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俊斌

作品数:5 被引量:34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篇地层
  • 2篇页岩
  • 2篇山西组
  • 2篇盆地
  • 2篇盆地东缘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2篇层序
  • 2篇层序地层
  • 2篇储层
  • 1篇地层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评价
  • 1篇东北部
  • 1篇旋回
  • 1篇演化史
  • 1篇页岩气
  • 1篇源岩
  • 1篇生烃
  • 1篇烃源

机构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5篇唐书恒
  • 5篇赵俊斌
  • 3篇张松航
  • 2篇李俊
  • 1篇张成龙
  • 1篇孙振飞

传媒

  • 2篇煤炭科学技术
  • 1篇高校地质学报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山西组煤储层沉积特征
煤系地层沉积特征是影响煤层气富集保存的重要因素.运用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等方法,对临兴地区山西组进行了基准面旋回研究,识别出1个中期基准面旋回、5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山西组煤系地层发育的层序地层格架,并在格架范围内对煤...
赵俊斌唐书恒孙振飞
关键词:煤储层山西组层序地层学
湘西北牛蹄塘组页岩孔隙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研究牛蹄塘组页岩的孔裂隙特征和控制因素,对研究区牛蹄塘组页岩进行了系统采样,并针对性地进行了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低温液氮实验。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孔隙主要以溶蚀孔、粒间孔、晶间孔、有机质气孔为主,还发育少量格架孔、摩擦孔等。孔隙平均孔径为14.451 nm。裂隙主要为构造裂隙,其中张裂隙最为发育。平均孔隙度为9.5%,喉道均值为13~16 nm,数值较大,具有较好的分选。退汞效率和最大进汞饱和度较高,孔渗条件较好。孔比表面平均为5.959 m2/g,总孔体积平均为0.014 2 mL/g,显示较强的储集性和吸附性。高的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孔隙的发育,而随着变质作用的进行,Ro逐渐增大,孔隙度有减小的趋势,但孔隙分选变好。
赵俊斌唐书恒张松航姜文张成龙
关键词:页岩牛蹄塘组比表面积
页岩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为了建立适用于页岩气评价的测井解释体系,对比分析了页岩气测井与常规测井的差异,选取国外页岩气勘探实例,说明了测井组合在识别含气页岩层上的应用,根据页岩气勘探需求,对页岩气储层测井评价方法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常规测井组合能够满足页岩气层的识别要求;传统测井与特殊测井系列组合可用于求取孔隙度、含气量等储集参数,还可用于估算总有碳含量(TOC)、成熟度指数等关键指标;一些特殊测井技术多用于裂缝的识别与岩石力学参数评价。常规测井与特殊测井各有优势,加强对常规测井与特殊测井结合应用的研究应是未来探索方向。
李俊唐书恒张松航赵俊斌
关键词:页岩气测井技术储层识别地质评价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兴县地区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聚煤规律被引量:8
2015年
运用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基于岩心、录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兴县地区山西组进行了基准面旋回研究,识别出1个中期旋回(MSC1)和5个短期旋回(SSC1~SSC5),建立了山西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并在格架范围内划分了煤系发育的沉积体系和微相。研究表明,区内山西组为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沉积微相以泥炭沼泽、(水下)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间湾为主,煤层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平原或者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间湾淤积变浅的泥炭沼泽环境。基准面旋回对聚煤演化及煤层的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总体上煤层主要形成于中期基准面旋回上升半旋回的中上部和下降半旋回的底部,而前者之上发育的短期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的顶部,即最大可容空间附近更易形成厚煤层。
赵俊斌唐书恒孙振飞李俊
关键词:高分辨率层序山西组聚煤规律基准面旋回
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模拟被引量:8
2014年
石炭—二叠系煤成气藏是冀中坳陷东北部亟待突破的勘探领域。文中基于大量的钻井、测井、地球化学和古地温资料,分别模拟构建了大城凸起、文安斜坡和武清凹陷的埋藏史和考虑岩浆热液侵入作用的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冀中坳陷东北部石炭—二叠系地层总体上经历了"三沉两抬"的构造演化过程,在印支运动前全区具有近似的演化历史,印支期、燕山期区内构造演化开始分异,至新生代形成总体"东隆西坳"的构造格局。区内烃源岩热演化包括一次生烃和二次生烃,并可细分为长期隆升型、后期强烈沉降深成变质型和岩浆热变质型三种类型。一次成烃主要发生在三叠系末期,二次成烃分别在新近纪和古近纪岩浆侵入期。区内斜坡浅部和隆起区一次成烃,斜坡和凹陷深部为后期强烈沉降深成变质二次成烃、斜坡和凸起岩浆热液侵入区发生岩浆热变质二次成烃。一次成烃期Ro值在0.7%左右,不具成藏潜力,二次成烃期烃源岩可达高熟、过熟阶段,成藏配置条件好,成藏潜力巨大。
张松航梁宏斌唐书恒钱铮赵俊斌
关键词:烃源岩热演化史二次生烃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