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登科
- 作品数:20 被引量:57H指数:4
- 供职机构: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淋巴瘤3例临床资料分析被引量:2
- 2006年
- 陈登科李沁巴俊强
- 关键词:肿瘤
- 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导致的Th17与Treg细胞因子分泌失调的效果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双磷酸盐治疗骨质疏松后对辅助性T细胞(Th)17/Treg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检测双膦酸盐治疗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浆中Th1、Th2、Th17、Treg细胞因子分泌情况;采用RT-PCR检测Th17与Treg特异转录因子RORγt与FOXP3的变化。结果双膦酸盐治疗后,相比正常人群,骨质疏松患者血浆中Th1、Th2两种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h17细胞因子分泌显著下降,Treg细胞因子分泌显著上升(P<0.05);RT-PCR结果显示,Th17与Treg细胞的特异转录因子RORγt显著下降,FOXP3显著上升(P<0.05)。结论双膦酸盐治疗骨质疏松患者对Th1与Th2细胞因子分泌没有显著影响,而Th17细胞因子分泌显著下降,Treg细胞因子分泌显著上升。
- 李沁陈登科
- 关键词:双膦酸盐骨质疏松TREG细胞
- 乌司他汀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和炎性反应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观察乌司他汀注射液对急性胰腺炎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炎性反应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收治的170例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85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85例)采用联合乌司他汀注射液治疗,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各指标。结果:治疗7 d时观察组的炎性因子较低,总体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0 d时观察组的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含量、血浆CPR与对照组水平相当(P>0.05);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含量指标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乌司他汀注射液可较降低治疗急性胰腺过程中患者血液内的IL-6、TNF-α以及血浆CPR含量,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刘兆玉陈登科王玉兰李强葛金丽
-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血浆CRP
- 三种肝功能试验对肝硬化诊断敏感性的比较被引量:1
- 2001年
- 何云绮李沁陈登科
- 关键词:肝硬化肝功能试验敏感性转氨酶
- 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与调查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因素。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4年4月在内分泌科住院并经临床确诊为2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450例,临床一般资料与血液学检查情况都进行了调查。结果:经过检查与调查,共发现糖尿病神经病变30例,发病率为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为明确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因素包括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等,要积极进行对症预防干预。
- 李沁陈登科
- 关键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老年人发病因素
- 多虑平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慢性病贫血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多虑平和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单用或联合应用治疗慢性病贫血(ACD)的临床疗效及机制。方法收集该院2010年1至2013年1月ACD患者130例,将患者分为A组(仅治疗ACD的基础病)、B组(单用多虑平治疗组)、C组(单用EPO治疗组)、D组(多虑平联合EPO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后7、14、21、28、35、42、49d持续监测各组患者血红蛋白(Hb)。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月检测Hepcidin、IL-6水平。结果输血后,4组重度贫血患者Hb均在治疗后7d出现明显增高;此后,4组均随时间进展而逐渐下降,B、A组下降幅度最为明显,但B、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下降幅度最为平缓,其次为C组。输血量比较趋势为D
- 陈登科刘兆玉苏婷婷王玉兰李强何云绮
- 关键词:多虑平促红细胞生成素慢性病贫血HEPCIDINIL-6
- 减低剂量的DA方案诱导治疗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研究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探讨含不同剂量柔红霉素的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诱导治疗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前瞻性研究分析我省多个医疗研究中心2013年8月至2016年11月住院确诊的初治急性髓细胞白血病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A组、B组及C组,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后完全缓解(CR)率及生存期。结果入组A组患者12例,B组患者54例,C组患者10例。首次诱导治疗后A组有效率83.33%,CR率66.67%;B组有效率92.60%,CR率83.33%;C组有效率90.00%,CR率80.00%。第二疗程评估共73例:A组有效率83.33%,CR率83.33%;B组有效率90.74%,CR率88.87%;C组有效率85.71%,CR率85.71%,C组患者3例中1例患者死亡,另2例患者自请出院。6个周期疗程治疗的可评估病例共51例,A组6例,B组42例,C组3例,OS率A组100%,B组92.86%,C组100%;随访1年,共45例,1年总生存(OS)82.22%,无进展生存期(PFS)64.44%;2年总OS 74.36%,PFS 61.54%。结论减低剂量柔红霉素的DA方案诱导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有效,与高剂量相比毒副作用较低,适用于老年、体能状态差、有合并症及经济条件差的患者,但减低剂量方案治疗疾病易进展,不常规推荐使用。
- 李燕王季石袁钟陈登科孙志强郑芳郭鹏翔朱红倩刘晓芳张俊胡秀英方琴张开基何玲杨菊章亚明
- 关键词:减低剂量完全缓解率生存期
- 重组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探讨重组血小板生成素(rh TPO)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至2014年3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ITP患者。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地塞米松联合rh TPO治疗,对照组单纯使用地塞米松治疗,1个疗程(28 d)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小板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3%(28/30)〕显著优于对照组〔73.33%(22/30)〕(χ2=7.283,P=0.007)。两组在治疗前、治疗1~7 d的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432,0.588;P=0.682,0.312);治疗后7~14 d、14~28 d观察组血小板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13.981,12.925;均P=0.000)。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23.33%(7/30),对照组为16.67%(5/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57,P=0.091)。结论 rh TPO联合地塞米松治疗ITP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
- 陈登科刘照玉王玉兰李强何云绮
- 关键词:地塞米松
- 化疗联合康艾注射液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初探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对比观察化疗联合康艾注射液治疗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最低值及恢复时间、血小板减少的最低值及恢复时间、各种出血的发生率、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将39例患者按非随机的方法分入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18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化疗;治疗组予以同样的化疗方案外,联合康艾注射液30m L加入生理盐水250m L静脉滴注,1日1次,连用20d。两个疗程评价效果。结果治疗组完全缓解率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白细胞最低值高于对照组,白细胞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感染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血小板减少的最低值及恢复时间、各种出血的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康艾注射液能减轻化疗的副作用,不增加出血的危险。
- 陈登科刘兆玉李强王玉兰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化疗
- 肝硬化病人血液学改变影响因素探讨
- 2001年
- 目的探讨肝硬化时外周血象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 130例肝硬化病人的血红蛋白 (Hb)、白细胞 (WBC)、血小板 (PLT)数值。观察脾肿大程度与血象变化的关系及并发感染时白细胞及分类的变化。结果 10 5例 (80 8%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血细胞减少 ,减少程度与脾肿大有关。脾正常组 (A组 )、脾轻度肿大组 (B组 )、脾中度及重度肿大组 (C组 )的Hb值分别为 94 6± 2 8 2g/L、82 6± 2 6 1g/L、70 1± 2 2 0g/L(P <0 0 5 ) ;PLT分别为 79 2± 2 6 1× 10 9/L、6 0 6± 19 9× 10 9/L、5 5 9± 15 4× 10 9/L ,A组与B组及A组与C组比较P <0 0 1,B组与C组比较P>0 0 5 ;WBC分别为 3 96± 1 2× 10 9/L、3 16± 1 1× 10 9/L、2 47± 1 0× 10 9/L(P <0 0 5 ) ;伴有感染时 ,WBC >10× 10 9/L者 16例 (2 4 2 % )。WBC≤ 4 0× 10 9/L的人数 ,无感染组 (6 4例 )占 82 8% ,感染组 (6 6例 )占 16 7% (P <0 0 0 1)。白细胞不增高的病人 ,中性粒细胞≥ 0 75者 ,无感染组 17 1% ,感染组80 % (P <0 0 1)。结论 80 %以上肝硬化病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血细胞减少 ,减少程度主要与脾肿大有关。合并感染时 ,白细胞增高者仅 2 4 2 %。凡肝硬化病人WBC≥ 4 0× 10 9/L且中性粒细胞≥
- 何云绮史荣陈登科
- 关键词:肝硬化外周血象脾肿大血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