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旭东
- 作品数:300 被引量:2,025H指数:24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人类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纠纷调解与法律知识——以河北李村以及广西金秀的田野考察为例被引量:1
- 2005年
- 乡村社会的诸多纠纷的解决主要还是依靠调解的方式而非直接诉诸法庭的判决。村民最为便利以及最为"合情合理"的做法是先去找村里的调解委员会来帮助化解纠纷。习俗在约束当地人的行为上有着一种外在的法律所不可替代的角色,而调解作为一种地方性的习俗同样具有这种不可替代性。如何能够在内部的习俗力量以及外部的法律知识之间寻找到一个相互融洽的支点成为今天法学家以及社会学家都无法避开的社会现实。
- 赵旭东
- 关键词:调解纠纷法律知识习俗
- 文化自觉与人的相互看——由作品去理解费孝通思想的一种途径被引量:1
- 2019年
- 人类学需要一种相互性的理解,既要理解他者也要理解自身。费孝通在这方面是一个典范,他扎根于自己文化的土地上,在理解自我的同时,也在尝试着转换角度看他者的存在,经过一生的写作和思考,到其晚年才有文化自觉观念的提出。研究费孝通的思想也便是研究中国近百年历史的转型与发展。在寻求“从实求知”地认识中国的途径之余,费孝通思想中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可以超越自我,特别是在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超越,这成为费孝通晚年思想的精华。理解费孝通思想的途径或许有多种,但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去理解可能是一捷径。
- 赵旭东
- 关键词:文化自觉乡土中国
- 侈糜、奢华与支配——围绕13世纪蒙古游牧帝国服饰偏好的读书笔记
- 13世纪是蒙古人的世纪,跨越欧亚大陆,横扫数个帝国,蒙古人的旗帜插遍世界的多个文明腹地。与此蒙古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攻城略地相伴随的是多种文化的交流、多种风俗的相互影响以及多种生活物品的世界范围内的大流动。那个时代不是我们通...
- 赵旭东
- 文献传递
- 以国家的名义重新书写乡村文化:以河北两庙会为例被引量:15
- 2009年
- 伴随着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成长,一种借助文化书写而体现出来的对于乡村社会的改造在中国社会的很多层面都得到了体现,并突出地体现在庙会文化的复兴与转变上。在此过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网络似乎并没有那么强劲而能够真正抵御这种来自于现代国家层面的对于乡村文化的重新书写。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重新回归到国家与社会一体的框架中来深刻理解新一轮乡村文化复兴的真正意义。
- 赵旭东
- 关键词:乡村文化庙会
- 互惠人类学再发现被引量:85
- 2018年
- 互惠在理解人类基本生存条件方面具有核心意义:人的社会性基于互惠关系而得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纽带性联系也因互惠而得以强化。互惠人类学强调不同人群之间的往来互动,是一种文化逻辑。在根本上它是对差异性互补的互惠关系形态的研究,在这一视角下,差异性得到融通,继而形成多样性文化共存、共生与共享的交往空间。通过人类活动形成的诸多形式的通道,包括有进有出、进进出出、杂糅相济和互通有无等特征。"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包含通道的诸多特征和功能,对它的研究涉及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分析,即基于道路而非地点场所的社会与文化研究。
- 赵旭东
- 人类学视野下的权力与文化表达——关于非暴力支配的一些表现形式被引量:13
- 2010年
- 依权力的支配大略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即使用暴力或强力的权力以及使用非暴力的权力。前者更多是跟战争、强力以及暴力紧密相连,而后者则是在文明化社会之后的一种权力表达方式,是采用一种符号、象征以及让渡等等形式来达成的一种支配形式,在不同的社会中,其表现形式各有不同,但是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是一种文化的表达。
- 赵旭东
- 关键词:权力人类学
- 厚风俗与禁异端——读荷兰汉学家高延《中国的教派与宗教骚乱》偶得被引量:1
- 2008年
- 赵旭东
- 关键词:异端汉学家骚乱宗教教派风俗
- 基于文化自觉的美美与共——发现费孝通晚年思想中的自我超越
- 2022年
- 在费孝通晚年的思想中有着一种明显的自我超越意识的存在。这是围绕着作为枢纽性概念的文化自觉而展开的。这使其前后的思想之间有了一种连贯性,并体现在了以文化的本位意识为立场而进行的一种社会学“补课”所带来的自我觉悟之中。费孝通晚年的思考中,他深刻注意到了我们生活之中世界存在的危机意识的涌现以及基于知识经济而有的“斗智”时代的来临。而这种世界不同文化在一个巨大平面上去进行竞争和交流之时,更需要跨文化交流体系的构建,以此来寻求其中儒家传统一脉相承的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对于世界共同体构建的贡献。其未来必将会是一种迈向于文化自觉的美美与共愿景的实现,也会是未来能够去贡献于世界秩序构建的中国方案。
- 赵旭东
- 关键词:文化自觉补课斗智
- 中国城乡关系的理想类型——基于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探索被引量:2
- 2017年
- 人类学往往将村落作为研究中国的基本单位,却忽视了城市也是文明载体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回顾中国城市从古代到现代历史发展进程,认为古代城市虽几经变迁,其背后的城市宇宙观保持不变,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文化,其实质是人、神、自然相互融入的思维。在体现融入思维的儒家文化统合下,城市与乡村相互联系,互惠互补;然而,东西方文化的再次接触,这种思维被西方主客观二元对立的思维所取代。与此同时,受到世界市场的冲击,城乡逐渐发展出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这一关系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迫切诉求中得到加强,并塑造了城乡二元结构。本文希望借鉴传统中国的融入思维,对理想中国下的理想城乡做出憧憬,为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做出指导。
- 赵旭东杨修业
- 关键词:中国城乡关系
- “田野回声”五人谈:中国意识与人类学意趣被引量:7
- 2013年
- 中国是一种以想象为基础的意识觉知与自我强化,因此,田野工作应当着力捕捉中国意识的折射;在文化整体性视角中,中国意识能够为研究提供更周全的场景,而出色的人类学研究同时需要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学科问题。中国意识、学科问题和个人兴趣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田野工作中,研究者对情感体验应当给予相当的关注,情感作为一种研究路径,也是理解社会的重要密码;田野工作应当被放置于历史的脉络和文本中,结合文化的共时性与共通性,形成理解性的认识。在田野工作方法日益被其他学科借用之时,人类学和这一方法之间依然互构着权威性,在多学科互动与合作中,人类学有责任对田野工作方法所渗透的中国意识有着更明确的认知与倡导。
- 赵旭东刘谦张有春
- 关键词:田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