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燕红
- 作品数:11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佛山市医学科研立项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HTR平台的远程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出院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21年
- 目的:探讨基于家庭远程康复(HTR)平台的远程康复护理在脑卒中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9月1日~2020年10月1日收治的80例脑卒中出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基于HTR平台的远程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Barthel指数量表(BI)、生存质量[采用脑卒中专用生命质量量表(SS-QOL)]、遵医行为、心理状况[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3、6个月后,观察组BI评分和SS-QO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遵医行为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护理沟通、健康教育方面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基于HTR平台的远程康复护理应用于脑卒中出院患者,可提升患者的BI评分和生存质量,强化其遵医行为,还可改善其心理状况,提高护理满意度。
- 王洁芳谭燕红黎美玲
- 关键词:脑卒中遵医行为
- 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结合远程康复护理对于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的影响分析被引量:3
- 2021年
- 在临床中,脑卒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疾病,近几年,这一疾病的发病年龄愈加年轻化[1]。在我国各项新兴的医疗技术得到十分迅猛地发展后,脑卒中的总病死率有所下降,但是,其总残疾率依旧较高。对于偏瘫而言,其是脑卒中一种十分普遍的后遗症,这一疾病会对患者平时的生活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临床中在早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施予康复治疗,能够让其各项机体功能尽早得到恢复[2]。本研究选取本院12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别采取2种不同的护理方案,探究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联合远程康复护理对患者Fugl-Meyer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法(MWS)、Berg平衡量表评分、Barthel(BI)指数的应用价值。
- 谭燕红
- 关键词:康复护理BERG平衡量表总病死率残疾率机体功能
- CPM装置治疗膝关节僵直的护理
- 1997年
- CPM装置治疗膝关节僵直的护理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骨科(510220)谭燕红陆瑞意李美开CPM(continuouspassivemotion)是由加拿大骨科医生SalterRB在70年代初提出的滑膜关节持续被动活动理论,对骨科病人肢体创伤和术后康...
- 谭燕红陆瑞意李美开
- 关键词:膝关节僵直护理
- 改良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1
- 2012年
- 探讨一种安全、舒适、有效的气管插管固定方法。方法将86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扁带加止血带固定的方法,对照组单纯采用扁带固定方法[1]观察两种固定方法在皮肤受损度、固定带更换率等方面的指标。结果扁带加止血带固定的方法,在皮肤受损度、固定带清洁度显著优于单纯采用扁带固定的方法。结论经改良的扁带加止血带固定的方法,提高了患者的舒适感和安全性,减少了患者的皮肤破损程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王美力谭燕红
- 关键词:气管插管
- 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90例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观察早期实施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1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早期康复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3个月后的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护理效果显著。
- 谭燕红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早期康复护理
- 骨科从业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现状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研究骨科护士的职业防护现状,为临床上改进骨科护士的安全防护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问卷对我院骨科23名护士进行调查,并对影响护士职业防护的原因及护士职业防护知识的来源进行探讨。结果骨科护士职业防护意识较高(防护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者21人占91.30%),而防护行为稍差(防护行为达90%以上者19人占82.61%);影响职业防护的原因分为个人主观和客观两方面;而骨科护士的职业防护仍缺乏系统性。结论应加强对骨科护士的系统的职业防护培训,并为职业防护的实现提供客观支持,进一步提高骨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
- 谭燕红李海燕
- 关键词:骨科护士
- 咽部肌肉电刺激联合直接摄食训练在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吞咽功能康复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探讨咽部肌肉电刺激联合直接摄食训练在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吞咽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1日~2020年10月1日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实验组41例,对照组给予直接摄食训练,实验组在直接摄食训练基础上联合咽部肌肉电刺激。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4周后食物吞咽障碍程度[采用吞咽障碍的程度评分(VGF)]、吞咽功能[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生活质量[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并发症发生情况、胃管留置时间。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VGF各项评分及总分、SWAL-QOL总分均高于干预前(P<0.05),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干预4周后,两组SSA各项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对脑卒中留置胃管患者给予咽部肌肉电刺激联合直接摄食训练,可降低食物吞咽障碍程度,利于吞咽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可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 莫少娟陈少英谭燕红
- 关键词:脑卒中吞咽功能
- 对22例地震伤员不良心理状态的心理干预效果分析
- 2011年
- 目的研究心理干预对地震伤员不良心理状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评定22例地震伤员心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根据不良心理状态程度,对22例地震伤员分别进行规范化的心理干预。结果经心理干预治疗后,伤员的焦虑程度较干预前明显降低(P<0.05),抑郁程度亦明显降低(P<0.05),且抑郁人数由干预前的15例(68.18%)下降为4例(18.18%)。结论地震伤员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抑郁状态,心理干预可明显缓解或消除地震伤员的焦虑和抑郁情绪状态。
- 谭燕红
- 关键词:自然灾害焦虑抑郁
- 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探讨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在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1月1日收治的200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下肢VTE发生情况、疾病认知程度,干预前、干预5 d后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步行能力[采用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凝血功能[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及血常规[包括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计数(WBC)]。结果:观察组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5 d后,两组FMA评分中仰卧位评分及总分、FAC评分、aPTT、PT水平高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D-D、PLT、WBC水平均低于干预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基于预见性理论的精细化护理应用于脑梗死偏瘫患者中效果理想,能够有效降低下肢VTE发生率,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下肢运动功能,从而恢复步行能力。
- 莫少娟王美力谭燕红
- 关键词:精细化护理脑卒中偏瘫
- 容积-黏度吞咽测试和摄食体位管理在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 2022年
- 目的 分析容积-黏度吞咽测试(V-VST)和摄食体位管理在脑卒中后伴吞咽障碍(DA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1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DA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饮食管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4例)。对照组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进行常规饮食护理,观察组采用V-VST和摄食体位管理。对比2组的经口进食率和经口进食量、误吸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以及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 护理4周后,观察组的经口进食率和经口进食量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的误吸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在护理4周后的中文版经口摄食功能评估量表(FOIS)评分和中文版吞咽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且2组的上述评分均较护理第1天升高(P均<0.05)。结论 基于V-VST和摄食体位管理为DAS患者制定进食方案,可保障患者的进食安全,改善其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
- 谭燕红王洁芳莫少娟
- 关键词:吞咽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