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 作品数:4 被引量:22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帝国之术与地方知识——近代博物学研究在中国被引量:8
- 2015年
- 博物学是近代欧洲构筑帝国体系的重要工具之一,博物学者的探索之旅遍布全球各地。有关在华博物学者的考察经历,以往的研究以梳理其研究成果为主,现在则转向探讨知识建构的细节,并开始重视地方知识的影响,由此修正了欧洲中心式的科学传播论。中国人对博物学的认知,则和传统的名物学、民族主义思想等因素纠葛在一起,其复杂度超越了纯粹学科史的解释范围。有关岭南画派的研究则昭示了博物学影响之广,甚至能成为艺术革新的推动力,反之,图像的细节也为学界探索中国人的博物学认知提供了多样化的解读空间。
- 王楠
- 关键词:博物学知识建构
- 近代东亚史,我作如是说--孙江教授访谈
- 2013年
- ●孙江,1963年生,江苏省扬州市人。1981年9月考入南京大学历史系,1985年9月为南京大学研究生,1988年2月提前毕业,获硕士学位。1993年4月进入东京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9年6月获东京大学博士学位。赴日之前,曾任教于南京大学历史系;在日本留学期间,先后在早稻田大学、驹泽大学等教授东亚史。2000年4月赴静冈文化艺术大学国际文化系任教,历任副教授、教授。现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特聘教授。
- 孙江王楠
- 关键词:副教授人文社会科学博士学位
- 论民国时期中共对孙中山符号的界定与阐释被引量:3
- 2015年
- 孙中山逝世后,中共将孙中山符号用作反帝旗帜。因继续国民革命的计划失败,中共遂弃用孙中山符号。在日本侵华的危急关头,为建立民族统一战线,中共重拾孙中山符号,并在抗战期间利用国民党构筑孙中山符号的模式,阐释中共关于时局和中国革命的认识,由此构建了特有的孙中山符号,沿用经年,体现并巩固了孙中山符号超越党派的民族主义象征功能。
- 王楠
- 关键词:中共民族主义
- 烈士祠与民国时期辛亥革命记忆被引量:11
- 2011年
- 民国时期为纪念辛亥革命烈士,各地将传统的昭忠祠等改建为纪念辛亥革命先烈的烈士祠,由此,烈士祠(或忠烈祠)成为辛亥革命记忆的空间。作为国家祭祀革命先烈的场所,忠烈祠或烈士祠在民国时期辛亥革命纪念空间中占据重要地位,且逐步被纳入国家祭祀体系,具有神圣的定位。民国时期的烈士祠虽然保留着传统祠堂的形式,但其纪念仪式、内部陈设既与旧式祠堂有相通之处,又存在差异性,它是集祭祀和展览功能于一体的兼容型空间形式,它已经从传统祭祀空间转化为承载现代国家记忆的神圣空间,使进入这类空间的人们能够对先烈产生景仰之情,由此也形成了深刻的革命记忆。烈士祠作为国家记忆的重要载体,在抗战前后发挥着重要的民族主义象征功能。但与此同时,因传统地域观念的影响,烈士祠又成为地方记忆的载体。
- 王楠陈蕴茜
- 关键词:民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