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爱文
-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3
- 供职机构:安徽省气象局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用相应时段累积因子预报累积降水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
- 2002年
- 本文针对当前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工作中通常存在的因子的瞬时量与预报降水的累积量这样一个时间尺度的不相匹配的问题 ,提出了用相应时段内因子的累积量预报降水的累积量的预报方案。用该方法处理的累积因子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与瞬时因子相比有显著提高。以此为依据 ,用 HL AFS数值预报产品 ,建立了一个降水量滚动预报系统 ,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 陈焱王兴荣刘忠平罗爱文沈伟
- 关键词:相关系数降水预报
- 江淮地区弓状回波的分布和环境特征分析被引量:8
- 2015年
- 本文结合探空、地面、再分析资料和强对流重要天气报文资料,分析江淮地区(30°~36°N、115°~122°E)弓状回波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和灾害性雷暴大风特征,重点利用我国2009—2012年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弓状回波时空分布和三维结构及其成灾机制。统计结果表明:弓状回波常发生在傍晚(17—20时),分布在安徽西北部到江苏东南部、山东东南部到江苏的西南部,以及安徽南部的两山地间的平原地区。其产生的极端大风(≥10级)占该地区极端大风的30%。产生弓状回波的天气背景主要是东北冷涡和高空槽,中等的对流不稳定度[平均对流有效位能(CAPE)为1780 J·kg^(-1)]和垂直风切变(平均1000~700 hPa风切变为11.6 m·s^(-1)),中层存在明显的干层。东北冷涡环境下的弓状回波系统具有较大的下沉对流有效位能(DCAPE)和地面的强冷池。根据雷达观测的结构,江淮地区弓状回波可分为三类:典型弓状回波(BE)类型、弓状回波复合体(BEC)类型和飑线型弓状回波(SLBE)类型,所占比例分别为28.6%、14.3%和57.1%。
- 罗爱文朱科锋方茸金龙赵坤
- 关键词:弓状回波雷暴大风强对流
- 用相应时段累积因子预报累积降水的初步探讨
- 本文针对当前数值预报产品释用工作中通常存在的因子的瞬时量与预报降水的累积量这样一个时间尺度的不相匹配的问题,提出了用相应时段内因子的累积量预报降水的累积量的预报方案.用该方法处理的累积因子与降水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与瞬时因...
- 陈焱王兴荣刘忠平罗爱文沈伟
- 关键词:相关系数
- 文献传递
- 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诊断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用ECMWF 0.75°×0.75°,6 h间隔再分析资料、地面加密观测资料、Micaps资料和云图TBB资料,对2012年8月20日一次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是在高层急流入口辐散和中低层的低槽切变线的耦合作用以及台风的间接影响使得低槽系统移动缓慢和提供水汽的有利条件下产生的。暴雨带中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和东海。从等熵位涡、湿位涡和总能量分析说明这次暴雨和大暴雨是在水汽条件充沛条件下,对流不稳定叠加斜压不稳定和对称不稳定等共同作用下,产生暴雨-大暴雨。另外,南北两支气流在暴雨区强烈辐合(南侧为上升运动,北侧为下沉运动)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且总能量垂直廓线与雨团中心对流强度和强降水时段对应较好。低层东海东南暖湿气流和干冷的东北气流对本次大范围暴雨过程的产生起触发作用。
- 陈铁罗爱文徐为根张树民李超
- 关键词:暴雨等熵位涡湿位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