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素婷
- 作品数:15 被引量:118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光照对海菜花(Ottelia acuminata)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被引量:10
- 2014年
- 为研究滇池海菜花衰退消亡的原因,探讨其恢复的可能性,通过模拟实验研究了光照对海菜花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强度对海菜花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显著;光照强度显著影响海菜花幼苗的生长,其中71.8%和91.5%遮光条件下海菜花的平均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株高均显著高于无遮光和97.6%遮光条件下其平均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株高,平均生物量显著高于97.6%遮光条件下其平均生物量;实验中期不同光照条件下,海菜花叶片叶绿素a含量差异显著,其中71.8%遮光条件下海菜花叶片叶绿素a含量显著高于无遮光和97.6%遮光条件下其含量;光照强度对海菜花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影响不显著.富营养化导致的水体透明度低、光照强度弱不影响海菜花种子萌发,但影响了海菜花的生长发育和生理特性,进而可能影响了海菜花的繁殖,这可能是滇池海菜花消亡的原因之一.因此恢复海菜花必须提高水体透明度,改善光照强度.
- 赵素婷厉恩华杨娇王智王学雷蔡晓斌
- 关键词:光照种子萌发海菜花沉水植物幼苗生长滇池
- “碳达峰”视角下的碳排放大国的历史排放量及碳强度研究被引量:1
- 2024年
- 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增温可能在某个时间点突破临界值,“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意义重大。碳排放大国的碳排放状况对“双碳”目标的达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研究依托国际权威机构数据,梳理了碳排放大国能源利用和工业过程中二氧化碳排放的时空格局,为实现全球“碳达峰”提供实证性依据。研究表明:1)1850—20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1690.445 Gt,其中,近30年的排放量为860.1166 Gt,超过了之前140年(1850—1989年)的排放量。得益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2012—2019年,同比增长率为-0.355%~1.839%,相对于2019年,2022年碳排放量增长了1.939%。2)从历史角度看,1850年以来,累计排放量超过30 Gt的国家有10个,占全球排放量的70.18%。美国碳排放总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26%,几乎是中国的2倍,而且,其72.63%的碳排放量集中于2000年之前,而中国68.80%的碳排放量集中在近20年。1960年以来,美国和加拿大的人均碳排放量全球最高,分别为15.99~24.16 t、10.50~18.44 t,是全球平均的3.41~5.31、3.15~4.58倍。2004年之前,中国人均碳排放量始终低于全球平均碳排放量。3)从现阶段看,2019年,碳排放量前十的经济体占全球份额的69.28%,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和加拿大等虽然已经碳达峰,并且碳强度明显低于其他国家,但是碳排放量绝对值仍然很大,碳排放量仍然占全球的21.39%。4)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欧盟,碳强度大约是新兴经济体东盟的一半。最后,提出了降低碳强度、减少碳排量的相关建议。
- 汤宏波赵素婷李富山吕新华
- 关键词:气候变暖碳减排
- 生态恢复前后神农架大九湖湿地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被引量:16
- 2013年
- 结合不同时相遥感影像和实地调查,借助RS和GIS技术,研究了2005年~2010年大九湖湿地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和类型转换,以探讨生态恢复工程对土地利用格局的影响.研究发现,生态恢复工程实施后,湖泊和草甸面积大幅增加,菜地和旱地面积大幅减少;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沼泽、草甸、林地向湖泊转化和菜地、旱地向草甸转化.大九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湿地类型和面积有所增加,湿地景观得到一定恢复,湿地生态环境有所改善.针对沼泽湿地面积减少的现状,需要加强对泥炭藓沼泽湿地的恢复和保护,规范对泥炭藓湿地的开发、经营和管理行为,最终实现湿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姜刘志王学雷厉恩华蔡晓斌陈世俭邓帆赵素婷燕然然
- 关键词:生态恢复湿地土地利用变化
- 鄂西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高等植物多样性研究被引量:12
- 2013年
- 为探讨鄂西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高等植物及群丛类型特征,揭示该类型湿地资源特点,采用遥感影像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鄂西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的分布、面积和高等植物资源状况。结果表明鄂西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主要分布在七姊妹山、大九湖、二仙岩和后河等4个区域内,主要有8个斑块,总面积为1 278.69hm2,共有高等植物65科、128属、194种,有大理薹草-泥炭藓群丛(Ass.Carex rubro-brunnea var.taliensis-Sphagnum palustre)、川东薹草-泥炭藓群丛(Ass.Carex fargesii-Sphagnum palustre)、野灯心草-泥炭藓群丛(Ass.Juncus setchuensis-Sphagnum palustre)、水竹-泥炭藓群丛(Ass.Phyllostachys heteroclada-Sphagnum palustre)、紫羊茅-泥炭藓群丛(Ass.Festuca rubra-Sphagnum palustre)、小叶南烛-川东薹草-泥炭藓群丛(Ass.Vaccinium bracteatum var.chinense-Carex fargesii-Sphagnum palustre)等20个群丛。研究结果可为我国亚高山泥炭藓沼泽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湿地资源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提供有益参考,为泥炭藓沼泽湿地高等植物研究提供资料。
- 赵素婷厉恩华蔡晓斌王学雷姜刘志燕然然
- 关键词:泥炭藓湿地植物
- 长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被引量:28
- 2013年
- 为了加强长江流域湿地的保护,更好地维持长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分析长江流域的湿地自然保护区数量、密度和距离上的空间分布差异,以及自然保护区级别及其主管部门的组成结构差异,研究长江流域各子流域内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格局。依据长江流域各省人均湿地拥有率指数和相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等参数,对长江流域各省潜在的湿地保护压力与保护能力进行评估。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查,探讨了长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针对长江流域内湿地自然保护区分布不均、自然保护区之间发展不协调、土地权属无保障和自然保护区分类与管理混乱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湿地保护建议。
- 燕然然蔡晓斌王学雷厉恩华邓帆李辉姜刘志赵素婷
- 关键词:长江流域湿地自然保护区空间信息技术
- 全球五大洲稻田生产效率及甲烷排放趋势研究
- 2024年
- 【目的】水稻是全球近一半人口的主粮。随着全球人口持续增长,需要生产更多的稻米。然而,即使CO_(2)排放量得以很好地控制,以现在全球甲烷排放量的温室效应,也足以挑战《巴黎协定》目标。【方法】全球五大洲稻米生产效率与联合国2030年消除饥饿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全球甲烷承诺”的实现与否紧密关联,为此,研究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联合国人口司相关数据,探析全球稻田生产效率格局及甲烷排放趋势。【结果】(1)2020年全球水稻种植甲烷排放量为24503974 t。为了满足2030年全球稻米需求,达成“全球甲烷承诺”目标,2020—2030年,水稻种植甲烷排放强度需降低19.48%~22.15%;(2)干湿交替浅水灌溉,翻耕+秸秆碳化还田,控释肥料、有机肥,铁(III)肥、种植高产杂交水稻和稻-油或稻-麦轮作等是降低甲烷排放强度的重要举措;(3)非洲地区将是“联合国2030年消除饥饿发展目标”最大挑战。由于较高的粮食生产环境成本(大约为50 kg/t)和人口增长率(23.83%~27.98%),非洲的粮食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升高,国际粮食价格呈上涨趋势;(4)稻米的温室效应至少是小麦、玉米的3倍以上,但是单位质量的小麦和玉米提供的热量、蛋白质和脂肪分别比大米高6.69%~41.54%、7.69%~125.00%和64.00%~277.78%。【结论】水稻生产甲烷减排压力大,持续加强田间管理和耕种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大米消费大国应该大力推行主粮多样化战略。最后,本研究还提供了相关政策建议,以满足全球持续增长的人口粮食需求的同时,为降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提供理论支撑。
- 汤宏波余海峰赵素婷李富山吕新华
- 关键词:水稻粮食安全
- 洱海湖滨带植被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38
- 2011年
- 2009年5至12月对洱海湖滨带植被进行了3次调查,共鉴定出维管植物47科108属145种,其中乔灌木15种、湿生草本植物75种、挺水植物15种、浮叶和漂浮植物各7种、沉水植物26种;有红柳(Salix cavaleriei)、菰(Z izania latifo-lia)、菱(Trapa natans)和黄丝草(Potam ogeton maackianus)等15个植物群落,水生植物覆盖面积占洱海面积的8%,各点位平均物种数和生物量分别为9个和12.5 kg(FW)/m2,沉水植物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为1.8706.结合资料分析表明:经10余年的治理和修复,洱海植物多样性有所提高,北部植物多样性降低的局面得到改善,但存在着湖滨带狭窄、挺水植物群落类型单调、植被覆盖面积变小、固有区系成分有待恢复等问题.应加强缓冲区建设,以增强湖滨带功能,提高水体透明度,增加洱海植被覆盖面积.
- 厉恩华王学雷蔡晓斌王晓艳赵素婷
- 关键词:洱海湖滨带生态修复水生植物
- 基于文献计量的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发展态势
- 2023年
- 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一直备受中央、各级地方政府及各部门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围绕这一主题开展的相关科学研究也积累了大量的成果。研究基于定性分析和量化评估等情报学研究方法,通过广泛的文献调研,系统梳理了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及重要举措。在此基础上,检索相关主题研究成果论文数据,利用VOSviewer可视化软件及CNKI数据库的文献分析统计功能,对文献的时间分布、空间分布、学科分布、来源分布及作者分布等进行了统计分析,基于高频关键词和高被引论文进行研究热点的总结归纳。研究结果可为政府职能部门、科研一线人员及科研管理部门提供有益的参考资讯,进而促进长江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创新性研究。
- 赵素婷袁洁刘佳程李富山汤宏波吕新华
- 关键词:生态长江
- 全球粮食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23年
- 农业是人类活动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来源,其低碳发展对全球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利用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数据库,分析了全球245个国家或地区粮食系统土地利用变化、农产品生产活动和农产品生产前后3个阶段的主要温室气体(CO_(2)、CH_(4)和N_(2)O)排放的具体活动来源、经济体来源和日常食物温室气体排放量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特征.结果表明:①1990−2020年,粮食系统温室气体(GHGs)排放量增长了13.82%,人均GHGs排放量下降了22.92%,预计2050年全球粮食系统GHGs排放量为15.39×10^(9)~17.35×10^(9)t(以CO_(2)计).②粮食系统三部分活动−土地利用变化、农产品生产活动和农产品生产前后的GHGs排放量占比分别为45.82%、19.51%和34.67%,农产品生产前后阶段是30年间GHGs排放量增长的主要动力,其GHGs排放量翻倍,原因是粮食系统运输和消费过程中损失和浪费现象比较严重.③粮食系统中CO_(2)、CH_(4)和N_(2)O分别占全球GHGs的15.29%、10.43%和4.45%,其最大来源分别是森林净转换、肠道发酵以及留在牧场上的粪便.森林净转换排放的CO_(2)占粮食系统CO_(2)来源的37.03%,肠道发酵排放的CH_(4)占粮食系统CH_(4)来源的52.52%,留在牧场上的粪便排放的N_(2)O占粮食系统N_(2)O来源的33.35%.④粮食系统GHGs排放量前10位国家的排放总量超过全球245个国家或地区粮食系统GHGs排放量的1/2.⑤牛肉、大米和生牛乳是日常食物中GHGs排放量较大的3种食物,占整个粮食系统GHGs排放量的25.70%;反刍动物肉类的GHGs排放强度是其他食物的几十甚至上百倍.通过粮食系统GHGs来源特征的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提升农产品生产前后阶段管理水平,特别是改善粮食运输、加工环节管理,加强节约粮食宣传教育和废物管理水平,提倡垃圾分类,发展生物质能利用技术;②优化农业生产模式,控制畜牧业规模,增加种植业强度的同
- 汤宏波吕新华李富山赵素婷
- 关键词:低碳农业
- 长江经济带中三角三省碳排放及脱钩分析——基于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
- 2024年
- 碳减排是人类共同面对的世界级难题。论文利用2011—2020年长江经济带中三角湘鄂赣三省相关省际面板数据,采用泰尔指数、Tapio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三角三省碳排放趋势及脱钩现状。研究表明:(1)2011—2020年,江西、湖北和湖南的碳强度分别下降了48.22%、66.15%和51.01%,能源强度则分别下降了31.02%、59.37%和52.15%。得益于碳强度的下降和能源效率的提升,中三角碳排放量变化不大,区域碳排放和经济增长均衡性得以增强。(2)中三角三省主要处于碳弱脱钩状态,没有负脱钩和复挂钩的现象出现。(3)三省能源消费总量增量不多,能源结构降“碳”明显,江西、湖北和湖南煤炭消耗量占比分别下降到40.81%、37.33%和44.75%,非化石能源占比分别提高到31.23%、27.02%和26.70%。建议三省加强产业规划合作布局,完善以长江为主轴,赣江、汉江和湘江为补充的水运航道系统,强化清洁能源生产能力,最终促进三省经济发展形成绿色低碳新格局。
- 汤宏波吕新华李富山赵素婷
- 关键词:碳排放能源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