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宗永
- 作品数:12 被引量:22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雷贝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
- 目前质子泵抑制剂已广泛应用于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PPI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的三联或四联疗法对治疗Hp相关性溃疡具有良好的疗效.本项研究应用雷贝拉唑和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Hp相关性溃疡,对溃疡愈合率、Hp消除率及症状缓...
- 陈宗永
- 关键词: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
- 文献传递
- 异丙酚静脉麻醉在胃镜检查中应用的研究
- 2001年
- 目的分析探讨异丙酚应用于胃镜检查中的适应人群、最佳剂量、安全性和顺应性。方法术前了解受检查者身体基本状况、双腔鼻导管持续吸氧、静注利多卡因、异丙酚。术中监护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变化。术后了解病人遗忘度和满意度。结果,异丙酚起效时问为15~20秒。持续时问为8~10min。用药前后对照,心率下降10%、血压下降10%~20%、氧饱和度基本不变。术后遗忘度100%。满意度100%。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下胃镜检查可消除病人的恐惧感和痛苦感,显著改善病人的耐受性.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顺应性.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内镜检杏方法之一.
- 陈宗永付维安丁红卢蕊芬汪清
- 关键词:异丙酚胃镜检查静脉麻醉氧饱和度顺应性
- 完全型痘疹样胃炎的内镜下微波治疗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探讨应用内镜和微波技术治疗完全型痘疹样胃炎的疗效和临床价值。方法在异丙酚麻醉下常规进镜,应用微波治疗仪,以球状电极、60~70mA微波,凝灼3~5次,每次5~8s,灼平痘疹样颗粒。术后控制饮食并口服药物,1~3个月内复查胃镜,观察疗效。结果96例病人经微波治疗后治愈率为100%,无并发症产生,幽门螺杆菌(Hp)根治91例,占94.79%。结论内镜下微波治疗完全型痘疹样胃炎,安全可靠,操作便捷,疗效显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 陈宗永
- 关键词:内镜微波治疗疗效观察病例分析
- 雷贝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
- 目的目前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已广泛应用于酸相关性疾病的治疗。研究表明PPI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的三联或四联疗法对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
- 陈宗永
- 关键词: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
- 文献传递
- 结肠黑变病的临床研究
- 2002年
- 目的 探讨结肠黑变病与大肠肿瘤是伴发还是因果关系及其转归。方法 1998-01/2001-12在2768例结肠镜检查中发现58例粘膜呈虎皮样改变,作粘膜活检后观察病理组织学上的表现。结果 58例经病理证实为结肠黑变病,其中60岁以上42例,40~60岁16例。随访32例中结肠黑变消失6例,好转19例,无改变7例。结论 结肠黑变病是一种以肠粘膜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疾病,便秘和长期服用泻药是发病原因之一,有息肉及癌变的发生倾向。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对症治疗可使结肠黑变逆向转归。
- 沈德海陈宗永
- 关键词:结肠黑变病转归长期服用息肉
- 雷贝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
- 2005年
- 目的 评估雷贝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性溃疡的疗效。方法 12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并经快速尿素酶法和病理学特染法测定为Hp阳性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雷贝拉唑组和奥美拉唑组。两组分别予以二联疗法;雷贝拉唑10mg或奥美拉唑20mg,1次/d;阿莫西林0.5g,3次/d;连续2周。疗程结束后4周复查胃镜并检测Hp,并记录用药后病人症状的改变程度。结果 雷贝拉唑组溃疡愈合率为94.3%,奥美拉唑组72.0%,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雷贝拉唑组第1、3d症状缓解率分别为81.4%、94.3%。奥美拉唑组为38.0%、64.0%,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雷贝拉唑组Hp清除率为91.4%,奥美拉唑组为88.0%,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雷贝拉唑、阿莫西林二联疗法能提高溃疡愈合率及迅速缓解症状,并能有效根除Hp。与奥美拉唑组相比较,雷贝拉唑组在溃疡愈合率及症状缓解率方面更显优势。
- 陈宗永
- 关键词: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
- 氧应激和痘疹状胃炎
- 2001年
- 何鲁生陈宗永等
- 关键词:氧应激痘疹状胃炎脂质过氧化物幽门螺杆菌
- 麻醉下无痛性全结肠镜检查的评价(附108例分析)
- 2001年
- 丁红陈宗永等
- 关键词:麻醉异丙酚静脉注射
- 全结肠镜诊断炎症性肠病的分析被引量:20
- 2001年
- 目的 :探讨全结肠镜诊断炎症性肠病 (IBD)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电子结肠镜进行全结肠检查 ,并作病理组织学诊断。对近 5年来内镜检出的IBD作分析评价。结果 :2 181例全结肠镜插入回盲部成功率98.95 %。检出IBD 38例 ,其中溃疡性结肠炎 (UC) 30例 ,克隆病 (CD) 8例 ,总检出率 1.74%。UC结肠镜下特点 :粘膜充血水肿、粗糙伴细颗粒状 ,糜烂及浅表溃疡呈弥漫密集分布 ,假息肉及粘膜桥形成。CD结肠镜下特点 :病变呈跳跃式 ,有纵行溃疡、鹅卵石样改变、短环状狭窄。病变分布部位 ,UC以直乙及左侧结肠为主 ,CD以盲升及右侧结肠为主。结论 :全结肠检查在诊断IBD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主要方法 ,对病灶发现 。
- 陈宗永丁红卢蕊芬汪清
- 关键词:全结肠镜炎症性肠病
- 静脉麻醉下全结肠镜检查的应用研究
- 陈宗永丁红付维安卢蕊芬汪清
- 一、技术关键1.内镜技术是诊断全结肠疾病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技术。不仅要加强理论基础的研究,而且要加强操作技术的研究,要求全结肠镜检查在5~10分钟之内熟练地插入回盲部,以使麻醉时间缩短到最低限度。2.麻醉科的紧密配合、麻醉...
- 关键词:
- 关键词:麻醉异丙酚结肠镜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