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旭东

作品数:8 被引量:97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岩石
  • 4篇中国大陆科学...
  • 4篇深俯冲
  • 4篇流体
  • 4篇高压变质
  • 4篇俯冲
  • 4篇变质
  • 4篇超高压变质
  • 4篇大陆科学钻探
  • 4篇大陆深俯冲
  • 3篇主孔
  • 3篇流体包裹
  • 3篇流体包裹体
  • 3篇包裹体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岩石相
  • 2篇岩石学
  • 2篇氧同位素
  • 2篇中国大陆科学...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学研究院
  • 1篇成都地质矿产...

作者

  • 8篇赵旭东
  • 7篇张泽明
  • 4篇石超
  • 1篇郑来林
  • 1篇王金丽

传媒

  • 4篇岩石学报
  • 2篇地质通报
  • 1篇2006年全...

年份

  • 2篇2007
  • 6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超高压岩石中名义上无水矿物的结构水研究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CCSD)位于苏鲁造山带根部的超高压变质带上,主孔井深5158m,获得了许多重要的超高压变质岩样品,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钻孔中的榴辉岩累积厚度可达1300米,主要组成矿物为石榴石、绿辉石、石英、金...
赵旭东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作用
文献传递
大陆深俯冲过程中的流体——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理论和实际研究均证明,流体在变质作用中起着多重重要作用。因为流体不仅直接参加变质反应,流体成分及含量还可以控制变质反应在温度-压力-成分空间中的位置,制约变质反应速率。流体-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不仅有助于了解变质作用过...
张泽明沈昆赵旭东石超
关键词:高压变质带大陆深俯冲流体包裹体岩石学地球化学
文献传递
南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海地区富钛榴辉岩及金红石矿的成因被引量:6
2006年
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的东海地区有富Fe-Ti的钛铁矿榴辉岩和富Ti的金红石榴辉岩。富Fe-Ti榴辉岩的次要矿物主要由钛铁矿和钛磁铁矿组成,可含少量金红石,具有很低的SiO2(38.0%~42.3%)、Na2O+K2O(0.48%~2.13%)和Zr、Nb、Ta、Ba、Rb、REE含量,很高的FeO(18.24%~25.33%)、V和Co含量,并具有不同程度的LREE亏损、明显的正Eu异常;富Ti金红石榴辉岩含有丰富的金红石和磷灰石,SiO2含量范围(38.0%~54.8%)较宽,FeO含量较低,P2O5含量较高(可达4.1%),而且TiO2与P2O5含量具正相关性。相对于原始地幔岩,富Ti金红石榴辉岩具有Rb、Th、K、Nb、Pr、Nd、Eu、Ti、Lu的负异常和Ba、Sr、Zr的正异常,并具相对较高的REE含量,LREE富集和HREE亏损的REE分配型式。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揭示,Fe-Ti榴辉岩的原岩是变质的Fe-Ti辉长岩,是基性岩浆强烈分离结晶作用形成的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层状侵入体的特征组成部分。
王大志张泽明沈昆赵旭东
关键词:超高压变质作用
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中的石榴辉石岩——印度大陆向欧亚板块之下俯冲至80~100km深度的证据被引量:56
2007年
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南迦巴瓦岩群中,石榴辉石岩呈透镜状产于麻粒岩相变质的长英质片麻岩和泥质片岩之中。石榴辉石岩主要由富铁铝榴石的石榴子石和透辉石组成,含少量的金红石、榍石和石英,不含斜长石和角闪石,是榴辉岩相高压变质作用的产物,其原岩相当于基性—超基性层状侵入体中的辉长岩。在高压岩石快速抬升的过程中叠加了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石榴辉石岩峰期变质作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是800~900°C和2.6~2.8GPa,变质时代可能为50Ma。本研究成果,以及超高压变质岩在西喜马拉雅构造结和榴辉岩在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存在,表明整个喜马拉雅造山带,从西构造结到东构造结,都经历了古近纪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明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之下的俯冲深度至少达到了80~100km。
张泽明郑来林王金丽赵旭东石超
关键词:东喜马拉雅构造结石榴辉石岩大陆深俯冲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超高压榴辉岩中绿辉石结构水研究被引量:11
2006年
本文利用傅立叶(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CCSD主孔100-3100米深度范围榴辉岩中的绿辉石结构水含量进行了原位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绿辉石都含有一定的以OH形式存在的结构水,其含量范围为45—784ppm,平均为235ppm。不同榴辉岩绿辉石之间的结构水含量差别较大,而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不均一性。相关性分析显示,绿辉石的结构水含量与全岩的MgO、TFeO、Al2O3含量成正相关,与NaO成反相关,与绿辉石的NaO、TFeO含量成负相关,与榴辉岩的峰期变质条件无关;与其它类型榴辉岩相比,多硅白云母榴辉岩中绿辉石的结构水含量较高,平均为339ppm。由此推测,超高压榴辉岩绿辉石中所残留的结构水含量很可能与其峰期结构水含量、矿物化学成分和岩石矿物组成有关。
赵旭东张泽明
关键词:绿辉石榴辉岩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
大陆深俯冲过程中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氧同位素剖面被引量:8
2006年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深5158m,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南部。该钻孔钻进了一个超高压变质岩片,其主要榴辉岩、片麻岩、超基性岩和少量石英和片岩组成。基于连续样品的详细氧同位素分析可得出下列认识:(1)各种变质矿物的氧同位素成分具有很大的变化,其中石榴石为-7.4-+6.2‰,绿辉石为-5.2-+6.5‰,白云母为-4.4-+7.1‰,斜长石为-3.1-+7.6‰,钾长石为4.8-8.3‰,石英为-2.8-+9.6‰。(2)整个钻孔剖面的氧同位素成分是连续和逐渐的变化的,而且与岩石类型无关,氧同位素亏损岩石产出的最大深度为3320m。这个深度之下的岩石均具有正常变质岩的氧同位素值。(3)氧同位素明显亏损的变质岩大多出现在正、副片麻岩及其与榴辉岩的互层带。(4)榴辉岩矿物大多具有平衡的氧同位素分异,大多数高压和低压石英脉体具有与它们的围岩类似的氧同位素成分。(5)利用石英-石榴石氧同位素温度计,所获得的榴辉岩变质温度为598-909℃,片麻岩的变质温度为550-786℃。基于这些事实,并结合氧同位素亏损变质岩在地表和浅钻孔中的广泛分布,可以得出以下重要结论:(1)在苏鲁造山带,有大量的表壳岩石与巨量的寒冷气候下的大气降水发生过交换作用,这为新元古代全球冰期的存在提供了重要证据。(2)许多呈厚层产出的花岗质片麻岩具有正常变质岩的氧同位素成分,并缺少超高压变质作用证据。(3)在大陆深俯冲和折返过程中,只存在通道式的水-岩相作用和非常有限的流体活动,与高压退变质有关的流体是原地形成的。(4)新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裂解环境下形成的双峰式岩浆活动为大气降水与表壳岩之间的热液蚀变提供了热源。
张泽明肖益林赵旭东石超
关键词:氧同位素地球化学苏鲁造山带中国大陆科学钻探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主孔超高压变质岩副矿物锆石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位于苏鲁超高压变质地体南部,钻孔穿过的超高压岩石主要有榴辉岩、正、副片麻岩、石榴橄榄岩、角闪岩,以及少量片岩和石英岩。锆石是超高压岩石中的常见副矿物,按成因可以分为原岩锆石、变质(增生)锆石和新生锆石。这三类锆石中普遍含有矿物包体和少量流体包裹体,它们记录了超高压岩石经历的进变质、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期间流体作用的信息。锆石中的流体包裹体具有以下特征:(1)原岩锆石核部常见原生H2O和H2O-CO2包裹体,H2O包裹体的组成和盐度变化较大;而沿原岩锆石裂隙有时还有次生H2O-CO2和(或)CO2包裹体;(2)在变质锆石或锆石的变质增生带(幔部或边部)仅偶尔发现与超高压矿物包体共生的H2O-CO2包裹体;(3)榴辉岩,特别是片麻岩可以含大量微粒新生锆石,其中偶尔可见低盐度的H2O±CO2包裹体;(4)锆石中流体包裹体的丰度与主岩氧同位素值存在一定相关性:即具有很低δ18O值的岩石所含锆石中流体包裹体特别丰富,而具有正常氧同位素组成的岩石中锆石很少或不合流体包裹体;结合原岩锆石、变质锆石和新生锆石中均有中低盐度的H2O和H2O-CO2包裹体存在,反映了在大陆深俯冲-折返过程中变质流体具有继承性。H2O和H2O-CO2包裹体的等容线全都从根据矿物温压计获得的变质峰期压力-温度区间下部通过,推测在进变质-超高压变质峰期捕获的流体包裹体随后受到了改造。在进变质-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期间变质流体的存在促进了原岩锆石不同程度地受到溶蚀、变质增生和变质锆石、新生锆石的形成。
沈昆张泽明黄太岭赵旭东
关键词:中国大陆科学钻探超高压岩石锆石流体包裹体
超高压变质作用过程中的流体——来自苏鲁超高压变质岩岩石学、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的限定被引量:21
2006年
苏鲁造山带超高压变质岩岩石学、氧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和名义上无水矿物的研究表明,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在大陆地壳的俯冲与折返过程中起到多重的重要作用,并形成了复杂的流体演化过程:(1)大陆表壳岩通过与高纬度大气降水的交换作用被广泛水化,并获得了异常低的氧同位素成分;(2)在水化陆壳物质的俯冲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进变质脱水反应,所释放的流体主要结合进了高压、超高压含水矿物和名义上无水超高压矿物;(3)在超高压变质过程中,以水为主的变质流体通过选择性的吸收使其盐度逐渐升高,并在峰期出现高密度、高盐度的H2O或CO2-H2O流体。有机质的分解反应在局部形成了以CO2、N2、CH4或它们的混合物为主要成分的变质流体;(4)名义上无水超高压矿物的结构水出溶是早期退变质流体的主要来源,并在局部富集形成了高压变质脉体;(5)透入性的中、低盐度水流体活动使超高压变质岩通过一系列的水化反应转变成角闪岩相变质岩;(6)沿韧性剪切带和脆性破碎带的强烈水流体活动为绿片岩相退变质作用和低压石英脉的形成提供了变质流体;(7)可变盐度的H2O或CO2-H2O流体是整个超高压变质岩形成与折返过程中的主要流体,但局部的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形成了非极性的变质流体。
张泽明沈昆赵旭东石超
关键词:大陆深俯冲超高压变质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