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沛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3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韧带
  • 2篇关节
  • 1篇单束重建
  • 1篇圆隧道
  • 1篇韧带治疗
  • 1篇韧带重建
  • 1篇肉瘤
  • 1篇神经移位
  • 1篇随访
  • 1篇随访研究
  • 1篇隧道
  • 1篇隧道技术
  • 1篇前交叉韧带
  • 1篇自体
  • 1篇自体半腱肌
  • 1篇自体肌腱
  • 1篇喙锁
  • 1篇喙锁韧带
  • 1篇喙锁韧带治疗
  • 1篇喙锁韧带重建

机构

  • 3篇重庆医科大学...
  • 2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卫生部
  • 1篇重庆市第九人...

作者

  • 4篇赵沛
  • 3篇张健
  • 3篇周爱国
  • 1篇高凯鸣
  • 1篇朱勇军
  • 1篇劳杰
  • 1篇赵新
  • 1篇闫文龙
  • 1篇张华
  • 1篇张华

传媒

  • 2篇中华手外科杂...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海南医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胫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骨肉瘤变一例
2018年
骨纤维结构不良(fibrous dysplasia,FD)又被称为纤维异常增生症,为一种较常见的骨瘤样病变,主要表现为受累骨组织内有纤维组织增生,并有不同程度的骨化生,X线表现为"磨砂玻璃样改变"。其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单骨型、多骨型和ALbringt综合征。骨纤维结构不良极少恶变。即使恶变多因手术或者局部慢性炎症刺激等造成^([1])。但是,我院近期收治一例胫骨近端骨纤维结构不良骨肉瘤变患者,
朱勇军张健周爱国黄潇赵沛
关键词:骨纤维结构不良骨肉瘤膝关节置换
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长期随访疗效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分析探讨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长期随访疗效。方法回顾性随访2004年至2008年于我院行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的23例患者术后肱三头肌肌力的恢复情况。其中16例患者诊断为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7例患者诊断为C5-C7根性撕脱伤合并下干损伤(非根性撕脱伤)。患者受伤至接受肋间神经移位手术的时间间隔为5.7个月;平均随访时间48.7个月。结果肱三头肌肌力恢复优良率(肌力恢复至飓及以上)为39.1%,肌力恢复至M2的患者占30.4%,肌力恢复至M1及以下占30.5%。C5-C7根性撕脱伤合并下干损伤患者肱三头肌肌力恢复优于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使用2根或2根以上的肋间神经移位修复肱三头肌肌支术后疗效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肋间神经移位修复桡神经肱三头肌肌支可使肱三头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赵沛劳杰赵新高凯鸣
关键词:臂丛肋间神经随访研究神经移位
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肩锁关节脱位(Rockwood Ⅳ~Ⅵ型)的2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自体半腱肌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术式治疗。术后采用VAS评分及Constant-Murley评分及影像学资料评估疗效。结果26例患者术后经X线检查示肩锁关节达到解剖复位。术后随访时间为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疼痛缓解及肩关节主动活动度,患肩主动活动时平均VAS评分为(1.69±0.79)分。术后6个月时平均VAS评分为(0.92±0.69)分,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88.70±4.30)分。末次随访时平均VAS评分为(0.54±1.24)分,平均Constant-Murley评分为(95.40±5.10)分。术后随访未发生伤口感染、锁骨骨折、脱位复发等并发症。结论采用半腱肌肌腱重建喙锁韧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可获得良好的疗效,术后可提供足够的稳定性,患者可早期开始康复锻炼,获得良好的肩关节功能。
赵沛张华张健周爱国
关键词:肩锁关节喙锁韧带重建自体肌腱
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中股骨椭圆隧道技术与圆隧道技术的比较研究被引量:7
2020年
目的通过与传统圆隧道技术相比,探讨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中采用椭圆隧道技术制备股骨隧道的疗效及优势。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2018年2月125例采用自体肌腱单束解剖重建ACL且符合选择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其中43例术中采用椭圆隧道技术制备股骨隧道(A组),82例采用圆隧道技术(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病程、损伤侧别、损伤原因以及术前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Tegner评分、KT-1000测量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两组患者术后3、6、12、24个月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采用KT-1000评价关节稳定性。术后1d三维CT评估股骨和胫骨隧道位置。术后6、12、24个月MRI检查,测量ACL移植物近、中、远端信号/噪声比(signal/noise quotient,SNQ)。对行二次关节镜检查患者评价移植物完整性、滑膜覆盖以及张力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23个月。A组2例、B组5例发生切口红肿,B组1例发生胫骨隧道裂纹骨折,A组1例发生膝关节屈曲活动度受限。除术后3个月Tegner评分外,其余各时间点A组Lysholm、IKDC、Tegner评分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各时间点A组KT-1000测量值亦明显小于B组(P<0.05)。术后1 d三维CT检查示两组股骨及胫骨隧道均位于ACL止点印迹内。MRI复查两组均无移植物断裂及明显松弛发生。术后6个月两组移植物中、远端SNQ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A组明显低于B组(P<0.05);术后12、24个月A组移植物近、中、远端SNQ均低于B组(P<0.05)。A组21例及B组38例患者进行二次关节镜检查,两组移植物完整性、滑膜覆盖及张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圆隧道技术相比,ACL单束重建术中采用椭圆隧道技术制备股骨隧道,术后移植物成熟度更好,患者能获得更好膝
温振兴张华闫文龙赵沛黄潇许梓杰张健周爱国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单束重建股骨隧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