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预后
  • 3篇手术
  • 3篇肿瘤
  • 2篇神经系
  • 2篇神经系统
  • 2篇中枢神经
  • 2篇中枢神经系统
  • 2篇中枢神经系统...
  • 2篇外科
  • 2篇颅底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脑损伤
  • 2篇计算机
  • 2篇恶性
  • 2篇恶性肿瘤
  • 1篇单侧
  • 1篇单侧颈动脉阻...
  • 1篇凋亡
  • 1篇动脉

机构

  • 10篇上海第二医科...
  • 4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内蒙古民族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交通大学

作者

  • 11篇陈若平
  • 10篇丁美修
  • 7篇王秉玉
  • 3篇吴逸群
  • 3篇郭智霖
  • 2篇侍行文
  • 2篇史桂英
  • 2篇石学耕
  • 1篇许先行
  • 1篇樊宝华
  • 1篇欧阳火牛
  • 1篇杜彦李
  • 1篇程华怡
  • 1篇张俭国
  • 1篇薛德杰
  • 1篇竺涵光
  • 1篇钱虎飞

传媒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2篇内蒙古医学杂...
  • 2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上海医学
  • 1篇国外医学(神...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中华临床医学...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前后细胞凋亡分析被引量:2
2004年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前后肿瘤细胞凋亡 ,进而推测化疗疗效。方法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替尼泊甙 (teniposide)化疗前后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凋亡发生率。结果  30 0mg/M2 替尼泊甙化疗可显著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凋亡发生率 ,从 (2 1.39± 15 .5 6 ) %提高至 (78.81± 14 .11) % (P =1.74× 10 -11) ;不影响正常脑组织细胞凋亡发生率 (P =0 .0 6 6 )。结论 替尼泊甙化疗可显著诱导中枢神经系统多种恶性肿瘤细胞凋亡 。
陈若平王秉玉丁美修史桂英石学耕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凋亡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神经外科中的应用
1997年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在神经外科领域中的运用,着重介绍了计算机辅助立体定向、三维模拟成像、模拟手术设计方面的相关技术,以及这些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体会。
陈若平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设计神经外科手术设计
三维CT在颅底缺损重建中的作用被引量:5
2001年
目的用三维CT技术进行颅底重建手术的分析、设计 ,提高一期重建的成功率。 方法手术前联合采用三维CT、MRI或CT了解病变与颅底的关系 ,颅底缺损的大小、范围及所涉及的重要结构。根据不同情况设计相应手术方案 ,以自体骨、颞肌瓣和硅橡胶为修复材料。 结果 10例中 1例颅骨纤维结构不良者发生脑膜炎。 3周后痊愈。余 9例无类似或脑组织下垂、脑脊液鼻漏等并发症。 结论三维CT为分析颅底重建手术方案提供了立体分析资料 。
王秉玉吴逸群陈若平丁美修竺涵光张俭国
关键词:三维CT颅底缺损外科手术手术方案
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DNA倍性与预后相关性研究
2005年
目的研究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DNA倍性和预后的相关性。方法44例肿瘤,包括神经上皮肿瘤、脑膜肿瘤和转移性肿瘤,以肿瘤组织为处理组,瘤周脑组织为对照组。肿瘤和瘤周组织均以胰酶消化法制备成单细胞悬液,碘化丙碇(PI)染色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DNA倍性。结果正常二倍体肿瘤27例,占61.36%;非正常二倍体肿瘤中异常二倍体14例,占31.82%;四倍体3例,占6.82%。F检验显示,正常二倍体组临床无瘤生存期(6.19±3.37个月)显著长于非正常二倍体组(4.35±4.03个月,P=0.0076)。结论肿瘤细胞DNA倍性和预后存在相关性,可成为多种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预后预测指标之一。
陈若平王秉玉丁美修史桂英石学耕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DNA倍性预后
虚拟仿真颅底手术及临床应用
2004年
目的 应用虚拟仿真颅底手术技术提高颅底肿瘤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率。方法 20例颅底肿瘤(前颅底肿瘤4例、中颅底10例,后颅底6例)的手术方案设计上采用了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在颅底结构二维影像上进行三维重建,手术范围及手术可能遇到的重要结构,分别以不同颜色区分。以窗来虚拟手术,三维影像进行矩阵线变换,使三维图像和窗按术者要求旋转,以不同角度透视病灶、手术范围、所涉及的重要结构。通过开窗透视、选择最佳窗位和面积来设计手术方案。结果 本组颅底肿瘤全切除率为80%:其中前颅底肿瘤全切除率75%、中颅底肿瘤100%,后颅底肿瘤67%;没有严重神经系统并发症。6例肿瘤切除后需再建颅底者,手术均成功,均未发生脑脊液漏,但1例合并筛窦感染。结论 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通过设计并寻找最佳手术方案,可以提高颅底肿瘤手术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率。同时是手术教学的有力工具。
欧阳火牛陈若平王秉玉吴逸群丁美修许先行薛德杰
关键词:颅底手术颅底肿瘤并发症
幕上胶质瘤术后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2009年
目的:分析影响颅内幕上胶质瘤手术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共86例颅内幕上胶质瘤按入院时有无精神症状、癫痫、神经系统定位症状、肿瘤有无囊变、是否有CT强化及强化性质分成两组。随访术后6个月Karmofsky评分,并以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按年龄分析,30~39岁组近期预后最佳;术前存在癫痫者预后优于无癫痫,而精神症状者相反;术前无神经系统定位症状及全身情况佳者近期预后也佳;CT扫描显示等密度或高密度、能均匀强化者预后最好(P值<0.05)。结论:患者年龄、术前全身情况、临床症状和体征以及CT扫描情况显著影响颅内幕上胶质瘤预后。
钱虎飞杜彦李陈若平郭智霖丁美修
关键词:幕上胶质瘤预后
颅底骨性结构的三维立体仿真测量
2000年
目的 以快速、简便的方法高精度地立体测量颅底的骨性结构。方法 建立颅底骨性结构的三维图像 ,确定图像上各象素的三维坐标。按公式L =(X1-X2 ) 2 + (Y1-Y2 ) 2 + (Z1-Z2 ) 2 计算出三维图像上任意二点间的距离。以C++语言编制应用程序。并以三坐标激光测距仪的立体测量对照。结果 以三坐标激光测距仪立体测量作为标准 ,三维仿真立体测量的精度为 0 1mm。一致性检验P =0 999二者高度一致。结论 以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为基础的三维虚拟立体测量技术可以对颅底骨性结构进行高精度的立体测量 ,满足立体定向手术的需要。
陈若平丁美修许先行薛德杰
关键词: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三维重建
经颅多普勒在单侧颈动脉阻断中的应用
2003年
目的 研究经颅多普勒(TCD)在单侧颈动脉阻断试验(CAO)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32例可能需要临时或永久阻断颈动脉的患者进行前瞻性TBO-TCD-SP(残端压)研究。结果 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下降率(△mV%)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mV%和△SP%相关性显著(P<0.01)。结论 TCD结合TBO在CAO后脑对缺血耐受性预测中较为可靠。
侍行文王秉玉郭智霖吴逸群陈若平丁美修
关键词:颈动脉阻断脑缺血经颅多普勒
脑室外引流方法与感染被引量:13
2003年
目的报告减少和预防脑室系统感染的新方法。 方法使用封闭式颅压监护脑室外引流装置,以及规范脑室外引流术前、中、后处理程序。 结果与传统脑室外引流方法比较,封闭式颅压监护脑脊液外引流方法感染率为零,传统脑室外引流方法感染率为27.2%,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使用封闭式颅压监护脑室外引流装置优于传统脑室外引流,其优势在于方便无菌取样及护理和观察,外引流管不易脱落、折叠,同时规范整个处理程序,明显减少脑室系统感染机会。
王秉玉陈若平侍行文樊宝华丁美修
轻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
2008年
目的:分析轻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轻型颅脑损伤后继发脑积水者的临床表现;男性11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32.3±5)岁。7例出现视乳头水肿,10例无视乳头水肿。前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者保守治疗,6个月后随访临床结果。结果:7例出现视乳头水肿者临床表现为头痛进行性加重,伴精神症状。术后6个月,3例临床症状完全恢复,2例部分恢复,1例无变化,1例症状加重;10例无视乳头水肿者表现为头痛、失眠,予健脑、减少脑脊液分泌等对症治疗。6个月随访时5例临床症状完全恢复,3例部分恢复,2例无变化。结论:继发于轻型颅脑损伤后的脑积水可分为两类:高压型和正常压力型脑积水。前者应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后者可采取保守治疗。
钱虎飞杜彦李陈若平郭智霖丁美修
关键词:轻型颅脑损伤脑积水临床症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