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珊珊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毒力
  • 3篇球孢白僵菌
  • 3篇基因
  • 3篇白僵菌
  • 2篇蛋白基因
  • 2篇松毛虫
  • 2篇转运
  • 2篇转运蛋白
  • 2篇转运蛋白基因
  • 2篇马尾松
  • 2篇马尾松毛虫
  • 2篇基因沉默
  • 2篇沉默
  • 1篇道德
  • 1篇道德教育
  • 1篇道德教育研究
  • 1篇德教
  • 1篇新农村
  • 1篇新农村建设
  • 1篇真菌

机构

  • 5篇安徽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陈珊珊
  • 2篇郝蕾蕾
  • 2篇李增智
  • 1篇吴海亮
  • 1篇樊美珍
  • 1篇单淑芳
  • 1篇朱振
  • 1篇黄勃
  • 1篇周娜
  • 1篇谢翎
  • 1篇朱薇薇

传媒

  • 1篇中国生物防治
  • 1篇生物学杂志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生态道德教育研究——以山东省临清市老赵庄镇为例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是农民,加强农民的生态道德...
陈珊珊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群体生态道德教育
文献传递
球孢白僵菌羧基转运蛋白基因RNA干扰的沉默效应被引量:3
2010年
羧基转运蛋白基因是近年来分离出的新基因,在虫生真菌中可能与穿透昆虫体壁时的能量代谢有关。构建了针对该基因的双链RNA干扰载体,采用芽生孢子转化法将载体质粒转入球孢白僵菌,并通过RT-PCR检测转化前后BbJEN1的表达情况。RT-PCR检测结果显示,球孢白僵菌转化子BbJEN1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表明干扰载体具有明显的沉默效应。在两种培养基上,转化子与原始菌株的生长速度和产孢量差异均不显著,而分生孢子萌发则显著滞后于原始菌株。使用马尾松毛虫幼虫对转化子和原始菌株进行生物测定,原始菌株的半致死浓度、半致死剂量和半致死时间分别为2.79×106个孢子/mL、84.12个孢子/mm2和6.49d,而转化子的半致死浓度、半致死剂量和半致死时间则分别增加到1.27×107个孢子/mL、382.92个孢子/mm2和8.09d,毒力显著下降。由此表明BbJEN1基因与球孢白僵菌分生孢子发芽以及毒力均有关。
陈珊珊郝蕾蕾周娜李增智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基因沉默毒力
应用RNAi技术对球孢白僵菌羧基转运蛋白基因BbJEN1的初步研究
羧基转运蛋白基因是近年来分离出的新基因,在虫生真菌中,它既与穿透昆虫体壁所需的能量有关,也受昆虫体壁的诱导,因此推测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但确切功能尚需确定。本研究运用RNA干扰的方法,通过将球孢白僵菌羧基转运蛋白基因B...
陈珊珊
关键词:基因沉默毒力抗逆性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几丁质酶基因在球孢白僵菌中的超表达提高其对马尾松毛虫的毒力被引量:10
2010年
几丁质酶在虫生真菌穿透寄主体壁的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但其与真菌毒力的关系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几丁质酶基因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中的超表达以及超表达菌株的毒力变化研究了该基因与毒力的关系。将几丁质酶基因Bbchit1通过芽生孢子转入野生型球孢白僵菌中,获得多拷贝的转化子;转化菌株在胶体几丁质诱导培养基中酶活最大值高于出发株4.2倍,表明该几丁质酶基因在转化菌株中得到超表达。毒力测定发现转化子对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的致死中浓度比出发株降低84.5%,在2.5×107孢子/ml浓度下的致死中量减少84.5%,致死中时缩短0.7d,因此毒力大大提高。第2~9d感病死虫数与转化子第1~8d酶活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出发株不相关(P〉0.05)。这些证据表明,几丁质酶与毒力的关系是复杂的,在分泌达到一定阈值后与毒力才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郝蕾蕾陈珊珊谢翎李增智
关键词:几丁质酶球孢白僵菌超表达马尾松毛虫毒力
苦楝内生真菌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菌株的筛选被引量:1
2009年
实验对苦楝植株中内生真菌的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进行了研究。从苦楝(Melia azedarach)的根、茎、叶、花、果实中分离得到290株内生真菌,分别测定各菌株的抗菌活性效果,并对筛选出的9株菌株发酵液进行抗菌活性测定。发现L071027Z3、SX071116Z1-2和XY070430J3菌株发酵液对玉米小斑病,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苹果炭疽病的抑制率较高。再对这3株供试菌在发酵液粗提物质量浓度为50 mg/mL时,进行进一步抑菌实验,3个菌株的发酵液粗提物对玉米小斑病,小麦赤霉病,棉花枯萎病,苹果炭疽病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菌丝生长活性作用且有机相提取物的抑制作用较高,其中L071027Z3的抑菌圈与其它菌株差异极显著。
单淑芳朱薇薇吴海亮陈珊珊朱振樊美珍黄勃
关键词:苦楝内生真菌活性物质抗菌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