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跟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的多层螺旋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分析30例跟骨骨折的螺旋CT三维重建的表现、CT分型,根据分型指导临床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结果:多层螺旋CT能清楚显示各型跟骨骨折,明确骨折线的走行、骨折片的数目,可发现X线平片不能看到的关节腔内骨折片,关节囊和软组织显示清晰。结论:跟骨骨折的多层螺旋CT检查能准确的对跟骨骨折进行分型,为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的估计提供帮助。
- 冯宇金刚卢道延徐益明葛高华邵瑾
- 关键词:跟骨骨折三维重建多层螺旋CT
- 下颌神经管的CT扫描方法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研究高分辨CT扫描对下颌神经管及周围结构的显示。方法 应用高分辨CT对 3 0例正常下颌骨作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连续扫描。结果 根据下颌神经管的走向将全段分为纵向段和横向段两部分 ,矢状位扫描显示纵向段和横向段效果均好 ,以显示纵向段效果最佳 ;冠状位扫描显示横向段效果好 ;轴位扫描作用不大。结论 矢状位和冠状位高分辨CT扫描可以清晰地显示下颌神经管及周围结构 。
- 葛高华
- 关键词:下颌神经管CT扫描下颌骨
- 准矢状位高分辨CT扫描在显示上下颌骨及牙齿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准矢状位CT扫描对上下颌骨及牙齿的显示效果。方法 利用高分辨CT(HRCT)对颌面部作准矢状位扫描 ,必要时对相关结构进行数据测量。结果 HRCT扫描能够直观、清晰地显示一侧上、下颌骨及牙齿形态、结构和排列。结论 准矢状位高分辨CT扫描是显示上、下颌骨及牙齿的最佳检查方法。
- 葛高华金素雯
- 关键词:上下颌骨高分辨率
- 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例患者先后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原始数据传入工作站,以平扫图像为蒙片进行减影,最后进行三维血管成像处理,评价常规CTA与减影法CTA图像质量及病变的影像表现。其中18例同时进行了DSA检查,8例同时进行了MRA、DSA检查。结果:血管重建后总体可评价率为95.1%。检查结果与DSA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减影法血管成像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三维重建图像,影像显示明显优于常规法CTA,方法准确可靠。
- 冯宇徐益明卢道延葛高华邵瑾
-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容积重建
- 脑挫裂伤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成因中的地位和CT漏诊原因分析
- 2004年
- 目的 :探讨脑挫裂伤 (BCAL)在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TSAH)中的成因中的作用和CT漏诊原因。方法 :对我院 2 0 0 3年 1月 1日至 2 0 0 4年 1月 31日 13个月内出院的 83例头颅外伤患者住院病历和CT片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BCAL在TSAH成因中的比率非常高 ;而且多位于皮层和皮层下区。结论
- 葛高华
- 关键词: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挫裂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双源CT虚拟平扫在头部检查的初步应用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头部虚拟平扫(VNC)的图像质量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2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使用双源CT进行头部常规平扫(CNC)和双能量CTA检查,利用双能量软件得到VNC图像。比较CNC和VNC图像灰质、白质、脑脊液、高密度出血性和低密度缺血性病变的CT值,使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比较两组图像的噪声、辐射剂量和病变检出率,使用配对t检验、Wilcoxon符号秩检验和X2检验(McNemar检验和Kappa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NC与VNC图像灰质、白质、脑脊液、高密度病变及低密度病变的CT值分别为[(43.3±1.5)和(33.2±1.3)HU,t=46.98]、[(32.9±1.3)和(28.8±1.6)HU,t=16.28I、(9.0±1.4)和(5.3±1.9)HU,t=12.41]、[(62.8±10.0)和(51.3±11.5)HU,z=-4.37]、[(20.7±4.7)和(18.0±6.9)HU,t=3.8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VNC图像噪声[(1.63±0.34)HU]大于CNC图像[(0.99±0.18)HU](Z=-6.41,P〈0.01)。VNC图像有效剂量[(0.53±0.08)rosy]低于CNC[(1.37±0.23)rosy](Z=-6.45,P〈0.01)。CNC和VNC图像噪声、颅底伪影、灰白质对比、高密度和低密度病变显示的主观评分分别为(3.9±0.3)和(2.7±0.5)分、(3.7±0.5)和(2.4±0.9)分、(3.3±0.6)和(1.3±0.5)分、(4.0±0.0)和(3.0±0.4)分、(3.9±0.3)和(3.2±0.8)分,VNC图像噪声与颅底伪影的评分较CNC图像低(Z值分别为-6.84、-6.15,P值均〈0.01),灰白质对比、高密度和低密度病变显示低于CNC图像(Z值分别为-7.01、-4.52和-3.12,P值均〈0.01)。在个体水平,VNC图像显示高密度出血性病变29例,无假阳性和假阴性病例,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为100.0%(29/29、33/33、29/29、3
- 黄伟徐益明邵瑾金刚朱应礼葛高华卢道延冯宇井桂银郑纪永张建东刘瀚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脑血管损伤
- 64层CT管电流调制肺动脉成像:100kV与120kV对比被引量:15
- 2010年
- 目的对比观察64层CT管电流调制肺动脉成像(CTPA)中100kV与120kV的影像质量及辐射剂量。方法将61例临床怀疑肺栓塞患者随机分为2组,使用64层CT,分别以100kV(100kV组,31例)和120kV(120kV组,30例)管电压进行肺动脉成像,均使用管电流调制技术。测量肺动脉主干、双侧肺动脉、肺叶动脉、肺段及亚段肺动脉的CT值,以肺动脉主干CT值的标准差代表图像噪声。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t检验。使用4分法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行Mann-WhitneyU检验。结果 100kV组肺动脉CT值均高于120kV组(P<0.05)。100kV组CTDIvol、DLP和ED均低于120kV组(P均<0.001)。两组图像噪声和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与120kV相比,100kV64层CT管电流调制CTPA动脉强化更好,ED更低,图像噪声和主观评分无显著差异。
- 黄伟徐益明邵瑾葛高华卢道延冯宇
- 关键词:肺动脉
- 数字化X线钼靶检查结合三算子乳腺血氧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究数字化X线钼靶与三算子乳腺血氧检查对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8例乳腺导管内癌患者的数字化X线钼靶征象与三算子乳腺血氧检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病理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78例乳腺导管内癌的主要X线征象:肿块32例(42.1%),钙化21例(27.6%),肿块伴钙化17例(22.4%),结构扭曲及非对称致密6例(7.9%),因X线钼靶表现为阴性者而漏诊2例;三算子乳腺血氧征象:病变血氧分析表现为高血高氧15例(19.7%),高血低氧58例(76.3%),平血低氧3例(3.9%);三算子均表现为等灰度线局灶性异常,其中边缘欠光整41例(53.9%),边缘毛刺35例(46.1%),其中可见异常血管61例(78.2%),未见异常血管17例(21.8%)。结论对于典型的乳腺导管内癌无论是X线钼靶检查或是三算子乳腺血氧功能成像检查的诊断符合率都很高,对于不典型的乳腺导管内癌应用数字化X线钼靶检查结合三算子乳腺血氧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符合率。
- 周轲胡东耿敬标朱昭环周玉梅孙苏安柏根基葛高华
- 关键词:乳房X线摄影术
- CT增强扫描与磁共振检查诊断肝血管瘤和肝细胞癌价值分析被引量:5
- 2024年
- 目的研究CT与磁共振(MRI)增强扫描诊断肝血管瘤(HH)和肝细胞癌(HCC)的价值。方法2020年6月~2022年6月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治的HH患者32例和HCC患者37例,常规接受CT和MRI增强扫描,经手术或穿刺取得肝组织,行病理学检查。采用Kappa检验评定诊断方法之间的一致性,应用MedCalc15.1统计学软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诊断效能。结果以病理学检查为诊断的金标准,CT增强扫描发现29例(78.4%)HCC和24例(75.0%)HH,而MRI扫描发现35例(94.6%)HCC和29例(90.6%)HH;经Kappa一致性检验,CT和MRI扫描与病理学诊断HH和HCC具有一致性(Kappa=0.532,P<0.05和Kappa=0.749,P<0.05);MRI扫描诊断肝内占位性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性分别94.6%、90.6%和92.8%,显著优于CT诊断(分别为78.4%、75.0%和76.8%),而两者联合诊断并不能显著提高诊断效能(分别为90.6%、90.6%和92.8%)。结论临床在鉴别原发性肝癌与HH困难时,应首先进行MRI检查。
- 魏野汪施妤葛高华井桂银
- 关键词:肝血管瘤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颈部动脉成像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行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病例资料,评价颈部血管双能量成像的图像质量,并用多种后处理方法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1例患者均清晰显示颈部动脉全貌,28例颈部血管未见异常,9例血管有发育变异,104例发现异常血管病变。99例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140段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6例合并颅内动脉瘤。5例无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3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经济、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快速有效去除颈部及颅底骨骼,多方位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以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在颈部血管病变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的作用。
- 卢道延冯宇葛高华徐益民王德杭
- 关键词:颈动脉血管造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