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伟伟
- 作品数:10 被引量:16H指数:3
- 供职机构: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 社会契约论的边界及其反思——女性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
- 2016年
- 基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看,自由主义在阐述社会正义方面的不充分性,需要追溯到社会契约论这一并不完备的基本概念中来。传统的契约论强调抽象、平等的社会关系,遗漏了依赖型关系及其属性对于社会正义的影响;将单薄的理性人作为建构契约的人性基础,忽视人性之中的多元化需求及其能力施展对于构建良善社会的意义。女性主义通过对"契约论"概念的修缮与补充,以期能够照亮自由主义契约论所遗忘的社会领域,从而建构一个能够兼容正义、关怀及更多能力展现的社会基本制度。
- 范伟伟张欢
- 关键词:女性主义自由主义契约论关怀
- 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社会主义——“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综述被引量:1
- 2010年
- 李春梅范伟伟张莉
- 关键词:世界社会主义国际金融危机
- 理性·关怀·能力:女性解放的路径探索及其反思被引量:7
- 2017年
- 女性主义在女性解放路径的探索中分化为两条线路:以"理性"引导的通往公共领域之路;以"关怀"引导的守护家庭领域之路。本文认同二者秉承的女性自我实现的共同理念,但以"家务劳动社会化"为例,分析了这两条路径各自面临的理论困境及其实践两难,展开女性解放理论对"自然主义"的批评。文章最后认为,努斯鲍姆的"能力路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可以兼容"理性路径"与"关怀路径"各自偏失的现实方案,为女性发展提供可具预期性的未来前景。
- 范伟伟
- 关键词:女性解放关怀自然主义
- 道德教育视角下的儒家伦理与关怀伦理之比较
- 2014年
- 儒家伦理与关怀伦理对道德教育的共通理解
一、哲学伦理学根基的共通性
1.以情感作为道德发衍的起始
儒家伦理与关怀伦理皆以情感作为人之道德产生的根基。儒家伦理与关怀伦理的价值关怀皆以情感作为主线。“仁”与“关怀”不仅是二者的道德起点,也是铸成二者伦理理想的终极目标。
- 范伟伟刘丽苹
- 关键词:关怀伦理道德教育儒家伦理教育视角哲学伦理学价值关怀
- 道德教育视角下的儒家伦理与关怀伦理之比较被引量:5
- 2013年
- 传统儒家伦理与当代关怀伦理学所倡导的道德教育,在哲学根基上都主张道德发源于情感,道德关系扎根于情境;在教育路径上提倡家庭养育道德品性,实施因材施教。但二者在根本立场与终极目标上却大相径庭,前者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己任,后者则追求人格的自由与平等。
- 范伟伟刘丽苹
- 关键词:道德仁爱关怀
-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共同富裕的伦理意蕴被引量:3
- 2022年
-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正确理解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需要在历史维度中准确把握其时代定位。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共同富裕,其伦理意蕴既涵盖了生活幸福,又指向了社会公平;既超越了个人原子主义的狭隘性,又避免了共同体主义的抽象性。其伦理向度表现为:在人的需要中刻画共同富裕的伦理现实性;在社会有机体中描绘共同富裕的伦理整体性;在历史演变中凸显共同富裕的伦理具体性。
- 范伟伟
- 关键词:共同富裕伦理历史唯物主义
- 性别平等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反思
- 2017年
- 男女平等与两性发展是人类社会追求的崇高理想,是衡量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尺,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目标。要想填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关于性别平等的缺失,可以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入手,从理论层面深入挖掘马克思主义关于女性解放与性别平等的理论宝藏,从实践层面积极将这些理论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不仅有助于促进女性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构建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 范伟伟
- 关键词:性别平等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女性解放
- 陈豹隐“新政治学”理论之评述
- 2015年
- 陈豹隐的"新政治学"研究不仅开启了近代中国对政治学研究的新范式,而且赋予政治学理论研究的新内涵。他将实证主义的客观性作为评价政治学理论是否科学的标准,提出了政治现象发源于经济现象,政治建构服务于经济活动的理论观点;批判了权力在制度化、神圣化、人格化的演变进程中呈现出的阶级对立与关系转变,主张政治最终将走向权力的社会化。陈豹隐的"新政治学"转变了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研究路径,为近代中国的政治学理论与政治实践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 范伟伟张欢
- 关键词:权力
- 青年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历史变迁、时代转向及守正创新
- 2022年
- 劳动素养教育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核心要义和根本目的。我国劳动素养教育经历了劳心优于劳力、劳力基础上的劳心、劳心劳力并行的三大阶段,尤其是进入新时代后,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界限变模糊,甚至交叉。究其原因,是因为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人们需要日益增长的背景下,发生了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和劳动行为四个维度的时代转向。守正创新作为贯穿我国劳动素养教育现实转向过程中的基本原则,激励教育者以中国传统经典教育理论为切入口,结合新时代国家社会的现实,从青年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持续系统地进行劳动素养教育的探究。
- 范伟伟李闻娇
- 青年学生劳动素养教育的历史变迁、时代转向及守正创新
- 2022年
- 一、劳动素养教育的历史变迁我国劳动素养教育在理论上整理成型较晚,直至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劳动素养教育才逐渐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但结合劳动素养的内涵可以发现,历史上我国对劳动素养教育的实践探索源远流长,且形式多样。根据时代特征的不同和劳动素养教育的偏重点进行划分.
- 范伟伟李闻娇
- 关键词:历史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