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丽君

作品数:13 被引量:53H指数:5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颈内
  • 5篇有限元
  • 5篇颈内动脉
  • 4篇有限元建模
  • 4篇虹吸
  • 3篇动脉
  • 3篇三维CT
  • 3篇颈内动脉虹吸...
  • 2篇血管
  • 2篇血管造影
  • 2篇影像解剖
  • 2篇造影
  • 2篇三维有限元
  • 2篇三维有限元建...
  • 2篇自然科学基金
  • 2篇寰枢
  • 2篇流体力学
  • 2篇计算流体力学
  • 2篇国家自然科学
  • 2篇国家自然科学...

机构

  • 10篇厦门大学
  • 5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市中医院
  • 1篇宁波市第一医...

作者

  • 12篇陈丽君
  • 10篇段少银
  • 4篇林清池
  • 3篇隋桐
  • 2篇赵慧毅
  • 2篇吕绍茂
  • 1篇蔡国祥
  • 1篇黄丽丹
  • 1篇陈雍君
  • 1篇谢柏臻
  • 1篇杨烈
  • 1篇林长华
  • 1篇黄绍辉
  • 1篇钟华
  • 1篇荆晶
  • 1篇何宏伟
  • 1篇邓丽珠
  • 1篇赵文俊

传媒

  • 4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外医学研究
  • 1篇中华医学会放...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构建颈内动脉瘤双向流固耦合模型的血流模拟被引量:7
2014年
背景:动脉瘤血液动力学变化为动脉瘤的治疗与其破裂的预防研究提供了前提与条件,有限元分析是一种很好的技术手段。目的:构建颈内动脉瘤的双向流固耦合模型,并进行相关血流模拟。方法:利用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CT扫描获得颈内动脉瘤CT血管造影数据,分别在mimics10.01软件上进行三维模型的实体构建,ansys+fluent软件进行流固耦合及血流模拟与仿真。结果与结论:构建了颈内动脉瘤瘤壁和流场的有限元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解剖形态,并与实体模型一致。模拟展示整个心动周期的血流变化:瘤体血流呈漩涡样,瘤体部流速较瘤颈部慢;血流引起动脉瘤壁的形变、壁面剪切力、压力及应力以瘤颈部最大,瘤顶部最小。模拟值以0.16 s(快速射血期)时刻为最高值,0.74 s(舒张期)为最低值。结果显示基于CT血管造影扫描数据进行颈内动脉瘤的双向流固耦合建模,其方法简单、实用。模拟动脉瘤血流接近人体的生理状态,结果为研究动脉瘤发生、发展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吕绍茂钟华陈丽君段少银
关键词: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有限元建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妊娠晚期合并肝功能异常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目的  通过分析比较妊娠晚期合并肝功能异常孕妇与肝功能正常孕妇的妊娠结局,探讨导致妊娠晚期肝功能异常的原因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以利于对这些高危孕妇进行管理,尽量减少甚至避免不良的妊娠结局,促进产母婴安全与优生优育。  ...
陈丽君
关键词:妊娠晚期肝功能异常母婴安全
基于CT数据颈内动脉三维有限元建模及血流动力学模拟
基于螺旋CT断层原始图像,建立了精确的颈内动脉虹吸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流体网格文件可直接导入流体力学有限元软件进行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血流模拟发现狭窄后血流形成湍流多,血管WSS降低,管腔狭窄越严重,血流湍流及血管低WSS区...
段少银陈丽君黄延林林清池钟华
关键词:颈内动脉狭窄有限元建模
文献传递
三维CT血管造影诊断血管性疾病的临床价值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CTA)的应用范围及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84例确诊为血管疾病的CTA资料,包括头颈血管组141例和躯干四肢血管组143例.扫描层厚为0.625 ~3.0 mm、螺距1.0~1.5,造影剂总量1.5 ~2.0 ml/kg.成像方法包括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重建法(MPR)、曲面重建法(CPR)、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强度投影法(MIP)及仿真内窥镜(VE).诊断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手术对比.结果 进行2期CT螺旋扫描,实现心脏及全身血管三维成像,图像质量符合诊断要求.本组CTA诊断血管性疾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分别为97.28%、82.35%、96.48%.CTA显示动脉瘤瘤体大小与DSA基本一致(P>0.05),但较手术测量小(P<0.05).结论 三维CTA适用于心脏及全身血管检查,可弥补常规CT检查的不足,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无创伤的特点和部分替代创伤性DSA的潜力.
杨烈林清池陈丽君隋桐段少银
关键词:血管造影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结构三维CT解剖被引量:4
2011年
背景:颅、颈交界区解剖结构复杂,术前观察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丛是非常必要的。利用三维CT血管成像技术显示这些结构具有明显的优势。目的:观察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丛结构的解剖特点。方法:随机筛选60例患者头颈部CTA枕寰枢复合体无明确异常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三维CT成像,测量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结构,描述枕寰枢复合体的空间关系。结果与结论: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除寰枢关节后硬膜外静脉丛至中线距离左、右侧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枕下海绵窦体积、寰枢外侧关节后硬膜外静脉丛体积、枕下海绵窦与中线距离、颈深静脉C1段水平直径及至中线距离、C1后弓距离的测量值左、右侧,男、女性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枕寰枢复合体后方静脉、静脉丛血管丰富、其形态或结构变异复杂,存在不确定的变异。
陈雍君谢柏臻陈丽君隋桐赵慧毅段少银
关键词:枕寰枢复合体枕下海绵窦CT血管造影
基于CT数据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限元建模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基于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扫描数据,构建颈内动脉虹吸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方法利用GE Lightspeed64排螺旋CT扫描获得颈内动虹吸段CTA数据,将Dicom格式原始数据直接读入Mimics软件系统,采用阈值分割与手动分割相结合的处理方法,选择感兴趣部位,计算得到初步三维几何模型。调用FEA模块的Remesh功能,获取血管面网格,文件以流体网格格式保存并输出,再导入Gambit软件进行流体网格划分及网格质量检查,获取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构建了颈内动脉虹吸段有限元模型,模型具有良好的解剖形态,与实体相一致。其流体网格文件可直接导入流体力学有限元软件进行相关研究。结论基于CTA扫描数据进行颈内动脉有限元建模具有精确、快速及效率高的特点,为血管流体力学研究提供基础。
陈丽君荆晶林长华林清池段少银
关键词:颈内动脉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建模
基于CT容积数据寰枢关节结构三维有限元建模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利用寰枢关节并椎动脉增强CT扫描容积数据进行有限元建模,探讨建模的可行性及可能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良好的CT扫描数据,其中包括寰枢关节、部分枕骨、第3颈椎及椎动脉数据,使用阈值及手工结合技术将各个椎体、椎动脉区分开来并保存为STL格式文件,在NETGEN自写的软件中进行几何模型及有限元模型建立,调整相关参数获取满意的有限元模型。结果寰枢关节CT容积数据建模方法相对简单,获取的有限元模型结构清楚、逼真,模型图像显示解剖结构满意。与常规CT重建的三维图像进行比较,不仅能清楚地显示了寰枢关节、椎动脉等结构的形态,也能方便地选择性显示单一结构并进行三维解剖测量,实现与断面图像的相互补充,更具有寰枢关节旋转运动及受力分析等功能。结论利用CT容积数据进行寰枢关节有限元建模,其方法可行、图像真实,同时可信度高。该模型的建立为相关生物力学、解剖关系的研究提供了基础与条件。
蔡国祥陈丽君黄绍辉吕绍茂段少银
关键词:寰枢关节
颈内动脉虹吸部血流动力学模拟与影响因素被引量:9
2015年
背景:颈内动脉虹吸部走行弯曲、周围结构复杂,解剖学、影像学测量研究较多,并成为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但目前对颈内动脉虹吸部血流动力学的相关研究报道较少,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为相关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基础。目的:明确颈内动脉虹吸部正常及狭窄血液动力学特点,探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因素。方法:利用64排螺旋CT扫描获得DICOM数据实现颈内动脉虹吸部有限元建模,分别在Mimics 10.01软件上进行三维模型的实体构建,用ANSYS 13.0 CFX软件模拟仿真人类颈内动脉虹吸部正常及狭窄后血流,观察正常血流及狭窄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分析其特点与差异。结果与结论:颈内动脉虹吸部正常血流在弯曲的虹吸部呈层流状态,但经过两个折角时血流发生旋动与湍流。血流经折角内弯区较快,外弯区较慢,速度越慢湍流越明显;折角处剪切力较小,同时折角外弯区剪切力较内弯区小。动脉狭窄后血流经狭窄区速度加快,狭窄下游形成湍流及低剪切力区;随狭窄程度增大,湍流、低剪切力区域扩大,中央性狭窄比偏心性狭窄影响大。结果证实,颈内动脉虹吸部弯曲、管腔狭窄直接影响湍流及低剪切力区形成,以外弯区及中央性狭窄影响明显。
黄丽丹邓丽珠赵文俊陈丽君段少银
关键词:颈内动脉计算流体力学有限元模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三维重建颈内动脉形态:虹吸部解剖测量与管壁钙化分布被引量:2
2015年
背景:颈内动脉虹吸部结构复杂,由于颅底骨结构的遮挡,二维影像学观察存在一定的困难。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有利于显示颈内动脉的行程,但缺乏解剖标志。CT三维成像有利于显示颈内动脉管壁、壁内外结构与测量,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新手段。目的:明确颈内动脉虹吸部相关形态及钙化分布特点,为相关医学临床与基础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择50岁以上行头颈CT血管造影检查无明显病变或变异者20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无钙化组70例、钙化组136例。在图像工作站上重建颈内动脉虹吸部,观察其分型(根据虹吸部的解剖形态分为"U"型,"V"型,"C"型,"S"型)与钙化分布,测量C4、C5弯曲的折角及管腔内径。结果与结论:颈内动脉虹吸部无钙化组70例,年龄为(59.17±10.27)岁,虹吸部"U"型占35.7%、"V"型30.7%、"C"型占27.2%、"S"型占6.4%,其中两侧分型相同者占33.3%(25/70例);管腔内径为(4.92±0.63)mm,虹吸部C4、C5折角分别为(87.23±16.66)°、(49.21±16.01)°;钙化组136例,年龄为(67.39±9.32)岁,虹吸部"U"型占41.5%、"V"型33.1%、"C"型占24.3%、"S"型占1.1%,其中两侧分型相同者占43.4%(59/136例);管腔内径为(4.90±0.44)mm,虹吸部C4、C5折角分别为(84.44±17.20)°、(52.57±14.16)°。统计学分析两组间年龄、S型分型有显著性差异(P<0.05),虹吸部管腔内径、C4、C5段折角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钙化组及钙化组C4折角内、外弯区钙化分别占13.60%、19.01%;C5折角占27.34%、16.52%;C6段占9.94%、13.60%。结果表明,颈内虹吸部形态以"U"、"V"、"C"型多见,两侧分型不同超过50%。管壁钙化以C5折角内弯区最多、C4折角外弯区其次,钙化随年龄增大而发生率增多,其中钙化虹吸部S型发生率较低,钙化与管腔、折角大小无明显关系。
周乐夫陈丽君段少银
关键词:三维CT影像解剖钙化
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相关参数的三维CT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背景:不同研究关于寰椎经椎弓根螺钉置入的进钉点和钉道角度数据各有不同。目的:利用CT多平面重建设计理想的进钉路径,测量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相关骨性参数,评估寰椎椎弓根高度及椎动脉沟环变异对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影响。方法:从影像存档与传输系统中随机选出2009-10-01/2010-06-30期间头颈联合部未见异常62例患者CT血管造影扫描资料,利用其图像数据进行后处理三维多平面重建成像,测量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进钉点位置、钉道角度、最大进钉长度、钉道在椎弓根内的长度,同时观察寰椎沟环变异的发生率。结果与结论:男女寰椎椎弓根最小高度分别为(4.4±1.2),(3.8±0.8)mm,其中高度≥3.0mm占91%。男女进钉点位置至正中线距离分别为(21.7±1.2),(20.8±1.3)mm;钉道内倾角分别为(10.1±2.1)°,(10.3±2.6)°;最大进钉长度分别为(26.9±1.8),(26.5±1.8)mm;椎弓根钉道长度分别为(8.0±1.1),(7.9±1.2)mm。寰椎沟环变异发生率为25.8%,其中Ⅱ~Ⅳ型后环发生率为21.0%。这表明椎弓根最小高度及Ⅱ~Ⅳ型椎动脉后环变异直接影响螺钉置入;MPR成像技术能设计理想的螺钉置入方案,寰枢关节螺钉固定患者术前三维CT解剖测量是非常必要的。
何宏伟隋桐赵慧毅陈丽君林清池段少银
关键词:寰椎椎弓根三维CT数字化骨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