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传鹏

作品数:6 被引量:101H指数:5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溶藻细菌
  • 4篇假单胞菌属
  • 3篇藻毒素
  • 2篇人工介质
  • 2篇微囊藻
  • 2篇微囊藻毒素
  • 1篇血清
  • 1篇芽孢杆菌
  • 1篇芽孢杆菌属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液相色谱法
  • 1篇营养化
  • 1篇荧光
  • 1篇荧光定量
  • 1篇藻菌
  • 1篇藻类
  • 1篇溶藻作用
  • 1篇色谱
  • 1篇色谱法
  • 1篇实时荧光

机构

  • 6篇东南大学

作者

  • 6篇赵传鹏
  • 4篇浦跃朴
  • 3篇吕锡武
  • 3篇尹立红
  • 3篇李先宁
  • 1篇梁戈玉
  • 1篇许茜
  • 1篇张立将
  • 1篇纪荣平
  • 1篇朱光灿
  • 1篇王权
  • 1篇藤蔓

传媒

  • 3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医药工业...
  • 1篇东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6
  • 4篇2005
  • 1篇200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溶藻细菌及其测定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1
2005年
溶藻细菌作为防治有害藻类水华的可能微生物,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作者对溶藻细菌的种类、溶藻机理以及其测定与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赵传鹏浦跃朴尹立红
关键词:细菌微生物
人工介质富集微生物对藻类和藻毒素降解试验研究被引量:22
2005年
采用人工介质富集微生物的方法对藻类和微囊藻毒素的生物降解进行了试验研究.中试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6~7d,源水叶绿素a为15.3~266.1μg/L条件下,人工介质对叶绿素a的去除率达59.4%.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微囊藻毒素进行了检测,当进水总微囊藻毒素TMCRR和TMCLR分别为0.25~8.93,0.15~4.73μg/L,胞外微囊藻毒素EMCRR和EMCLR分别为0.13~0.68,0.02~0.11μg/L时,人工介质对TMCRR,TMCLR和EMCRR,EMCLR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9.8%,93.7%,42.2%和68.4%.聚合酶链反应(PCR)电泳图谱发现,人工介质上富集有大量的假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等溶藻细菌.通过人工介质富集微生物的方法可有效降解太湖水体中的藻类和微囊藻毒素.
纪荣平李先宁吕锡武朱光灿浦跃朴张立将赵传鹏
关键词:人工介质微囊藻毒素溶藻细菌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
环境溶藻细菌的检测与评价
我国富营养化湖泊的比例达到60%,太湖、滇池等重要水源水体在夏秋季节频繁爆发蓝藻水华,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生活和工农业发展。在各种理化手段治理效果不甚理想的情况下,微生物除藻技术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溶藻细菌在此技术...
赵传鹏
关键词:聚合酶链反应溶藻细菌假单胞菌属藻毒素富营养化湖泊
文献传递
小鼠血清中8-羟基鸟嘌呤的HPLC测定被引量:5
2002年
采用 ODS柱 ,以 0 .0 2 %磷酸二氢钾溶液 -甲醇 (85∶ 15 ,p H 3.0 )为流动相 ,流速 1m l/ m in,检测波长为2 4 9nm,阿昔洛韦作内标 ,测定小鼠血清中 8-羟基鸟嘌呤的浓度。该法日内及日间 RSD均小于 5 % ,最低检测限2 ng。
许茜王权赵传鹏藤蔓
关键词:8-羟基鸟嘌呤高效液相色谱法血清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环境假单胞菌属细菌丰度被引量:22
2006年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建立了总细菌及假单胞菌属的标准曲线,并以环境样本中假单胞菌属与总细菌的比值反映其细菌丰度.应用该方法评价人工除藻反应器中组合填料、无纺布、弹性填料等介质对太湖水中溶藻细菌之一的假单胞菌属的富集情况.结果显示:该方法对总细菌的检测范围为10^3~10^8个基因拷贝/μL(R^2=0.997);假单胞菌属的检测范围为1~10^5个基因拷贝/μL(R^2=0.994).对除藻反应器溶藻细菌富集效果的评价显示,所建立的方法能有效检测反应器中填料对该类溶藻细菌的富集程度.初步证明所建立的方法可有效定量假单胞菌属在环境样本中的丰度.
赵传鹏浦跃朴尹立红梁戈玉吕锡武李先宁
关键词:实时荧光定量PCR假单胞菌属人工介质溶藻细菌
溶微囊藻菌的分离与溶藻作用被引量:36
2005年
从太湖梅梁湾水域放置的除藻中试反应器的人工介质上分离出1株溶藻细菌,并对该株菌溶解铜绿微囊藻和降解微囊藻毒素的效果与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结合形态学、生理与生化特性以及16SrRNA特异性引物扩增综合分析,初步鉴定该株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对源自太湖的微囊藻的最低溶藻细菌浓度为105个/mL;在太湖水、PBS缓冲液和BG11微囊藻培养基等反应体系中对微囊藻均有较强的溶解作用,24h藻细胞溶解率分别为85.9%、67.9%和91.0%,完全溶藻时间为48h.其溶藻方式可能为分泌某种胞外物质所致.该株菌对微囊藻毒素LR(MCLR)也具有较强的降解作用.在MCLR起始质量浓度为2.642μg/L时,细菌对MCLR作用18,36和72h的降解率分别为14.2%、51.3%和100.0%.此菌株在太湖水中保持着较好的生物活性,表现出较强的溶藻与降解MCLR作用.
赵传鹏浦跃朴尹立红吕锡武李先宁
关键词:溶藻细菌假单胞菌属铜绿微囊藻微囊藻毒素LR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