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薛玉琴

作品数:20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历史地理
  • 5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5篇教育
  • 4篇清末
  • 4篇立宪
  • 3篇政治
  • 2篇道德
  • 2篇道德教育
  • 2篇政治参与
  • 2篇政治意识
  • 2篇清末立宪
  • 2篇清末民初
  • 2篇辛亥革命
  • 2篇民初
  • 2篇封建
  • 1篇大学办学
  • 1篇代职
  • 1篇道德教育观
  • 1篇道德哲学
  • 1篇德教
  • 1篇地方自治
  • 1篇新式教育

机构

  • 13篇杭州师范大学
  • 7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8篇薛玉琴
  • 6篇刘正伟

传媒

  • 2篇史学月刊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2篇杭州师范大学...
  • 1篇教育与职业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民国档案
  • 1篇江海学刊
  • 1篇高等教育研究
  • 1篇复旦学报(社...
  • 1篇江苏教育学院...
  • 1篇高等学校文科...
  • 1篇抗日战争研究
  • 1篇绍兴文理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析梁启超对朝鲜灭亡原因的探讨被引量:3
2005年
目睹朝鲜一步一步被日本吞并的悲剧,梁启超认为,朝鲜国内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及落后的国民性是导致这一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梁启超的分析为激发当时朝鲜民众奋起反抗日本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力量,也为近代中国风起云涌的启蒙与救亡运动提供了一面镜子。
薛玉琴
关键词:灭亡国民性启蒙
“真宗教家必爱国”——论抗战时期的马相伯
2009年
马相伯是近代著名政治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宗教家。在20世纪30年代民族危机急剧上升的历史时期,他以宗教领袖的身份诠释博爱与公义之间的关系,号召国人为捍卫人类的正义与人道,坚决抵抗日本的侵略战争。马相伯认为,民族救亡运动,一要在政治上借鉴美国的民治主义,实行民治救国,从根本上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二要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立息内争、共御外侮";群策群力、共赴国难。马相伯抗战时期的思想、活动及事迹,体现了一个天主教徒在宗教信仰与爱国主义之间的特殊关系,成为20世纪中国宗教运动的一个光辉典范。
薛玉琴
关键词:基督信仰爱国主义抗日战争
国教运动与近代话语转向
2020年
近代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国家与社会话语从封建形态向近代形态的转化过程。清末民初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近代话语重塑最热烈的时期。国教运动作为新话语体系的塑造运动,在马相伯的言行中有典型反映,其中涉及复杂的传统文化与近代文化、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古典学术与近代学术的关系纠葛。以国教运动为线索,揭示清末民初话语转型过程中文化、政治、思想等的勾连互动关系,可以显现出近代话语转型与建构过程中某些规律性与本质性的要素。
薛玉琴刘正伟
关键词:话语体系
教育救国:科学与人文并重——马相伯大学办学理念与实践考察被引量:1
2006年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先驱。他倡行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救国思想,既吸收了教会大学一些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秉承了儒家人文教育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马相伯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不仅积极回应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而且为中国近代大学史提供了一个利用教会教育资源自主创办现代大学的成功范例。
刘正伟薛玉琴
关键词:教育救国耶稣会科学教育近代教育事业史人文教育
近代“边缘人”科举观述评——以沈毓桂为例
2015年
沈毓桂是晚清活跃于口岸城市传教士周围的华人编辑、翻译家。他从自身的科举体验出发,认为以八股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是近代中国贫弱的根源,使社会形成了泥古、重虚轻实的风气,束缚了传统士子的思想,扭曲了书院教育的理念,甚至对西学措施所取得的成效也产生了影响。沈毓桂在中西学结合的基础上,对晚清书院改革和士人的学习理念提出了合理建议,并特别指出广学会对中国振兴所能起到的作用。通过沈氏个案研究,可以折射出"边缘人"群体在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遭遇及其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特殊贡献。
翁梓轩薛玉琴
关键词:边缘人
马相伯与辛亥革命述论被引量:3
2008年
武昌起义之后,马相伯鉴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建议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人骏重新布防南京新军守军,客观上为革命保全了元气,为江浙联军光复南京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辛亥革命的有功之臣,马相伯先后担任江浙联军外交部长,署理江苏都督府外务司长并代理江宁都督,出任南京留守府政务厅长。辛亥前后是马相伯"政治而精神上真感到愉快"的一个时期。他以演说家的风采、宗教家的精神以及政治家的智慧平息了革命内部的诸多纷争;在组建江苏都督府,维持南京革命政权的稳定,筹划北伐,以及处理南京留守府善后工作等方面,表现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卓越的智慧。
薛玉琴
关键词:辛亥革命北伐
“民国民照心镜”——论马相伯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兼析其政治思想
2023年
清末民初是近代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构建现代民族国家是时代的中心议题,作为晚清立宪派的代表人物、辛亥革命元勋马相伯认为革命的目的是自由立国。他提出的人道自由主义的立国理念是符合时代要求的,其内涵不仅体现了儒家以仁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包含了制度建国的宪政主义理念。马相伯认为民初政局致乱之源主要在于政体设计原理的谬误,以及国人对于国体政体概念的误解。他以法国现代宪法学的创始人艾斯曼的宪法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考量中国的历史传统、国情、政党的发育等因素,明确提出民国政体应该采行总统制,建立强固政府的主张;同时,他又提出实行地方自治、联邦制作为挽救共和的方略。在构建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马相伯极力维护政府的“权力”与人民的“权利”两者之间的平衡状态,从中可以管窥中国近代早期具有自由主义理念的思想家立国的良苦用心,以及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艰难曲折。
薛玉琴
关键词:辛亥革命国体政体地方自治联邦制
清末立宪时期马相伯的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被引量:2
2009年
马相伯是清末立宪派中极其活跃且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清廷颁布预备立宪上谕后,马相伯率先发起组织专门研究立宪的团体——上海宪政研究会,出版《宪政杂志》;其后,又出任政闻社总务员,策划发起国会请愿运动,对立宪运动的进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他又积极参与收回苏杭甬路权运动,是这场民族抗争运动的重要发动者、组织者、领导者。他的这一切政治参与活动不仅是出于近代爱国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更是基于对立宪政治的深刻理解与对民权的诉求。立宪主义不仅是马相伯救国的重要手段,而且是他为之奋斗不懈的政治理想。
薛玉琴
关键词:清末立宪政治参与宪政
论近代义务教育的实施和推广——以江苏为例
2005年
作为沿海地区最典型的省份,由于本地浓厚的文化传统、发达的经济基础和士绅群体的推动,江苏近代义务教育形成了独特的模式:一方面,它始终保持着全国义务教育的先进位置;另一方面,其义务教育普及率并不高。在近代实施义务教育过程中,江苏首开义务教育亩捐,注意保持与中等、高等教育发展的适当比例,都是值得注意与研究的现象。
刘正伟薛玉琴
关键词:义务教育
陈独秀道德教育观与进化论被引量:5
2007年
陈独秀是近代革命的先驱。在他的革命纲领中,道德革命是近代中国最根本也是最后的革命。他运用进化论理论分析指出:道德随社会进化而进化,道德进化就意味着道德革命。近代道德革命的历史任务在于革故更新、积极进取和不断创造。实现道德革命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他提出的现实主义、唯民主义、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教育方针,就是他的道德革命及道德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陈独秀道德教育思想以进化论学说为基础,不但突破了传统的循环史观,而且赋予了崭新的内容,表现出革命性的一面。但他在传播与运用进化论学说时,对传统道德一概拒斥所表现出的简单化倾向,又暴露出了其局限性。
薛玉琴刘正伟
关键词:进化论道德教育封建伦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