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正雷

作品数:71 被引量:149H指数:7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211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55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8篇医药卫生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21篇脊柱
  • 19篇痉挛
  • 18篇手术
  • 17篇脊神经
  • 17篇根切
  • 15篇切断术
  • 15篇脊神经后根
  • 15篇脊神经后根切...
  • 15篇后根
  • 15篇后根切断
  • 13篇后凸
  • 13篇脊神经后根切...
  • 13篇后根切断术
  • 12篇畸形
  • 12篇脊髓
  • 11篇脊柱后凸
  • 10篇脊髓损伤
  • 9篇后凸畸形
  • 9篇SPR
  • 8篇脑瘫

机构

  • 67篇解放军第21...
  • 13篇哈尔滨医科大...
  • 6篇北京医科大学...
  • 4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北京大学
  • 3篇黑龙江中医药...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黑龙江省医院
  • 1篇黑龙江省公安...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佳木斯医学院
  • 1篇空军军医大学

作者

  • 70篇王正雷
  • 48篇高吉昌
  • 33篇张承敏
  • 29篇陈庆贺
  • 29篇王仑
  • 20篇晁民
  • 13篇姜洪和
  • 13篇陈立民
  • 11篇姚猛
  • 11篇徐林
  • 10篇屈金良
  • 10篇王长纯
  • 10篇贾丹兵
  • 9篇张文进
  • 9篇胡乃武
  • 8篇唐立明
  • 8篇卢淼
  • 7篇孙旗立
  • 7篇李乃民
  • 7篇张永丰

传媒

  • 8篇中国矫形外科...
  • 7篇解放军医学杂...
  • 6篇中国脊柱脊髓...
  • 5篇黑龙江医学
  • 4篇人民军医
  • 4篇中国骨伤
  • 3篇中国康复理论...
  • 3篇第二届海峡两...
  • 3篇第八届全国脊...
  • 2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伤残医学杂志
  • 2篇中国误诊学杂...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八届全国颈...
  • 1篇中国激光医学...
  • 1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化学工程师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颈腰痛杂志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09
  • 4篇2008
  • 13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 12篇2004
  • 7篇2003
  • 11篇2002
  • 4篇2001
  • 4篇2000
  • 2篇1999
7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可滑动椎弓根螺钉框架手术治疗生长发育期脊柱畸形
目的:研究一种可滑动椎弓根螺钉框架结构,后路手术治疗生长发育期脊柱畸形, 防止因全程框架锁定固定影响脊柱生长而导致医源性躯干短缩、强直、旋转畸形。方法:设计一种经后路双侧椎弓根进椎体钉、棒、连杆框架。双棒矫形,中段锁定,...
高吉昌张承敏王正雷陈庆贺王仑晁民胡乃武
关键词:脊柱畸形
文献传递
SPR治疗成人脑外伤后下肢痉挛的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研究(附47例术后6年随访分析 )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 )治疗成人脑外伤后下肢痉挛 16例 ,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研究。方法 :手术前后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测定 ,将痉挛下肢的L2 ~S1的脊神经后跟进行分束 ,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结果 :痉挛解除率 90 % ,功能改善率 80 %。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测定均有显著差异P <0 .0 1。结论 :SPR能有效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 47例
王正雷徐林姜洪和高吉昌贾丹兵陈庆贺吴方强陈利民袁梅
关键词: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脑外伤痉挛步态分析
柱桥式接骨板骨膜外固定治疗四肢管状骨骨折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为了保护骨外膜 ,降低钢板对骨板的压迫导致的骨板吸收及骨结构紊乱 ,发生骨质疏松 ,影响骨愈合。设计一种柱桥式限制接触钢板 ,使其与骨间留一间隙 ,临床由胫腓骨扩大到其他四肢管状骨。方法 采用本钢板用于四肢管状骨折 ,有闭合骨折、开放骨折、骨不连、骨折不连并骨髓炎、临床应用 6 0例 ,进行术后 3个月、6个月、12个月、2 4个月X线随访观察。结果  6 0例全部一期愈合 ,无一例感染 ,骨不连及骨髓炎发生。骨痂长势好。结论 柱桥式限制钢板保护骨外膜 ,减少对骨板的压迫 ,降低对骨的应力效应 ,点接触能保持骨的生理弹性 ,减少骨质疏松 。
高吉昌王仑卢伟王强王正雷
关键词:骨折开放性闭合性外固定器四肢
SPR治疗成人脑外伤后下肢痉挛的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研究(附47例术后6年随访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目的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成人脑外伤后下肢痉挛 16例 ,对术前术后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研究。方法 术前 3d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测定 ,将痉挛下肢的L2 ~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 ,电刺激仪测阈值将阈值较低神经束切断。神经根切断比例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进行量化 ,均 <30 %。结果 本组 16例随访 4年 ,痉挛解除率 90 % ,功能改善率 80 %。术后步态明显改善 ,有显著差异P <0 0 1。手术前后诱发电位测定支持肌张力调节的“大、小环路”理论 ,支持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的机制。
王正雷徐林姜洪和高吉昌贾丹兵陈庆贺吴方强陈利民袁梅
关键词: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脑外伤痉挛步态分析
成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手术1200例报告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总结成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手术方式。[方法]通过后方入路经双侧椎弓根、椎体行楔形截骨,直到椎体前缘皮质下,并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结果]共手术矫正后凸及侧后凸畸形1 200例,其中男938例,女262例;发病时间5.6~28年,平均11.6年;年龄15~52岁,后凸畸形时间2.5~26年,平均7.3年。后凸病因: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720例;脊柱压缩性骨折246例;脊柱结核132例;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59例;休门氏病后凸43例。最高截骨平面T9水平,单病例最多截骨达4处,平均截骨2处,一处椎体截骨时间平均30 min,出血约100 ml,术中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结论]成人脊柱后凸畸形后路全脊椎截骨矫形手术截骨规范充分、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脊髓和神经根保护安全、截骨创面对合紧密、利于截骨创面愈合。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正手术,显著降低术中和术后并发症。
王正雷高吉昌贾丹兵唐立明张文进孙鹏刘建辉宫明吴显宇范文宪赵福权郭宁齐琦
关键词: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手术
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80例临床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采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方法 采用颈椎前路脊髓减压取髂骨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合并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脊髓减压钢板螺钉内固定的术式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80例.手术疗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标准评分.结果 术后随访12~24个月,术后平均提高4~7分,65例患者四肢麻木消失,束带感基本消失.结论 Ⅰ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度脊髓型颈椎病,解除了来自前后方对脊髓的压迫,彻底减压,脊髓血供可得到提高和改善,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而且患者治疗周期短,疗效可靠,复发率低.
刘建辉王正雷张杰张文进齐琦
关键词:脊髓型颈椎病
脊柱后凸全脊椎截骨术后矫正度丢失原因分析
2004年
目的 分析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全脊椎截骨矫正术后矫正度丢失原因 ,提出预防方法。方法 对 95例行全脊椎截骨矫正的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平均 5年 6个月的随访 ,将术前、术后及随诊的X线片对比 ,分析矫正度丢失与疾病阶段、手术矫正程度、内外固定方法等多因素的关系。结果 矫正度丢失 <5°者 34例 ,丢失 6°~ 10°者 19例 ,丢失 11°~ 15°者 2 4例 ,丢失 16°~ 2 0°者 16例 ,丢失 >2 1°者 2例 (平均 12 .2°)。结论 为防止矫正度丢失 ,手术应在强直性脊柱炎病情稳定后进行 ,尽量恢复身体轴线 ,加强内外固定的可靠性 ,注意围手术期的护理。
陈立民姚猛高吉昌王正雷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脊柱后凸矫正度丢失
USS应用于脊柱后凸全脊柱截骨内固定31例
2003年
目的 研究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治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根据后凸角度采用一次性多平面全脊椎截骨 ,应用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 ,对后凸角度矫正率 ,截骨融合率 ,内固定结构稳定性进行随访统计。结果  31例得到术后平均 12个月随访 ,术前脊柱后凸角平均 73°,术后后凸角平均 12° ,截骨融合率 96 77% ;后凸角矫正率为 83 5 6 % ;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联接结构松脱。结论 采用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 ,增加了脊椎融合率 ,提高了后凸角矫正率 ,脊柱基本呈流线型恢复生理曲度 ;可早期离床活动 ,无须外固定。
贾全章高吉昌张承敏陈庆贺王长纯晁民杨东明王正雷孙宏伟胡乃武王仑
关键词:脊柱后凸内固定器疗效
脊髓损伤后重度肢体痉挛39例被引量:1
2002年
王正雷姜洪和高吉昌张承敏袁梅晁民王仑
关键词:可行性适应证外科手术脊髓损伤肢体痉挛
SPR治疗成人脑外伤后下肢痉挛的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研究(附47例术后6年随访分析)被引量:2
2002年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成人脑外伤后下肢痉挛 16例 ,并对 47例术后 6年病人进行随访。 16例患者术前3天进行步态分析及诱发电位测定 ,将痉挛下肢的L2 ~S1的脊神经后根进行分束 ,以电刺激仪测定阈值 ,将阈值较低的神经束切断。结合肌张力、肌力、体重及肌群功能对神经根切断比例进行量比 ,均小于 30 %。 16例随访 4年 ,痉挛解除率为 90 % ,功能改善率为 80 %。术后步态明显改善(P <0 0 1)。手术前后诱发电位测定支持肌张力调节的“大、小环路”理论 ,47例术后 6年随访结果疗效满意。提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较有效的治疗成人脑外伤后肢体痉挛。
王正雷徐林姜洪和高吉昌张承敏陈庆贺晁民孙宏伟贾全章胡乃武
关键词:脊神经根切断术下肢痉挛步态分析运动诱发电位SPR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