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颖

作品数:6 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灾害
  • 4篇灾害等级
  • 3篇气候
  • 3篇清代
  • 3篇明代
  • 3篇旱灾
  • 3篇干旱
  • 3篇干旱灾害
  • 1篇灾害特点
  • 1篇入渗
  • 1篇土壤
  • 1篇土壤入渗
  • 1篇气候变化
  • 1篇西北部
  • 1篇小波
  • 1篇小波分析
  • 1篇涝灾
  • 1篇关中平原
  • 1篇洪涝
  • 1篇洪涝灾害

机构

  • 6篇陕西师范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作者

  • 6篇陈颖
  • 6篇赵景波
  • 2篇周旗
  • 1篇龙腾文
  • 1篇张冲
  • 1篇胡建
  • 1篇曹军骥

传媒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自然灾害学报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4篇2011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关中平原清代霜雪灾害特点与周期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对关中平原清代历史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小波分析,对该区清代霜雪灾害等级、周期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并恢复了该区清代霜雪灾害发生时的最低气温。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清代共发生霜雪灾害34次,其中轻度、中度、重度霜雪灾害分别为2、20、12次;关中平原清代霜雪灾害可分为3个阶段,1644~1733年为第1阶段,1734~1823年为第2阶段,1824~1912年为第3阶段;第1和第3阶段为霜雪灾害多发阶段,以中度和重度灾害为主,第2阶段为霜雪灾害少发阶段,以轻度和中度灾害为主;小波分析表明,关中平原清代霜雪灾害的发生存在不同的时间周期规律,其周期主要有9~15年、13年、34年左右和40年左右;降雪或寒流引起的气温骤降至0℃以下是造成关中平原清代霜雪灾害的主要原因;关中平原清代轻度和中度霜雪灾害的气温范围为-6.4℃~-1℃,重度的气温范围一般为-19℃~-17℃;关中平原清代共发生3次寒冷气候事件,分别为1690~1692年、1861~1865年和1893~1895年。
赵景波陈颖周旗
关键词:清代关中平原灾害等级小波分析
延安地区明代、清代干旱灾害与气候变化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根据延安地区历史时期旱灾资料,研究了该地区明清旱灾差异和气候的不同。结果表明,延安地区明代(1368-1643年)276年内,共发生旱灾115次,平均每2.4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17次,中度旱灾52次,大旱灾34次,特大旱灾12次。清代(1644-1912年)的269年里,共发生旱灾35次,平均7.7年发生1次;其中轻度旱灾6次,中度旱灾25次,大旱灾3次,特大旱灾1次。延安地区明清旱灾差异显著,明代旱灾频次是清代的3.2倍;明代旱灾等级比清代高,前者大旱灾与特大旱灾占旱灾总数的40%,后者的仅占11.6%。明代干旱气候事件频繁,清代干旱气候事件少见。延安地区明代旱灾发生频繁和等级高的原因是当时气候变干和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引起的,说明明代是气候较为干旱的时期。延安地区清代旱灾频次低和等级低是当时降水量较多的结果,说明清代是较湿润的时期。明代和清代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440mm左右,特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360mm左右。
赵景波陈颖周旗
关键词:明代清代灾害等级
北京地区明代、清代干旱灾害与气候事件研究被引量:6
2011年
根据北京地区历史时期旱灾资料,利用数学统计方法中的参数区间估计研究了明清时期该地区旱灾的差异和气候的不同。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明代(1368-1643年)276年内,共发生旱灾166次,平均1.66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47次,中度旱灾56次,大旱灾55次,特大旱灾8次。在清代(1644-1912年)的269年里,共发生旱灾62次,平均4.34年发生1次;轻度旱灾24次,中度旱灾25次,大旱灾10次,特大旱灾3次。北京地区明清旱灾差异显著,明代旱灾频次是清代的1.7倍;明代旱灾等级比清代显著高,前者的大旱灾与特大旱灾占旱灾总数的27.6%,后者的大旱与特大旱灾仅占5.7%。明代干旱气候事件频繁,清代干旱气候事件少见。北京地区明代旱灾发生频繁和旱灾等级高的原因是当时气候变干和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出现引起的,指示明代是气候较为干旱的时期。北京地区清代旱灾频次低和等级低是当时降水量较多的结果,指示清代是较湿润的时期。明清时期大旱灾发生时的年均降水量为390mm左右,特大旱灾发生时为230mm左右。
陈颖赵景波
关键词:灾害等级
明代1425—1643年北京地区干旱灾害与气候事件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通过对明代1425—1643年北京地区历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数学分析,对该时期北京地区的干旱灾害等级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明代1425—1643年北京地区共发生干旱灾害160次,平均每1.37年发生1次;其中共发生轻度旱灾44次,占旱灾总数的27.5%;发生中度旱灾54次,占旱灾总次数的33.75%;发生大旱灾54次,占旱灾总数的33.75%;发生特大旱灾8次,占干旱总数的5%。明代1425—1643年北京地区旱灾变化可分为3个阶段,第1个阶段在1425—1509年,第2个阶段在1510—1579年,第3个阶段在1580—1643年。明代1425—1643年北京地区旱灾的突出特点是发生频繁和等级高,其原因主要是当时气候变干和干旱气候事件频繁出现造成的,指示明代1425—1643年是较为干旱的气候期。根据现代干旱年平均降水量推断,北京地区明代1425—1643年间大旱灾发生年份主要灾区的年均降水量为390 mm左右,特大旱灾发生年份的年均降水量为230 mm左右。初步确定北京地区明代1425—1643年发生过9次干旱气候事件,这些事件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引起了社会动荡。
陈颖赵景波
关键词:干旱灾害明代灾害等级
渭河关中段近400a来洪涝灾害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通过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1600—1995年396a间渭河关中段洪涝灾害发生频次、等级和周期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渭河关中段在这一时段内共发生了99次洪涝灾害,平均约4a出现1次;其中轻度涝灾52次,中度涝灾35次,大涝灾8次,特大涝灾4次。根据洪涝灾害频次变化,可将这一时期洪涝灾害分为3个阶段,其中1600—1669年和1670—1859年属洪涝灾害少发阶段,但两阶段的变化趋势不一样,前者主要以灾害加剧为特征,后者则主要以灾害频次稳定为特征;1860—1995年是洪涝灾害多发阶段。周期分析发现准3a洪水周期最为明显,其次是7.14a的周期。初步判断准3a洪水周期可能与ENSO(赤道厄尔尼塔和南方涛动是一种海气耦合过程,统一称为ENSO)的2~7a周期存在一定联系。
赵景波龙腾文陈颖
关键词:洪涝灾害
青海湖西北部土壤入渗规律研究被引量:16
2011年
通过对青海湖地区吉尔孟乡草地进行土壤入渗实验,测定孔隙度与粒度,研究了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入渗特征和土壤蓄水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低草地土壤的稳定入渗率较小,平均为1.5mm/min,高草地土壤的稳定入渗率较大,平均为3.1 mm/min.高草地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平均为94 min,低草地达到稳定入渗的时间为174 min,前者比后者短80 min左右.霍顿公式对青海湖吉尔孟乡低草地土壤入渗试验数据拟合最为适合,而通用经验公式对高草地土壤入渗试验的数据拟合最为适合.高草根系发育深度大,土质较低草地松软是造成高草地入渗率比低草地大的主要原因.青海湖土壤粒度组成较粗,土层薄是该区土壤稳定入渗率较黄土大和在较短时间内能够达到稳定入渗状态的主要原因.
赵景波陈颖曹军骥张冲胡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