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芳
-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莱氏野村菌产几丁质酶条件及酶学性质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对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菌株CQ031021产几丁质酶条件及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最适产酶碳源为2.0%(W/V)葡萄糖,氮源为1.2%(W/V)复合氮源(蛋白胨、牛肉膏按1∶1的比例),接种量为孢悬液2mL(1×107个/mL),培养温度28℃,培养液初始pH6.0,培养时间6d;一定浓度的吐温-80对几丁质酶活性有促进作用,而SDS有抑制作用;粗酶液最适反应温度50℃,最适pH6.0,在40℃以下及pH5.5~6.5范围内酶活力较稳定。
- 翟逸涂增王金芳万永继
- 关键词:莱氏野村菌几丁质酶酶学性质产酶条件
- 莱氏野村菌Cq菌株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被引量:8
- 2010年
- 【目的】为揭示昆虫病原真菌分泌的几丁质酶对宿主感染致病时的作用,对莱氏野村菌Cq菌株几丁质酶基因进行了克隆与表达,并检测了表达产物的活性。【方法】采用CTAB法提取菌体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多次PCR扩增克隆莱氏野村菌Cq菌株几丁质酶基因全序列,并克隆基因的ORF片段chit1,与载体pPIC9K相连接,构建表达载体pPIC9K-Chit1,转入毕赤酵母感受态细胞中,然后通过1.5mg/L浓度的G418筛选及PCR验证,将阳性转化子进行诱导培养,对发酵液分别进行酶活性测定试验、几丁质酶透明圈验证试验和SDS-PAGE电泳检测。【结果】莱氏野村菌Cq菌株几丁质酶基因全长序列为2756bp(NCBI登录号:EU795711),PCR扩增得到开放阅读框ORF片段chit1为1827bp,其中包含3个内含子,5′端非编码区长76bp,3′端非编码区240bp,编码424个氨基酸的几丁质酶前体,理论信号肽剪切位点在Gly(20)与Leu(21)之间;毕赤酵母重组细胞发酵液中几丁质酶活性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增加,72h达到最大值482.5U/100μL,透明圈活性验证试验显示,在含1%的几丁质平板上可出现明显的透明圈,表达产物SDS-PAGE电泳检测其分子量为41.0kDa。【结论】本研究克隆到莱氏野村菌Cq菌株几丁质酶基因,其ORF成功重组到毕赤酵母中并表达出有活性的几丁质酶。基因表达产物的利用对进一步研究病原真菌染病昆虫的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 王金芳刘光英翟逸万永继
- 关键词:莱氏野村菌几丁质酶克隆
- 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几丁质酶基因的克隆、表达与分析
- 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是一种重要昆虫病原真菌,可以感染许多重要的害虫如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粉纹夜蛾(Trichoplu...
- 王金芳
- 关键词:莱氏野村菌几丁质酶基因克隆基因表达
- 文献传递
- 裳卷蛾变形孢虫SSU rRNA核心序列的克隆与系统发育分析
- 2008年
- 【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索裳卷蛾变形孢虫的遗传发育地位。【方法】微孢子虫的SSUr RNA序列是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的重要工具。试验通过T-A克隆法对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SSU rRNA核心序列进行了克隆,并采用近邻法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克隆得到了长为1228bp的核苷酸序列(GenBank EU267796)。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裳卷蛾变形孢虫与分离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Vairimorpha sp.Germany(GenBank AF124331)和Vairimorpha imperfecta(GenBank AJ131645)相似性最高,它们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中与寄主为鳞翅目昆虫的Nosema属聚为一类,与纳卡变形孢虫(Vairimorpha necatrix)为代表的Vairimorpha属为相邻集。【结论】结合其生物学特征,裳卷蛾变形孢虫确实为Vairimorph a属的成员,但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归入Nosematidae科可能更为合适。
- 马露芸涂增薛英伟王金芳万永继
- 关键词:SSURRNA克隆系统发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