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熹
- 作品数:35 被引量:403H指数:13
-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山地冰川表面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及其应用被引量:12
- 2010年
- 基于"七一"冰川物质平衡、水文气象观测资料,结合DEM数据,初步建立了一套时间分辨率达1h、空间分辨率为15m的冰川表面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模型考虑地形对太阳辐射的遮蔽效应,引入新的冰川反照率参数化方案,并发现分布式能量-物质平衡模型对气温垂直递减率、降水梯度、降水固/液态划分指标等参数较敏感.利用该模型对2007年6月30日20:00~10月10日12:00时段"七一"冰川粒雪线高度变化、物质平衡演变、融水径流状况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等过程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冰川物质平衡高度结构主要受反照率高度结构的影响,反照率大小直接影响冰川物质平衡水平.气候敏感性试验表明,物质平衡对气温变化非常敏感,它对气温变化的响应呈非线性特征;而物质平衡对降水量变化敏感性相对较弱,对降水量变化的响应是线性的.增温引起的冰川物质亏损量不能靠降低相同气温来得到弥补,物质平衡变化对气候变暖具有不可逆效应.气温升高1℃,即使降水量增加20%,"七一"冰川也会呈现较大的物质亏损状态.
- 蒋熹王宁练贺建桥武小波宋高举
- 祁连山七一冰川区表层沉积物中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组成特征及来源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利用GC和GC-MS的分析方法,对祁连山七一冰川冰雪不溶微粒、冰尘和七一冰川流域表层土壤中的烷烃、脂肪酸、脂肪酸甲酯和长链酯、酮以及多环芳烃等生物标志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它们的组成和分布特征,讨论了它们的环境地球化学意义。结果表明,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组成和分布特征指示了七一冰川地区的有机质具有藻类、高等植物、化石燃料燃烧产物等多种来源。冰雪不溶微粒和七一冰川流域表层土壤中有机物的来源相似,且这两种介质中的有机污染物种类多于冰尘,表明快速的工业化已经对七一冰川及其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 李全莲王宁练武小波蒲健辰贺建桥蒋熹
- 关键词:七一冰川生物标志化合物化石燃料饱和烃
- 冰雪反照率测量和反演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3年
- 总结了反照率的相关概念和2种主要的测量方法,分析了诸如雪粒径、含水量、烟尘、雪密度、雪深、太阳天顶角、大气状况和新降雪等因素对反照率的影响,介绍了遥感反演反照率通用的基本方法步骤,包括辐射校正、大气校正、各向异性校正和窄带转宽带反照率。最后阐述了反照率的研究动态和研究应用,如地表能量平衡、冰雪面积制图、确定雪粒径和反演雪线等。
- 郭忠明王宁练蒋熹毛瑞娟吴红波
- 关键词:冰雪反照率反演
- 中国夜雨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利用1967-2016年中国603个测站降水资料和ERA5的逐小时再分析资料从夜雨量和频次两个角度分析中国夜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存在夜雨现象的站点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西北部、黄淮流域、华中地区、京津冀、华南西北部和东北南部,其中,四川、西藏、贵州、新疆和青海夜雨现象最为显著.根据夜雨率的月变化特征,将夜雨现象显著站点分为N型、V型、M型、W型和Λ型,N型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V型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麓,M型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影响N型、V型、M型站点所在区域降水的动力和水汽条件的夜昼差异月变化与对应站点的夜雨率月变化基本一致,N型区域的夜昼差异于春季达到最大,夏季最小,V型区域在夏季最小,冬季最大,M型区域在春季最大.在1967-2016年,夜雨现象显著的地区中,青海诺木洪夜雨现象愈加明显,西藏林芝等地夜雨现象逐渐减弱,这些地区夜雨量比率每十年约变化1%~3%,夜雨频次比率约变化0.4%~1.5%.
- 王敬诗蒋熹张夕迪
- 关键词:年变化动力条件水汽条件气候趋势
- 2005年西藏波密古乡沟泥石流暴发成因分析被引量:31
- 2006年
- 青藏高原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位于西藏波密县的古乡泥石流沟是川藏公路上重大灾害之一.在经过1966—2004年的弱活跃期后,古乡沟于2005年7月30日上午10:00左右、7月30日晚和8月6日上午8:00分别暴发了不同规模的大型冰川泥石流.淤积在公路面上的泥石流堆积物厚度达2 m左右,宽20多米,土方量约2×104m3,多次中断交通运营,对川藏公路的畅通和当地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分析,发现这3次泥石流暴发的原因与1953年相似,均是由集中降雨和持续高温共同作用的天气所致.
- 鲁安新邓晓峰赵尚学王丽红张盈松蒋熹
- 关键词:泥石流降雨高温
- 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七一冰川融水径流变化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本文利用2006年实测水文数据,找出冰川自动气象站气温与冰川融水径流量关系,并根据酒泉气象站与冰川末端气象站气温关系,重建1960~2004年七一冰川融水径流资料。近40多年来,酒泉站气温增加幅度为0.24℃/10a,冰川融水量增加幅度为0.076×106m3/10a,冰川融水量随气温增加明显。利用气候突变分析发现,气温发生突变点为1996年,1996~2004年冰川表面年平均气温比1960~1995年间高0.41℃,年冰川融水量1996~2004年比1960~1995年增加了0.41×106m3(增加26.9%),冰川融水径流量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变化显著。
- 宋高举王宁练蒋熹贺建桥武小波
- 关键词:七一冰川气候变暖
- 祁连山中段北坡最大降水高度带观测与研究被引量:37
- 2009年
- 2006年6月至2008年9月,在祁连山中段北坡黑河流域上游进行了降水空间变化的统观测.结果表明:在黑河上游流域中山区,夏季降水量从东向西呈减少趋势,递减率约为80 mm·(100 km)^-1;最大降水高度带位于海拔4 500-4 700 m左右,年降水量为485 mm,该高度带与本区最大相对湿度高度层(海拔4 600 m左右)以及夏季气温零温层高度(海拔4 680 m左右)相一致.研究区域2008年夏季的凝结高度大致位于海拔4 900 m左右,个别降水日的凝结高度可降至海拔4 460 m左右.在最大降水高度带以下的高山和中低山区,年降水量随海拔升高的递增率为17.2 mm·(100 m)^-1,夏季降水量的递增率为11.5 mm·(100m)^-1.
- 王宁练贺建桥蒋熹宋高举蒲健辰武小波陈亮
- 关键词:七一冰川
- 2006年黑河水系典型流域冰川融水径流与出山径流的关系被引量:19
- 2008年
- 利用2006年夏季祁连山七一冰川野外观测资料,计算了2006年七一冰川的冰川融水径流模数,为119.85L.s-1.km-2,是20世纪70年代七一冰川径流模数的2.23倍;依据径流模数估算出2006年冰川融水径流在黑河4条支流出山径流量中的比重为9.6%,大于1991年8.2%的统计值。黑河流域东部河流出山口径流量中冰川融水所占比重变化不大,西部河流冰川融水补给比重显著增大,强烈反映了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祁连山冰川对气候变化过程的响应。
- 贺建桥宋高举蒋熹李全莲武晓波
- 关键词:径流模数出山径流黑河流域
- 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期间的能量平衡特征被引量:23
- 2007年
- 冰川表面的能量平衡可以描述冰雪消融与气候响应之间的物理机制,利用2006年6月9日至9月28日在祁连山七一冰川消融区中部自动气象站(AWS)的观测资料,对七一冰川表面的能量平衡进行了估算.结果显示:在冰川消融期,净辐射、湍流热通量和冰川消融耗热是能量平衡的主要组成部分,能量收入方面主要是净辐射和感热通量,分别约占总能量收入的82.4%和17.6%;而支出方面主要是冰雪消融耗热和潜热释放,分别约占总能量支出的87.2%和12.8%.2006年7月31日至8月6日进行了为期近7 d的冰面径流场观测,基于能量平衡原理,对冰川表面的消融进行了模拟,模拟的消融速率和实测的冰面消融数据吻合的较好.
- 陈亮段克勤王宁练蒋熹贺建桥宋高举谢君
- 关键词:七一冰川能量平衡感热通量潜热通量
- 黑河上游夏半年河水化学组成及年内过程被引量:20
- 2008年
- 2006年5月至2006年10月在黑河上游扎马什克、祁连及莺落峡水文站逐日采集河水样,同期在七一冰川冰采集融水样,研究水化学组成、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样品分析结果表明:黑河上游山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少,水中可溶性无机离子的含量比较低,主要受水岩作用过程影响。水文因素,特别是降水是控制水中化学物质含量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受流域地理-地貌特征及水文差异影响,祁连水文站样品中Cl-,NO3-,SO42-和Na+的含量相对较高,札马什克样品中Ca2+,Mg2+和HCO3-浓度较大,莺落峡的水化学组成介于扎马什克与祁连之间。在流域范围内,气候差异是引起水化学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上游河水中的化学物质主要来源于碳酸盐溶解,也有部分硫酸盐的贡献,随径流演化,岩盐和硫酸盐的贡献逐渐占主要地位。
- 武小波李全莲贺建桥蒋熹张春文谢君
- 关键词:水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