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新民
- 作品数:29 被引量:156H指数:9
- 供职机构: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按摩退热作用的中枢机制及其穴位物质基础的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阐明前期工作中所见按摩退热、散热效应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方法:以肌松、清醒、行人工呼吸和内毒素化兔为对象,以视前区-下丘脑前部热敏神经元放电为指标,取轻、重按摩手法(直推与指压)分别刺激涌泉穴,对比观察内毒素化热敏神经元放电变化,反映按摩退热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结果:内毒素抑制下丘脑热敏神经元活动(同时促进冷敏神经元放电),指压具有拮抗热原抑制热敏神经元活动的作用(P<0.01),因而可有促进散热和退热的功效,直推的此种效应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按摩退热的中枢机制主要是按摩传入信号拮抗致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从而促使正常机能的恢复;该类传入信号是由较重手法作用于穴位高阈细纤维感受系统(即按摩是项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而产生。
- 董新民朱漓张晓琼董泉声
- 不同灸法对穴位温度影响的对比观察被引量:67
- 1999年
- 采用热敏电阻温度计与计算机联机实时处理的方法,以耐痛阈定作施灸强度,对比观察着肤灸、隔姜灸、悬灸、聚光灸及氦氖激光灸对人体穴位皮肤温度,以及前4种灸法对兔穴位皮肤、皮下与肌层温度的影响。氦氖激光灸对穴位温度影响微弱,其余灸法都明显改变穴位自皮肤至肌层的温度,并各具规律与特征。根据穴位温度与多觉型感受器等反应的内在关系,提示不同灸法的穴位作用及其疗效将随由灸法引起的穴位温度变化规律而改变。
- 董新民董泉声先茂全郑贤龙张素华
- 关键词:灸法针刺穴位
- 皮肤感受器针刺放电反应与针术的关系被引量:2
- 1989年
- 对家兔股后侧皮神经剥离细束,作单极引导,以单位放电为指标,藉助体视显微镜,在46只兔的该神经小腿分布区域内鉴别了9类皮肤感受器,收集了165个单位的针刺反应资料。感受器类别及其部分特性见下表。在鉴别感受器基础上,运用捻转、提插、摇针、刮针、弹针、指针和叩针等7种针术分别作用于感受野或其相邻部位,观察放电反应。
- 董泉声董新民陈东李海明张素华
- 关键词:皮肤感受器电反应放电频率距离性
- 深部感受器针刺放电反应与针术的关系
- 1989年
- 剥离家兔内侧腓肠肌神经细束、作单极引导,以单位放电为指标,鉴别内侧腓肠肌内的肌梭、腱器、轻压和重压感受器,在此基础上观察捻转、提插、摇针、弹针、刮针和指针等6类针术与这些深部感受器放电反应的规律,收集了85个单位的资料。
- 董泉声董新民李海明陈东先茂全
- 关键词:电反应肌梭诱发电位反应型镶套
- 电针对皮肤感受器活动影响的观察被引量:10
- 2002年
- 目的 :观察电针对皮肤感受器 (R)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方法 :以兔股后皮神经所含感受性单位为对象 ,在鉴别 9类皮肤R基础上 ,参考感受器电针阈值 (REAT)与R的压力阈值和传入神经纤维类别的关系 ,使之组合为有髓低阈机械R、有髓高阈机械R和无髓纤维R等 3类R。以单位放电为指标 ,将作为有效电极的毫针作单极刺激 ,测定针刺于感受野 (RF)内和针刺于RF外不同距离时的REAT ,从中探索电针对皮肤R活动影响的部分规律。此外 ,以触体单位为标本 ,对比分析电针与手针的感受性组织。结果与结论 :(1)针刺于RF内 ,对诸类R均引起反应 ,REAT则随R类别而不同 ,表现为无髓纤维R >有髓高阈机械R >有髓低阈机械R。(2 )针刺于RF外 ,REAT随针刺点至RF的距离 (“针刺距离”)之增加而递增 ,在一定的测定范围内 ,针刺距离与REAT这两个变量呈直线回归关系。结果提示电针对皮肤R的作用呈三维空间的区域性影响 ,区域大小取决于电针强度及R类别。 (3)R及其传入纤维均对电针刺激敏感 ,手针与按摩刺激的感受性组织主要是R。
- 董泉声董新民李海明陈东
- 关键词:电针皮肤感受器
- 强弱电针对家兔内毒素发热影响的对比观察被引量:11
- 1996年
- 针刺退热的实验研究已有不少工作,对比参数不同的针法以退热的报道尚不多见。此文以直肠温度为指标,观察不同强度电针对不同剂量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了解针刺退热与穴位感受系统以及针刺退热与热原剂量的基本关系,为针刺退热中枢机制研究选择适宜刺激和药物剂量,并供临床工作参考。方法1.动物及组别成年健康的新西兰兔48只,体重3.2~5.lkg,基础体温38.3℃~39.6℃。分为6组,每组8只,均为雄兔5只,雌兔3只,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配。A组:每兔静注内毒素25EU。B组:内毒素25EU致热后,作弱电针刺激穴位。
- 董新民郑贤龙张素华先茂全董泉声
- 关键词:内毒素发热电针针刺疗法
- 针刺术式与皮神经针刺诱发冲动传入纤维类别关系之分析
- <正>前文指出运用不同针法刺激穴位时,从传入神经上获得的“针刺诱发电位图”各具特征,或与针刺感受装置及针刺信息传入纤维类别不相一致有关系。本文以免股后侧皮神经为对象,采用直流电阳极阻滞和冲动碰撞方法,分析针刺术式与皮神经...
- 董泉声董新民
- 文献传递
- 按摩的散热作用及其与穴位感受器的关系被引量:10
- 2002年
- 目的 :从实验动物检验按摩散热功效 ,同时分析与穴位感受器 (R)的关系。方法 :用热敏电阻温度计与计算机联机采样 ,连续记录家兔耳廓温度 ,以内毒素性耳温变化为指标 ,取轻、重按摩手法—直推与指压刺激涌泉穴 ,对比观察二者对内毒素所致耳温变化的影响 ,确定两种手法的按摩散热功效及其与穴位R的关系。结果 :指压明显拮抗内毒素性兔耳温度变化 (P <0 0 1) ,直推效应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结论 :按摩较重手法有明显散热作用 ,主要通过高阈的躯体细纤维 (Ⅲ、Ⅳ类 )性R所引起 ;按摩散热是按摩退热的主要原因。
- 董新民董泉声先茂全郑贤龙张素华
- 关键词:按摩内毒素涌泉穴
- 电针对躯体深部感受器活动的影响被引量:9
- 2002年
- 目的 观察电针对躯体深部感受器 (R)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规律。方法 将牵张 R(R 、 )和 类与 类纤维压力 R作为观察对象。以单位放电为指标 ,将作为有效电极的毫针作单极刺激 ,根据针刺于感受野 (RF)内和针刺于 RF外不同距离时所测感受器电针阈值 (REAT)探索电针对深部 R的作用规律。结果 针刺于 RF内 ,REAT随 R类别而不同 ,表现为 R >R >牵张 R。针刺于 RF外 ,REAT随针刺点至 RF的距离 (简称针刺距离 )之增加而递增 ,在一定测试范围内 ,两者呈直线回归关系 ;在电针输出量上限固定条件下 ,同类 R反应单位数随针刺距离增加而递减。结论 不同类别深部 R的 REAT是不相同的 ;电针对深部 R的作用呈三维空间的区域性影响 ,区域大小取决于电针强度及
- 董泉声董新民李海明陈东
- 关键词:电针疗法
- 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与阐明灸法退热机理的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①揭示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②"系统"阐明灸法的退热机理;③为"热证可灸"论充实科学的理论依据;④探索灸法作用机理及其应用之研究的可行途径。方法:以内毒素致热兔为对象,以温热灸法产生明显退热效应为前提。首先检测12类皮肤感受器125个单位对灸热的反应性,仅见温觉感受器(WR)和多觉型感受器(PR,含δPR和CPR两种亚型而以后者为主)规律地产生兴奋反应。进而分析灸法退热与这两类感受器的关系。对所设灸法退热、散热及其中枢机制等3项研究(文中尚含与此紧密关联的另外3项工作),分别以直肠温度、耳廓温度和热敏神经元(HSN)放电变化为指标。根据感受器温度阈值等参数,设定由灸热引起皮温40℃和皮温47℃(或48℃)作为区分WR与PR反应的施灸强度。灸法采用自行研制的,由计算机自动调控可使穴位保持恒温并证实可与悬起灸互换的聚光灸,施灸于督脉某些穴位。3项研究均各设3个实验组:①每兔静注25EU内毒素作为对照组;②25EU内毒素+皮温40℃灸法组;③25EU内毒素+皮温47℃(或48℃)灸法组。将各组所得数据作组内、组间比较获取结果。结果:①3项工作中内毒素所生影响分列于下:①HSN放电频率显著下降,反映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机能受到明显的不良影响(同时体温调定点位移);②耳廓温度明显下降,体热发散显著减少;③直肠温度明显上升,出现发热反应。②皮温47℃(或48℃)灸法对上列内毒素影响均产生有效的拮抗作用(P<0.01)。③皮温40℃灸法则不能产生上述灸法所生效应(P>0.05)。结论:灸法对发热机体具有显著的退热作用,是项灸效是通过穴位PR产生的。也就是说灸法退热(以及以灸热为主而见效的各项灸法作用)的穴位物质基础是PR。PR传入信号能有效拮抗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的不良影响,使其恢复正常机能和校正移位了的调定点,从而导�
- 董泉声董新民先茂全郑贤龙张素华张晓琼朱漓
- 关键词:灸法热证可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