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熠
- 作品数:18 被引量:85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佑安肝病/艾滋病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SSA和抗SSB抗体在肝病患者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抗SSA、抗SSB在肝病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43例抗SSA和(或)抗SSB抗体阳性的肝病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情况及其与疾病的关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3例患者中,126例(88.1%)单一抗SSA阳性,3例(2.1%)单一抗SSB阳性,14例(9.8%)抗SSA、抗SSB均阳性;抗SS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抗SSB(掊2=143,P<0.05)。140例抗SSA阳性患者中,79例(56.4%)抗Ro52阳性,33例(23.6%)抗Ro60阳性,28例(20.0%)两者均阳性。本组患者中,126例(88.1%)抗核抗体(ANA)阳性,ANA滴度为1:320~1:1000和1:100的患者分别为102例(71.3%)、24例(1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掊2=113.99,P<0.05);17例(11.9%)患者ANA阴性,且均为单一抗SSA阳性者。抗SSA、抗SSB阳性主要见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61例,42.7%)、药物性肝损害(22例,15.4%)、自身免疫性肝炎(20例,14.0%)、慢性丙型肝炎(20例,14.0%)和慢性乙型肝炎(15例,10.5%)。143例患者中,13例(9.1%)合并干燥综合征。结论抗SSA和(或)抗SSB不仅见于干燥综合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中,还可见于药物性肝损害、病毒性肝炎等非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提示在肝病患者中出现抗SSA和(或)抗SSB抗体阳性时,应综合考虑其是否合并干燥综合征等结缔组织病,并密切随访,避免误诊漏诊。
- 孙丽梅闫惠平马胤雪李艳丽张海萍赵丹彤张欣王熠
- 关键词:抗SSA抗体抗SSB抗体抗核抗体肝病
- 比较分析不同感染途径的HIV/AIDS感染者合并感染HBV、HCV的情况
- <正>目的比较分析感染途径的不同对HIV/AIDS感染者合并感染HBV和/或HCV感染率的异同。方法对644例HIV/AIDS感染者(血液途径395例,性传播途径249例)进行HBV、HCV病毒血清学标记物的检查,其中检...
- 张欣王熠李伟华
- 文献传递
- 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gp4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γ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分析
- 2022年
- 目的分析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MAL)、gp41、磷酸化磷脂酰肌醇特异性磷脂酶C-γ(pPLC-γ)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70例HIV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7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两组MAL表达,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gp41、pPLC-γ表达。分析MAL、gp41、pPLC-γ的表达变化与HIV感染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AL表达下降,gp41、pPLC-γ表达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AL、gp41、pPLC-γ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无关(P>0.05),MAL、gp41、pPLC-γ表达与患者HIV阳性时间、是否服用抗病毒药物、临床症状相关(P<0.05)。MAL与gp41呈负相关(r=-0.637,P=0.001);MAL与pPLC-γ呈负相关(r=-0.601,P=0.001);gp41与pPLC-γ呈正相关(r=0.693,P=0.001)。三项联合对HIV感染的诊断价值高于MAL、gp41、pPLC-γ单项诊断(P<0.05)。结论HIV感染患者MAL表达下降,gp41、pPLC-γ表达上升,MAL、gp41、pPLC-γ与患者HIV阳性时间、临床症状、是否服用抗病毒药物有关,其可能参与了HIV感染的发生、发展,可为HIV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 郭鸿雁王蕊王熠孔繁军刘庆峰
- 关键词:GP41
- 1790例妇科门诊就诊者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 2016年
- 目的对1 790例妇科门诊就诊者的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状况进行分析。方法采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对1 790份妇科门诊收集的宫颈组织样本进行HPV的初筛检测,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HPV阳性率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1 790份标本中检测出708份HPV阳性标本,阳性率40.0%。在临床诊断为病毒性疣/尖锐湿疣患者中HPV阳性率为45.6%(377/826),与健康查体组的阳性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临床诊断为病毒性疣/尖锐湿疣组中HPV高载量的患者例数与该组患者总例数之比为18.2%(150/826),与健康查体组的HPV高载量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病毒性疣/尖锐湿疣组中26~35岁年龄段的患者例数与该组患者总例数之比为20.0%(164/826),与健康查体组的26~35岁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梅毒/宫颈炎/阴道炎组中26~35岁年龄段的患者例数与该组患者总例数之比为17.5%(104/593),与健康查体组的26~35岁年龄段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临床诊断为病毒性疣/尖锐湿疣患者中HPV阳性检出率较高,且HPV高载量患者所占比率较高,门诊就诊患者中26~35岁年龄段的女性人群是HPV的主要感染者。
- 杨籽翾李威徐萌绳波王熠计云霞王蕊李岚
- 关键词:人乳头瘤病毒尖锐湿疣病毒性疣
- 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的检测及意义被引量:5
- 2012年
- 目的评价血清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抗-SLA/LP)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0例AIH患者和69例对照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免疫印迹法(WB)检测抗-SLA/LP,比较其检测结果;分析抗-SLA/LP阳性组与阴性组临床和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 40例AIH患者中12例抗-SLA/LP阳性,对照组均为阴性。ELISA法和WB法的符合率为100%。抗-SLA/LP阳性的AIH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明显高于阴性组[(60.92±11.97)岁vs.(48.25±10.40)岁,P=0.002]。抗-SLA/LP阳性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83.91±58.05)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97.83±57.52)U/L,明显低于抗-SLA/LP阴性组的(367.96±415.48)U/L和(275.52±317.00)U/L(P=0.001,P=0.008)。两组中均有其他自身抗体,但抗-SMA只在抗-SLA/LP阴性组中检测到。结论抗-SLA/LP对AIH的诊断具有高度特异性,抗-SLA/LP在老年女性患者多见。
- 马胤雪闫惠平张海萍冯霞王熠孙丽梅赵丹彤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HBV 感染不同阶段病毒特异性T 细胞反应评估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HBV感染不同阶段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特征。方法对北京佑安医院84例HBV感染者进行研究,分为急性乙型肝炎组(8例)、慢性乙型肝炎组(39例)、肝硬化组(17例)和HBV相关肝癌组(20例)。采用ELISPOT方法与磁珠细胞分选方法检测外周血中HBV特异性T细胞。结果(1)急性乙型肝炎组、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HBV特异性T 细胞反应强度分别为(2067.00±1029.00) SFU/106 PBMCs、(288.50±57.69) SFU/106 PBMCs、(96.25±31.06) SFU/106 PBMCs、(71.47±14.26) SFU/106 PBMCs,急性乙型肝炎组病毒特异性T细胞反应最强,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急性乙型肝炎组中,HBV Core(C)蛋白诱导的T 细胞释放IFN-γ反应强度为(323.90±130.30) SFU/106 PBMCs,明显高于S蛋白、P蛋白及X蛋白诱导的T细胞反应强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7);在慢性乙型肝炎组HBV P蛋白诱导的T细胞反应最强,为(127.20±54.42) SFU/106 PBMCs,其次为S蛋白、C蛋白、X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9)。(3)在肝硬化组和肝癌组,HBV X蛋白、P蛋白、S蛋白及C蛋白诱导的T细胞释放IFN-γ反应强度无明显差别,并且均低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结论 HBV感染者随着病情由急性乙型肝炎向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进展,病毒特异性T 细胞反应逐渐减低,不同的感染阶段病毒蛋白诱导的T细胞反应可能发挥不同的作用。
- 覃岭赵艳王熠黄雁翔刘金花张永宏
- 关键词:肝硬化肝癌
- 原发性肝癌患者亲环素B特异性T细胞反应研究
- 2015年
- 目的探讨亲环素B(CypB)特异性T细胞反应强度变化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意义。方法以北京佑安医院收治的107例HBV相关肝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慢性肝炎组(49例)、肝硬化组(22例)及肝癌组(36例)。采集患者外周血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体外合成CypB全序列多肽技术,运用ELISPOT方法分析107例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CypB合成肽的细胞反应情况。结果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CypB特异性T细胞反应强度分别为0[0—0]SFU/10^9PBMCs、0[0~0]SFU/10^9PBMCs及20[0—60]SFU/10^6PBMCs,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0);3组反应频率分别为18.4%(9/49)、18.2%(4/22)及47.2%(1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71)。CypB90~208氨基酸肽段诱导的T细胞反应强度高于1~107氨基酸肽段[(34.3±5.3)SFU/10^6 PBMCsVS.(70.0±11.0)SFU/10^6PBM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22,P=0.0064)。生存分析显示,CypB特异性T细胞反应阴性组肿瘤复发率明显高于CypB特异性T细胞反应阳性组(P=0.0492)。结论肝癌患者外周血中存在CypB特异性T细胞反应,可能成为肝癌预警标志物和未来肝癌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 赵艳覃岭王熠孙焕芹李宁张永宏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细胞免疫介入治疗
- 慢性乙肝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特异性T细胞免疫观察被引量:4
- 2011年
-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前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特异性T淋巴细胞对HBV抗原蛋白免疫应答的变化及其特征。方法收集1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HBV特异性抗原蛋白HBsAg、HBcAg和HBeAg为刺激物,酶联免疫斑点法检测其分泌IFN-γ产生斑点的情况。同时对血清HBVDNA和HBsAg、HBeAg等病毒学指标及谷丙转氨酶(ALT)等生化学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治疗前,所有患者ALT、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正常上限,17例患者HBVDNA均大于10。拷贝/ml;治疗1个月后,ALT复常率为35.3%,9例患者HBVDNA降为检测下限以下;治疗3个月后,ALT复常率为58.8%,有11例患者HBVDNA降为检测下限以下。抗病毒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患者针对HBV特异性蛋白总的T细胞反应阳性率分别为64.7%、76.5%和82.4%,其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不论治疗前后,患者对HBcAg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频率和平均反应强度最高;治疗后,对3种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频率和平均反应强度各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以对HBcAg蛋白的平均反应强度的增强最明显,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治疗1个月和治疗3个月之间的差别都有统计学意义。患者对HBcAg蛋白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平均反应强度与病毒载量有明显负相关,与血清AIJT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抗病毒治疗后,患者对HBV的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有所增强,这种改变可能与HBV DNA的下降有关。检测HBV特异性T细胞反应对了解患者的免疫状态有重要的意义。
- 冯霞闫惠平廖慧钰刘燕敏张国元赵艳黄云丽张海萍王爽王熠
- 关键词:细胞免疫抗原蛋白抗病毒治疗
- 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在非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中的特点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及非PBC患者中的特点. 方法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AMA及AMA-M2,对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比描述,采用x2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5315例肝功能异常患者中,AMA-M2阳性占15.3% (811/5 315).AMA-M2阳性患者中78.4% (636/811)的患者确诊为PBC,4.4%(36/811)的患者确诊为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重叠综合征,4.4%(36/811)的患者确诊为药物性肝损伤,6.5%(53/811)的患者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CHB),3.3%(27/811)患者确诊为慢性丙型肝炎(CHC),0.6%(5/811)的患者确诊为戊型肝炎,0.9%(7/811)的患者确诊为酒精性肝病,0.5%(4/811)的患者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0.8%(6/811)的患者确诊为原发性肝癌,0.1%(1/811)的患者确诊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AMA-M2水平在PBC组与PBC/AIH重叠综合征组比较,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值均<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811例AMA-M2阳性患者中,AMA阳性占88.5% (718/811),ANA阳性占91.1% (739/811).PBC组的ALT、AST水平分别为(96.02±115.56)U/L和(94.82±83.32) U/L,显著低于药物性肝损伤组的(527.74±684.65) U/L、(490.60±716.89) U/L和戊型肝炎组的(1015.94±165.55) U/L、(665.4±297.14) U/L,F值分别为8.041、8.066,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BC组的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移酶水平分别为(265.16±179.08) U/L、(332.02±279.29) U/L,明显高于CHB组的(135.35±123.17)U/L、(140.27±229.24)U/L和CHC组的(85.65±27.77) U/L、(92.70±125.72)U/L,F值分别为3.911、4.081,P值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BC组IgM水平为(4.60±2.67) g/L,显著高于
- 孙丽梅王一鹏刘燕敏赵艳张欣王熠赵丹彤张海萍马胤雪闫惠平
- 关键词:肝疾病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
- 比较不同感染途径HIV感染者合并HBV、HCV感染的情况被引量:10
- 2017年
- 目的比较不同感染途径HIV感染者合并感染HBV和/或HCV感染率差异。方法对626例HIV感染者进行HBV、HCV病毒血清学标记物的检查。观察对象中经血液途径感染HIV者为395例,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者为231例。结果395例经血液传播的HIV感染者HBsAg阳性者占5.06%(20/395)、HCV感染者占66.3%(262/395)。经血液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明显低于合并HC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P<0.05)。231例经性传播途径感染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HBsAg阳性)为12.55%(29/231)、合并HCV感染率为6.49%(15/231),经性传播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合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合并HCV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23,P<0.05)。经性传播途径及血液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合并HBV(HBsAg阳性)感染率分别为12.55%(29/231)、5.06%(20/395),前者高于后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34,P<0.01)。经性传播途径和血液途径感染的HIV/AIDS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率分别为6.49%(15/231)、66.3%(262/395),经血液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合并HCV感染率明显高于经性传播途径感染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50,P<0.01)。结论经性接触途径感染HIV感染者,其合并HBV感染率高于合并HCV感染率。然而,经血液途径感染的HIV感染者,其合并HBV感染率低于合并HCV感染率。
- 王熠张欣孙丽梅杨籽翾李丽娟闫惠平赵艳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