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琴

作品数:13 被引量:116H指数:6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都市科技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土壤
  • 4篇有机碳
  • 4篇土壤活性
  • 4篇土壤活性有机...
  • 4篇活性有机碳
  • 4篇海拔
  • 3篇亚高山
  • 3篇海拔梯度
  • 3篇高山土壤
  • 2篇植物
  • 2篇森林土
  • 2篇森林土壤
  • 2篇土壤酶
  • 2篇土壤酶活
  • 2篇土壤酶活性
  • 2篇土壤温度
  • 2篇微生物
  • 2篇温度
  • 2篇物量
  • 2篇龙门山

机构

  • 13篇四川大学
  • 5篇成都大学
  • 2篇四川沃尔宜环...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华师范大学
  • 1篇凉山州西昌农...
  • 1篇四川省环境保...

作者

  • 13篇王琴
  • 10篇孙辉
  • 5篇秦纪洪
  • 4篇武艳镯
  • 3篇孙琦
  • 2篇孙海龙
  • 2篇李绍才
  • 2篇刘洋
  • 2篇龙凤
  • 2篇李菊
  • 1篇范曾丽
  • 1篇易之煦
  • 1篇黄雪菊
  • 1篇李沙
  • 1篇刘宗华
  • 1篇王云梅
  • 1篇罗晓玲
  • 1篇张文宣
  • 1篇李成俊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研究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方园艺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山地学报
  • 1篇浙江林业科技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年份

  • 3篇2015
  • 6篇2013
  • 4篇2012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彭州市龙门山不同地震裸地次生演替初期土壤酶活性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地震形成的次生裸地的生态恢复包括植被和土壤的结构与功能恢复两个方面。选取彭州龙门山地震崩塌地、泥石流冲积扇、滑坡体等震后形成的三个典型次生裸地恢复3a后,对表土(0—30cm)有机碳、水溶性氮、有效磷和土壤酶活性等性质进行了研究,以评价恢复初期不同次生裸地的土壤恢复状况。结果显示,自然恢复3a,土壤有机碳恢复到原生样地的27%~42%,可溶性碳恢复至原生样地的25%~46%,可溶性氮恢复至原生样地的6%~14%,有效磷恢复至原生样地的21%~83%。土壤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恢复较快,达到对照样地过氧化氢酶活性的70%以上,而脲酶、蔗糖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恢复较慢,分别为对照样地的5%~19%,6%~48%,6%~26%,因此地震形成的次生裸地上土壤肥力质量与土壤酶活性的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秦纪洪武艳镯孙辉王琴
关键词:次生演替土壤酶活性龙门山
川西亚高山.高山土壤表层有机碳及活性组分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被引量:35
2013年
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高山地带土壤碳被认为是我国重要的土壤碳库,作为高海拔低温生态系统,土壤碳对土壤暖化的响应可能也更加敏感。该区域亚高山森林一般分布在海拔3200 m以上,上缘接高山树线和灌丛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海拔梯度上变化的土壤环境因子是主要土壤温度,海拔梯度上高寒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的分布格局,可体现海拔梯度上温度因子对土壤碳动态的影响。对沿海拔3200 m(亚高山针叶林)、3340 m(亚高山针叶林)、3540 m(亚高山针叶林)、3670 m(亚高山针叶林)、3740 m(亚高山针叶林)、3850 m(高山林线)、3940 m(高山树线)、4120 m(高山草地)的土壤表层(0—20 cm)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该海拔范围内,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显示高海拔有利于土壤碳的固存;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中,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其占总有机碳比例与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在海拔最高的4120m含量和占有机碳总量比例分别达到50.81 g/kg和56.52%。在该海拔范围内海拔越高颗粒态有机碳占有机碳比例越高,显示高海拔土壤有机碳更多以土壤颗粒态碳形式贮存。微生物量碳、水溶性碳、轻组分有机碳与海拔高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表明这些活性有机碳组分受海拔因素影响不大;易氧化有机碳含量与海拔高度显著正相关。因此,颗粒态有机碳含量及其比例可作为高海拔地带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动态的特征指标,表征高海拔地带土壤有机碳动态与贮量受温度影响的指标。
秦纪洪王琴孙辉
关键词:土壤活性有机碳颗粒态有机碳海拔梯度
海拔梯度上西南亚高山-高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季节动态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分析在高海拔地带海拔因素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季节动态的影响规律。【方法】以亚高山-高山3250~4098m不同海拔生境下原位培养的均质化重装土柱为研究对象,测定0~10cm和10~20cm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含量、微生物生物量氮(microbia lbiomass nitrogen,MBN)及碳氮比的季节变化。【结果】低温季节(11月-3月)亚高山一高山土壤表层与表下层MBC仍处于较高水平(均高于l_3g/kg),且MBC沿海拔升高而降低,而5月~9月高海拔的MBC高于低海拔土壤;对于不同深度的土壤MBC季节差异,低温季节所有海拔均是下层(10~20cm)MBC高于表层(0~10cm),7月所有海拔土壤MBC均是表层高于下层,季节转换的5月和9月,海拔3250m和3438m均是表层低于下层,而高海拔处则是表层高于下层;沿海拔梯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变化明显,9月、11月和3月各海拔O~10cm和10~20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多低于4;在5月和7月,仅低海拔(3250m和3438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仍低于4。[结论]川西亚高山-高山土壤MBC季节动态,在海拔梯度上、土壤深度(O~10cm和10~20cm)上差异显著,而且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的变化规律也明显不同。
王琴李菊孙辉
关键词: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活性有机碳海拔梯度
不同覆盖物对薄层土壤温度和植物萌发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地面覆盖对光辐射吸收转化和热量传导均有影响。为给覆盖材料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稻草秸秆和无纺布两种覆盖方式,以无覆盖作对照,分别从土壤日均温度变化、土壤周均温变化、植物萌发率方面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稻草秸秆和无纺布均能调节土壤温差,具有低温时升温、高温时降温的温度效应,其中无纺布覆盖的表层土壤温度日变化小、稻草秸秆覆盖的其次、对照最大,稻草秸秆覆盖的周均温与月积温最大、无纺布覆盖其次、对照最小。随着时间的推移,草本植物萌发率远远高于木本,且无论草本还是木本,无纺布覆盖的植物萌发率均比秸秆覆盖和对照的大。
王琴孙海龙李绍才刘洋孙琦
关键词:无纺布秸秆土壤温度
不同地表覆盖下低温季节对西南亚高山土壤微生物量碳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1
2012年
西南亚高山森林土壤是我国土壤碳密度最高区域之一,作为敏感的低温生态系统越来越受到关注。通过对均质化土壤重装土柱在积雪与凋落物覆盖(Control)、积雪覆盖(BNS)、凋落物覆盖(LNS)和裸露土壤(BNS)条件下原位培养,测定各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壤微生物量变化。结果显示,低温季节亚高山土壤微生物量仍处于较高水平,显示低温季节是亚高山土壤生态过程重要时期;雪被和凋落物覆盖对亚高山森林土壤低温季节的微生物量碳影响显著,在0~10 cm土层control微生物量最高,裸地(BNS)最低,只有凋落物(LNS)或积雪覆盖(BS)处理介于二者之间;control在10~20 cm深度的土壤微生物量碳也维持较高水平。在低温季节不同覆盖处理下时间动态差异显著,对于0~10 cm土壤,BNS和BS呈单峰变化,即微生物量碳在低温季节中期显著高于前期和末期,LNS在低温季节前期显著低于后期含量,而control则是在低温季节中期显著低于前期和后期。效应和交互作用分析显示,土壤表面雪被、凋落物、培养时间和土壤深度对土壤微生物量碳的作用均显著,同时这4个因素之间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这显示全球暖化或者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地表覆盖和积雪消失,在短期内可能降低亚高山森林土壤微生物量,有助于土壤碳固存。
黄雪菊王琴孙辉李沙
关键词:亚高山土壤森林土壤
五种禾本科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以边坡绿化中常用的老芒麦、早熟禾、无芒雀麦、狗尾草、黑麦草5种禾本科植物种子为试材,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测定了5种植物种子萌发特性。结果表明:黑麦草和早熟禾发芽率超过80%,老芒麦发芽率不足30%;黑麦草第1天开始发芽并在5d完成萌发过程;狗尾草、无芒雀麦与老芒麦在1~3d内开始萌发,早熟禾在第5天开始萌发;将种子萌发率与千粒重相联系,种子大小与中生植物的发芽率有相关性;植物种子萌发速率与种源地的气候及植物的生态型有关;掩埋深度与病茵感染都可能造成无芒雀麦萌发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该研究结果对边坡绿化的植物种子选择以及萌发管理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孙琦李成俊王琴孙海龙龙凤
关键词:生态型发芽率禾草千粒重
海拔梯度对川西高寒土壤轻组分有机碳动态影响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作为土壤活性有机碳主要组分之一的轻组分有机碳(LFOC),对高海拔和高纬度低温生态系统的土壤有机碳动态及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西南亚高山—高山海拔梯度上(3 250,3 438,3 672,3 852,4 098m)对亚高山森林土壤均质化后进行原位培养,研究高寒土壤中轻组分有机碳在海拔梯度上的响应特征与季节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海拔升高及低温季节均有利于土壤LFOC积累,而生长季节是土壤LFOC的消耗时期;在同一采样时间的同一海拔高度上,表层(0—10cm)和表下层(10—20cm)土壤LFOC含量总体表现出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规律,其中在低温季节中后期的11月和3月均达到差异显著水平。
李菊王琴孙辉
关键词:土壤活性有机碳海拔梯度
保水剂和PAM对人工土壤颗粒水分蒸发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合理的保水剂和聚丙烯酰胺(PAM)用量能够减缓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土壤水分有效量,对干旱地区或者土壤缺水条件下的植物生长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模拟试验,分别从累积蒸发量、含水率变化及蒸发失水比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定量研究了保水剂与PAM用量对人工土壤颗粒水分蒸发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保水剂和PAM对蒸发确有抑制作用,随着PAM用量的增加,累积蒸发量和蒸发失水比均呈现降低趋势,其中PAM用量为2 g/m2的处理水分蒸发量最小,保水效果最好;而随着保水剂用量的增加,累积蒸发量与蒸发失水比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当保水剂用量超过175 g/m2后对蒸发的抑制作用开始显现。
刘洋龙凤李绍才王琴孙琦
关键词:保水剂PAM人工土壤
亚高山森林土壤酶活性的温度敏感性特征被引量:31
2013年
处于高海拔与低温环境的青藏高原东缘亚高山森林是我国西南林区主体,也是我国最主要土壤碳库之一。已有研究表明低温生态系统(高纬度与高海拔)可能对全球变化产生更为强烈反馈效应,土壤生态与生物化学过程也可能更为敏感,特别是在土壤酶与土壤微生物活性等为表征的土壤生物活性方面。
秦纪洪张文宣王琴孙辉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
彭州市龙门山震后迹地植物群落生态恢复初探被引量:5
2012年
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并且严重破坏社会财产和生态环境。通过对彭州市龙门山区域选取地震崩塌地(地震创面裸地)、泥石流裸地(大型泥石流冲积扇)、滑坡体(整体滑坡)、居住地(灾后居民安置点)4类具有代表性区域进行样地调查和采样,分析了不同地震灾毁情况下植物群落恢复状况。结果表明:各类样地多样性指数大小为泥石流冲积扇>滑坡体>地震崩塌地>居民安置点;居民安置点与其他3类恢复地的多样性指数有明显差异,相似度也较低。说明这类群落恢复到原生群落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趋势为泥石流冲积扇>滑坡体>地震崩塌迹地,微生物量碳和易氧化态碳含量为滑坡体>泥石流裸地>地震崩塌地,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为地震崩塌地>泥石流裸地>滑坡体,表明在不同迹地上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的恢复进程存在差异。
武艳镯秦纪洪孙辉王琴
关键词:生态恢复群落生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