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节
- 作品数:51 被引量:210H指数:6
- 供职机构:铜陵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建筑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经岛阈后入路治疗基底核出血合并脑疝(附12例分析)
- 2007年
- 1对象与方法 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岛阈后入路治疗12例基底核出血合并脑疝病人,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45~66岁,平均56.2岁。术前瞳孔一侧散大10例,双侧散大2例。术前CT示血肿量均〉60ml。全麻,头偏向对侧60°、后仰20°。翼点入路开颅,先穿刺释放部分液态血肿,再打开硬膜。从外侧裂根部向后分开蛛网膜2.5~4.0cm,将侧裂静脉分至额侧。显微镜下在近颞极动脉处环形切除颞上中回,形成2.5cm×2.5cm皮质瘘口,暴露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及岛阈。从岛阈后方1cm近下方动脉处切开岛叶皮质,暴露血肿,沿下界边吸除血肿边寻找外侧豆纹动脉。
- 陈节江永赵霆崔明
- 关键词:脑血管基底神经节出血脑疝
- 高流量吸氧对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氧饱和度和心肺功能的影响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探讨高流量吸氧(HFT)对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氧饱和度(Sp O2)和心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60例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高流量吸氧疗法,对照组采取气囊型面罩进行低流量吸氧疗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气水平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量表(APACHEII)评分变化、心肺功能变化、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28 d插管率和90 d死亡率。结果治疗后2 h,观察组Sp O2、动脉血氧分压(PaO_2)高于对照组,APACHEI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用力呼气肺活量(FVC)和用力呼气1秒量(FEV1)高于对照组,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90 d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HFT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血气水平和肺功能,提高短期生存率。
- 陈节
- 关键词:高流量吸氧老年急性呼吸衰竭心肺功能血氧饱和度
- 梗死灶切除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脑梗死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08年
- 对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行颅内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其中20例未行梗死灶切除(A组),16例行梗死灶切除(B组)。结果A组死亡5例,植物生存4例,重残8例,轻残3例;B组死亡2例,植物生存1例,重残5例,轻残8例。两组有效率相比,P<0.05。认为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行血肿清除+梗死灶切除可也降低病死率,提高有效生存率。
- 赵霆崔明陈节
- 关键词:颅脑损伤脑梗死神经外科手术
- 颅内术后血性脑脊液颅内压与乳酸水平对颅内感染的诊断价值
- 2023年
- 目的研究血性脑脊液中乳酸水平与颅内压在术后颅内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铜陵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20年1月-2022年3月收治的35例行脑室钻孔引流术和颅内压探头置入的脑室出血(继发性和原发性脑室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感染组19例,非感染组16例,对患者血性脑脊液中颅内压及脑脊液乳酸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感染组的血性脑脊液乳酸水平6.0(2.0)mmol/L大于非感染组的2.4(1.7)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525,P<0.001);感染组的颅内压值11.0(9.0)mmHg和非感染组11.0(9.0)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17,P=0.907)。在相关性检验中,乳酸水平和颅内压在感染组、非感染组和不分组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477、0.328、0.84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性脑脊液中乳酸水平对颅内感染有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为94.9%,乳酸3.8 mmol/L为颅内感染临界值。结论在行脑室钻孔引流和颅内压探头置入的脑室出血患者中,血性脑脊液中颅内压对于颅内感染无诊断价值,乳酸对感染有诊断价值。
- 於永陈节江永高凤云
- 关键词:血性脑脊液乳酸颅内压脑室出血
- 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被引量:9
- 2013年
- 目的探讨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预防措施。方法根据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严格控制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小于7 d,同时采用经皮下隧道式放置脑室引流管。对照组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大于7 d,并采用经切口处直接放置脑室引流管。结果治疗组颅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控制脑室引流管留置时间小于7 d,同时采用经皮下隧道式放置脑室引流管是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有效措施。
- 王炜崔明陈节江永
- 关键词:脑室出血脑室外引流颅内感染
- 醒脑静注射液对重度脑挫裂伤病人临床治疗作用观察被引量:1
- 1999年
- 颅脑损伤病人死亡率、致残率以脑挫裂伤为多,尤其是重型脑挫裂伤。而脑挫裂伤治疗重点、难点在于如何有效控制脑水肿、缩短昏迷时间。本文收集1997年5月至1998年11月50例重型脑挫裂伤病人(GCS≤8分),采用醒脑静注射液进行临床治疗观察。现将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 陈节吴梅
- 关键词:重型脑挫裂伤醒脑静注射液病人死亡昏迷时间伤病
- 一种神经外科用神经内镜及吸引器固定设备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神经外科用神经内镜及吸引器固定设备,涉及到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带有多个通孔的安装板,多个所述通孔的内腔均固定有开口通腔的柱体以及与所述开口通腔适配的挤压板,所述开口通腔为矩形结构且一侧为开口设置,所...
- 於永陈节陈刚
- 一种神经内镜及吸引器联合固定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神经内镜及吸引器联合固定装置,涉及到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两个中空套管,两个所述中空套管的内腔均固定有弹性紧固套管,两个所述弹性紧固套管内部均设有充气腔,两个所述中空套管外壁上分别安装有硬质插块以及硬...
- 於永陈节陈刚
- 经岛阈后入路治疗重症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的手术治疗体会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重症高血压基底节出血经岛阈后入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应用此术式病人的手术效果,与同期常规经颞上回或颞中回入路开颅47例此类病人进行对比,分析有关文献。结果经岛阈后入路的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开颅手术。结论经岛阈后入路是治疗重症高血压基底节出血有效方法之一。
- 陈节江永赵霆崔明
- 关键词:基底节出血高血压性开颅手术
- 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
- 2012年
- 目的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应用血管内栓塞治疗5例颅内囊状宽颈动脉瘤,分别采用单微导管技术治疗4例,双微导管技术治疗1例。结果栓塞后造影显示动脉瘤获得90%以上填塞3例,80%以上填塞2例,100%填塞0例。术后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出血。结论单微导管或双微导管技术对宽颈动脉瘤的弹簧圈栓塞是可行的、安全的,特别是不适合球囊或支架辅助的病例中。
- 胡再虎陈节崔明
- 关键词: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