑仑可看做一种更安全平稳的静脉麻醉药。
张璇王春燕
关键词:丙泊酚
脑氧饱和度监测在嗜铬细胞瘤围术期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脑氧饱和度(rScO2)监测在后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脑保护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9月择期行后腹腔镜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患者共55例的临床资料,A组34例,B组21例,A组患者术中监测rScO2,B组不监测rScO2,分别记录两组患者:T1(切除瘤体前)、T2(切除瘤体中)、T3(切除瘤体后)、T4(关气腹前5 min)时刻,中心静脉压(CVP),A组患者的rScO2。检测并记录T1~T4即刻的血气PaCO2、PaO2、PH、Hb、血乳酸浓度(Lac)、血糖等数据。分别于术前1 d与术后7 d评估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入室即刻与术后3 d检测血浆S-100β蛋白浓度。结果两组患者CVP与T1、2、4时刻比较,T3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ScO2与T1、4时刻比较,T2时刻明显升高,与T1、4时刻比较,T3时刻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与T1、2、4时刻比较,T3时刻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T1~T4组间及组内PaCO2、PaO2、pH、H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3 d S-100β蛋白浓度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100β蛋白与入室即刻比较,术后3 d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MoCA评分与术前1 d比较,术后7 d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低于B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后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中监测rScO2并及时处理脑氧供/需失衡,具有脑保护、降低POCD发生率的作用。
梁仁芮崔晓媛王春燕凡浙录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脑氧饱和度脑保护认知功能障碍
应用MADB-10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转移性骨癌痛模型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应用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构建转移性骨癌痛模型,通过对该模型痛行为学、影像学、组织学观察等检测进行治疗研究。方法将MADB-106大鼠乳腺癌细胞接种到SD大鼠胫骨上段骨髓腔内,构建骨癌痛动物模型。以大鼠自发性缩足反射次数评估大鼠自发性痛情况,以自由活动时下肢跛行程度评分观察大鼠行走诱发痛,以热痛觉阈值观察大鼠热痛觉过敏情况,以X线、骨组织病理学检测观察癌细胞对骨结构的破坏程度。结果造模组大鼠术后第15天自发缩足反射次数为(14.42±1.24)次,第22天为(18.33±1.37)次,第25天为(21.25±1.54)次,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第15天热刺激痛觉阈值为(11.86±1.63)S,第22天为(8.38±1.05)S,第25天为(7.47±1.25)s(P〈0.001);术后第15天自由行走痛评分为(1.25±0.62)分,第22天为(2.00±0.95)分,第25天为(2.33±1.07)分。术后第15天开始出现明显的自发性痛、热痛觉过敏和行走诱发痛,胫骨X线片显示明显的骨破坏,组织学研究显示骨髓腔内肿瘤生长,向外侵蚀破坏骨皮质。结论成功应用MADB-106乳腺癌细胞构建大鼠骨癌痛模型,造模2周后可以用于癌痛治疗的评价。
李华艳杨保仲聂丽霞潘喻飞王春燕张彦清
关键词:疼痛测定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