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千里

作品数:23 被引量:69H指数:5
供职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艺术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8篇文学
  • 2篇哲学宗教
  • 2篇艺术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9篇文学
  • 7篇家庭
  • 4篇女性
  • 4篇小说
  • 4篇家庭观念
  • 3篇国文
  • 3篇国文学
  • 2篇代文
  • 2篇新论
  • 2篇性别视角
  • 2篇叙事
  • 2篇中国文学
  • 2篇世家
  • 2篇清代
  • 2篇周易
  • 2篇作家
  • 2篇文学评论
  • 2篇现代文
  • 2篇现代文学
  • 2篇名著

机构

  • 23篇南开大学

作者

  • 23篇陈千里
  • 2篇乔以钢

传媒

  • 8篇南开学报(哲...
  • 5篇文学与文化
  • 2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红楼梦学刊
  • 1篇文艺研究
  • 1篇文学评论
  • 1篇明清小说研究
  • 1篇汉字文化
  • 1篇中国文化研究
  • 1篇妇女研究论丛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6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1998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社会性别(Gender)
2010年
解读'对大多数人谈起‘Gender’,就如同跟鱼儿谈水一样。Gender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部分,以至于如果你质疑它是天造地设、理所当然的,就好比你怀疑太阳是否会照常升起一样。'①美国女性主义社会学家朱迪思·洛伯在撰文探讨'Gender'这个概念时先作了如是一番感叹。
陈千里
关键词:社会性别GENDER波伏娃女性学女性气质生理性别
自信与独见:论清代才媛的名家名著品评
2023年
清代女性的文学批评相当发达,表现在多文体的名家名著品评中。其中有关《牡丹亭》《红楼梦》等作品以及李清照等作家的评论,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论水准,在方法论方面也有所创新。更难能可贵的是,才媛们在批评实践中逐步树立起自信,发表了女性独特的意见。
陈千里
关键词:文学批评《牡丹亭》
论《红楼梦》对民国文学的多方沾溉被引量:1
2016年
《红楼梦》对三四十年代民国文学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认清这一点,对于评价民国文学继承与新变的双重特性,当有所帮助。在雅文学方面,林语堂、张爱玲等人极为推崇《红楼梦》,有的作品甚至亦步亦趋地模仿。其他如巴金等人也明显地受到沾溉。在俗文学方面,不仅言情类作品如《金粉世家》等深受影响,而且武侠类也同样。如还珠楼主的《武当异人传》《云海争奇记》《蜀山剑侠传》等,就有大量脱胎于《红楼梦》的描写。
陈千里
关键词:红楼梦民国文学雅文学俗文学
家庭叙事的意义——以《画皮》的影视改编为例被引量:3
2016年
《画皮》作为《聊斋志异》里的名篇一再被搬上银幕,其中作为重要叙事元素的"家庭"在改编过程中随时代背景的转移而发生变化。从佛经寓言到清代小说,再到当代电影,《画皮》中家庭叙事的演化凸显出文艺作品与社会政治、文化的关联。本文从这个角度重点比较两部影响最大的电影文本,分析叙事角度从教化到取悦的变化;对个体世俗欲望由批判至肯定的转换以及叙事立场向男性中心主义的蜕变,由此探讨家庭叙事蕴含的文化征候以及意识形态对文本演变的影响。
陈千里
关键词:家庭叙事《画皮》影视改编男性中心主义电影文本叙事元素
论丁玲、陈染小说的文化内涵被引量:6
2002年
丁玲与陈染的创作 ,在各自所处的时代均具有所谓“摩登”的文化素质。这种素质主要体现在 :自我的强调与张扬 ,性爱的自由与彰显以及偏于“颓废”的美感特征。在小说叙事上 ,她们的创作都带有“反文化”色彩 :丁玲早期创作中男女主人公性别角色倒错的现象 ,已初步构成对传统社会性别格局的反讽 ;陈染的“黛二系列”则有着更为鲜明、强烈的文化颠覆色彩。她们作品中对女性同性恋的书写 ,同样具有反文化秩序的意味。与此同时 ,丁玲和陈染的同类创作在不同时代问世后所面临的不无相近之处的文化际遇 ,也从一个特定角度昭示着她们的创作在现实社会中的“另类”性质。
陈千里
关键词:文化内涵审美特征文学评论小说
《生死场》:女性对“家庭”的恐惧与颠覆被引量:7
2008年
《生死场》全书贯穿三个家庭生与死的故事,因此家庭描写是研究其文本不容忽视的方面。萧红着力刻划了家庭中夫妻关系的异化,通过若干女性在家庭中的遭际,包括家庭暴力、生育难产、动物式性行为和男性薄情,折射出女性对于"家庭"的恐惧性想象,并揭示这种恐惧对于女性某种程度的普适性和宿命色彩。小说中落墨最多的王婆形象,除了表现出黑土地上底层民众"生的坚强和死的挣扎"之外,还传达出作者颠覆传统家庭观念的渴求与努力。萧红独立的女性视角有机地融铸在"民族生死’’的宏大话语中,使得文本具有了或显豁或隐微的多重意义。
陈千里
关键词:《生死场》家庭女性恐惧颠覆
《周易》与《礼记》家庭观念之比较
2010年
在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文本《周易》和《礼记》中,可以看到"华夏-汉"文化圈封建时代家庭制度在基本构成方面的重要特征,即以"宗法"与"父权"相联系、相补充、相制约。两者都重视夫妻关系、婚姻制度及嫁娶风俗;在男性主导家庭的大前提下,主张两性和谐。其间,《周易》多用阴阳协调、平衡的哲理来解释、说明家庭的关系;《礼记》讨论的家庭关系则范围更广、更全面,同时也更着眼于家庭尊卑关系的确立。它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与掺杂了道家思想的《周易》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乔以钢陈千里
关键词:《周易》《礼记》家庭观念
“女性同情”背后的“男性本位”——林语堂小说“双姝”模式透析被引量:3
2013年
"双姝"模式贯穿林语堂多部小说,具有塑造女性形象、建构情节的重要功能,也是解读作家心理的重要线索,与深蕴林氏思想中的理想/务实、性灵/世俗等对应范畴实为同构关系。从《京华烟云》、《红牡丹》到《赖柏英》,"双姝"模式的演变显示了叙事者"白日梦"的升级,同时反差日趋显豁的是现实中更加务实的选择。林语堂的"双姝"模式既源自文学史的传统,又与个人情感经历密切相关。双姝对峙中"理想"一极的女性想象延续了名士"言志"的传统,成为作家文化人格的艺术性表白,也是对于自身现实生活之缺憾的别样修补。"双姝"书写显示了作家"女性同情"背后的"男性本位"。
陈千里
关键词:《京华烟云》
凝视“背影”——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父亲形象的文学塑造与文化想象被引量:27
2003年
“父亲”形象在文化层面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文化符码化的“父亲”转化为潜在想象 ,对文学中“父亲”的形象塑造产生影响 ;而文学塑造一方面突出、强化了关于“父亲”的文化想象 ,另一方面又不断将时代语境中的新文化因子注入“父亲”想象 ,衍生不同的意义元素。文学文本于此参与着文化符码的演化、积淀过程。启蒙语境下的创作为“老国愚民”式的父亲形象在原有的文化内涵上增添了“非现代”的、“反进化”的否定性元素 ;革命文学中“父”“子”形象的对应或“父子兵”的模式 ,同样具有特定的文化符码意味 ;而当代多元文化语境中对父亲形象或神圣化或颠覆、解构等 。
陈千里
关键词:父亲形象文化想象革命文学启蒙文学
家庭悲剧透镜下的历史事件与个体困境——以长篇小说《此情无法投递》为例
2021年
《此情无法投递》将历史事件嵌入家庭命运史,通过伦理冲突、家庭裂变赋予反思公共事件的历史视域和个体维度。作为家庭描写小说,其主要特征包括:解剖家庭,揭示其与历史同具悲剧内涵;将历史事件置于日常情境的家庭化呈现;个体/弱者本位的书写立场。
陈千里
关键词:历史事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