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长红

作品数:13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博士后创新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曲阜师范大学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哲学宗教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主题

  • 3篇象数
  • 2篇叶适
  • 2篇易学哲学
  • 2篇哲学
  • 2篇宋人
  • 2篇宋人笔记
  • 2篇辑佚
  • 2篇管窥
  • 2篇笔记
  • 1篇研究史
  • 1篇杨伯峻
  • 1篇阳刚
  • 1篇疑古
  • 1篇易学思想
  • 1篇译注
  • 1篇哲学体系
  • 1篇之学
  • 1篇史学
  • 1篇事功
  • 1篇事功之学

机构

  • 9篇山东大学
  • 4篇曲阜师范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13篇王长红
  • 1篇孙小涵

传媒

  • 2篇东岳论丛
  • 2篇中州学刊
  • 2篇人文杂志
  • 1篇周易研究
  • 1篇商丘师范学院...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济宁学院学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 3篇2012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叶适易学哲学体系管窥被引量:1
2012年
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信守象数、义理兼顾的治易方法,在疑古思潮的浸染下,秉承了薛季宣、陈傅良等人所倡导的道不离器观,对一些道学家将"形上"、"形下"机械割裂的观点进行了反驳,以《彖传》、《象传》为基点,并假以前贤学说,形成了独特的宇宙本体论和发生论,提出了"形上"与"形下"合一方能谓之"道"的独特观点,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践行观,营构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易学哲学体系。
王长红
关键词:叶适阳刚易学哲学
宋人笔记所载易学资料述论
“笔记”作为一种随笔记录的杂散材料,由来已久,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据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刻印的《历代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四库笔记小说丛书》等笔记丛书,可知宋人笔记的数量至少约四、五百种...
王长红
关键词:宋人笔记述论
文献传递
由“七日来复”解谈卦气说之弊端被引量:1
2010年
很多学者研究证明,西周时人们根据月相盈亏规律进行记日,即采用"月相四分"法记日,《周易》卦爻辞中保留了这种记日法。而卦气说采用的汉初历法与其有很大差别,因此历代注家以汉代卦气说对"七日来复"进行训释就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这样,通过对"七日来复"的解释,可以对孟氏卦气说作相应调整,使其更为臻善。
王长红
关键词:卦气
叶适事功视域下的易学思想之蠡测被引量:2
2014年
南宋永嘉事功学派的集大成者叶适治易与刘牧的图书易、邵雍的数学易及程颐等人的理学易有很大差异,其易学研究具有强烈的疑古和独阳无阴色彩,形成了以"物"为本、"理"出于"物"的"物→理→物"的认识论,在治易方法上,既注重义理,又不废象数,在由象数入手阐发易道的过程中以事功为落脚点将义理阐释与社会现实相融合,为初步建构以《彖》、《象》二传为基础、以形上与形下合一谓之道为指导思想、以事功为目的、以知行合一的践行观为主体内容的哲学体系找到易学层面的理论基础,在宋代易学史和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王长红
关键词:疑古事功之学易学哲学
杨伯峻《孟子译注》考证一则
2019年
杨伯峻先生在其著作《孟子译注·告子上》第一章中将"杞柳"翻译成"柜柳",将"柸棬"翻译成"杯盘",将"能"翻译为"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及工具书,可以发现杨伯峻先生译文中有两处值得商榷,在于柜柳制成杯盘尚有可疑之处,"能"翻译成"是"也不尽准确,进而可以将原文改译为"您能顺着杞柳的本性制作成杯盘吗,(不能)那么要毁伤杞柳的本性硬把它做成杯盘的样子吗";这便于重新审视孟子在当时语境下反驳告子的原始用意与理路思辨,从而更好地把握孟子对人性与仁义的看法。
荣姗姗王长红
关键词:杨伯峻杞柳
《天问》研究通论
屈原是在中国文学史上烙下个人姓名的第一人,给我们留下丰厚的精神财富。鲁迅在《坟·摩罗诗力说》中说:“(《天问》)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极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因此,《天问》堪称先秦破除旧文化思想束缚的战斗诗...
王长红
关键词:楚辞研究史
文献传递
求“道”之路——从《论语》看孔子的君子之道被引量:2
2020年
作为孔子儒家思想体系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君子"寄予着孔子对理想人格的追求。"君子"人格思想的形成有其社会背景的影响,也是"君子"追求内在超越的结果。可从"君子"的处世、德行修养、知识学习等方面,并结合"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了解到一个较为鲜活的"君子"形象。孔子将仁、义、礼三者赋予"君子",并指明了一条"君子"所行之道。孔子的"道"基本上是在探索人的立身行事之本,具有较强社会意义。孔子思想以人道为主,所以孔子之道实质上是在讲人之道。在孔子眼中,"道"是可以被认知的。"君子"通过学习和实践从而趋向于实现大道,并对"道"进行吸纳和运用,进而对社会做出有益的贡献。根据孔子的学说中"道"的内涵与"君子"的德行特质可探究"君子之道"的内蕴。"君子之道"虽然形成于2 500年之前,但仍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对当今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形成、社会风气的导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张晓雯王长红
关键词:君子《论语》孔子
沈括科学视域下的易学思想研究
2012年
沈括在图书易、数理易和儒理易盛行的两宋时期,将易学研究与天文、历法等知识进行了有机结合,为易学研究披上了科学的外衣,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论证了古人在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一些错误认识;他科学的研究方法为易学研究带来新视角、注入新活力,为《周易》在多个层面、多个领域与其他知识的结合树立了典范,同时也体现了他在科学视域与传统理论思维融合下的彷徨。
王长红孙小涵
关键词:科学视域象数传统思维
宋代《天问》研究管窥被引量:2
2009年
宋元明时期,《天问》研究在学术思潮嬗变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汉唐的章句注疏之学转向宋代的义理之学。元明承宋,缺乏创新,是宋代《天问》研究的继续和回响。通过对洪兴祖、朱熹二人《天问》研究的分析比较,浅谈宋元明三代《天问》研究概况,对认识《天问》研究的变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王长红
关键词:洪兴祖
高亨与黄寿祺易学研究比较浅谈被引量:5
2008年
从20世纪初至80年代末,易学研究在"疑古思潮"等因素的影响下发生了巨大变化,"经传分观"成为以高亨先生为代表的易学者研究的基本原则,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同时以黄寿祺先生为代表的传统的易学研究表现出求新求变的趋向。本文拟通过对高、黄二位先生易学研究的比较,浅谈今后的易学研究所应具有的观念和应采用的方法。
王长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