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韩书堂

作品数:31 被引量:36H指数:4
供职机构:山东财经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5篇文学
  • 11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9篇文学
  • 8篇文化
  • 7篇美学
  • 6篇文学理论
  • 4篇艺术
  • 4篇主义
  • 4篇美学研究
  • 4篇民族性
  • 3篇形式化
  • 3篇中国美学
  • 3篇中国文学
  • 3篇中国文学理论
  • 3篇文化网络
  • 3篇文化研究
  • 3篇国文
  • 3篇国文学
  • 3篇多元主义
  • 2篇代文
  • 2篇艺术终结
  • 2篇整体性

机构

  • 17篇山东经济学院
  • 12篇山东大学
  • 4篇山东财经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作者

  • 30篇韩书堂
  • 1篇蒋秀丽
  • 1篇金洪大
  • 1篇谭好哲
  • 1篇李克

传媒

  • 8篇理论学刊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洛阳师范学院...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长白学刊
  • 1篇文艺评论
  • 1篇齐鲁学刊
  • 1篇学海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社会科学辑刊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云梦学刊
  • 1篇廊坊师范学院...

年份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4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6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民族性被引量:2
2008年
中国文学理论的民族性与现代性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现代化进程中,首先要考虑民族性的问题,要在吸取他者有益成分进行自我改造的同时,从传统和现实中发掘出自己的本质属性。要从文学观念、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和与其他民族文学理论平等地交流和共在空间的角度,处理好古今中外各因素的关系,以确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其中有三个问题值得我们反思:一是民族性的稳定性和变革性所表现出来的历史轨迹,二是民族性与"中和"观念的关系,三是民族化与全球化语境中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即自我身份的重建。
韩书堂李克
关键词:文学理论民族性
范畴、现实间的张力与马克思的知识方法
2003年
马克思反对从脱离现实的纯粹范畴出发、在脱离社会生产关系的纯粹逻辑中展开形而上学的纯粹思辨的方法 ,否定人主体的统治地位和一切形式的宗教神学的变体 ,为 2 0世纪学术提供了反神学、反体系、反压迫的批判精神 ,指出科学理论研究应从现实社会出发 ,从活生生的资料出发 ,才能发现真正的知识。在社会革命领域 ,马克思的思想是批判和革命的源泉 ;而在知识领域 ,马克思的思想是科学知识的起点。
韩书堂
关键词:知识方法辩证法
中国文论研究的历史问题与当前对策——评党圣元《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古代文论的现代遭际》
2011年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与美学的现代化过程,是伴随着中国文化与社会的每次转型,在中与西、古与今二元对立的文化语境中生成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焦虑和迷茫:在复数的、变化的、流动的“中”与“西”之间,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间,
韩书堂
关键词:中国文学理论古代文论历史问题文论研究中国文化
试论我们时代的艺术现实与艺术的本质被引量:1
2010年
20世纪下半叶以来,艺术与非艺术的对立消失,艺术进入完全的多元主义时期。丹托断定当一切都成为艺术,艺术的本质丧失,艺术就已经终结。但是当人们的生活经验变成历史,并获得了与生活不同的时空或属性形式时,就历史地演变为艺术:艺术就是形式化了的历史;艺术与历史的界限只在于有无形式性,艺术不会终结。一个艺术哲学史家最终放弃了历史。
韩书堂
关键词:多元主义形式化艺术本质艺术终结
全球化文化格局中的“中国美学”——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高建平
2011年
在全球化文化格局中,建立在"中西对立"观念基础上的"中西汇通"模式需要辩证。"中"与"西"作为历史的、复数的、对立的概念,是假想或虚构之物。西方与非西方的关系历史地表现为由"网状结构"经"放射型结构"再回归到更高级"网状结构"的螺旋型进程。"中国美学"不是一个具体结论,而是一个抛弃全盘西化与追求纯粹民族主义的"中国的"学术理论妄想;结合当代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坚持"拿来主义","实践检验"和"自主创新"三个原则;追求创造性,提高自信心,克服贵远贱近的学术品格;从接受西方、本土化、回到现实,到生成"中国美学"的过程。
韩书堂
关键词:中国美学
进入无依无凭的自由领域——关于人的解放的语言学问题
2008年
维特根斯坦对于语言逻辑结构的否定,马克思对于唯心观念演绎的批判,把人从语言和思维的遮蔽中解放出来,从不同的角度达成人的生存的解放。这样,"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就成为一句谎言和虚构。但是,这两种方式都是在舍弃一种压迫之后,试图提供一种新的外在于人的力量,构成了新的暴力压迫。而佛教则试图以语言的否定通往对人及其意识、客观世界、方法、能指乃至"否定"本身全面的否定,使人进入无依无凭的绝对自由领域,达成人的全面解放。佛教之彻底的解构与否定,为主体解放提供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沉思方式和实践模式。
韩书堂
被遗忘的传统与朱光潜艺术生理学美学
2010年
中国美学的理论大厦,建基于对人类生存现象层面的密切关注,形成了从艺术生理学的角度关注美与美感问题的传统。朱光潜的美学把西方的哲学美学与中国传统的艺术生理学美学圆融贯通,构筑了中国近现代中国艺术美学研究的一座高峰。但是,自1950代美学大讨论后,美学的古典传统、艺术生理学美学隐而不彰,代之以哲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一元美学,改革开放后又演变为纯粹西方的哲学美学研究,造成中国美学研究的现实困境。因此,复苏朱光潜美学的巨大生命力,接续中国艺术生理学美学传统,找到中西美学的接合点,是建设新世纪中国美学的突破之路。
韩书堂
关键词:民族性
中日近代美学学科生成源流考——兼论王国维美学新学语的来源被引量:2
2011年
从比较详尽的中日近代美学编年史看,东方美学学科的生成是一个历史"群体性"事件,生成于各种历史的、地域的多元因素之综合的作用力,中日同受西方影响,中日之间亦相互作用。王国维对中国近代美学学科之贡献甚巨,但是在某些具体问题上,如"美学"一词是否产自王国维?中国美学的范畴系统如何生成?王氏新学语与西方和日本学术之关系到底如何等,笔者认为,能够明确的必须明确,应该审慎的必要审慎。
韩书堂
近代以来中国文学变革的五种范式与网络媒体时代的文学革命
2009年
近代以来的中国文学史的现代化进程,实际上就是文学范式不断变革的历史过程。自梁启超的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告别古典之后,胡适倡导的白话文运动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分别从文体语言和内容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范式;而新时期以来对于文学现实和文学史的反思则促使文学克服异化回归本位,完成了文学本体的建构,此三次范式变革力量的合力,才历史地完成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时至今日,网络媒体时代的文学革命,既导致文学创作与接受主体关系、地位的变化,也导致文学传播模式的变化,从而使文学走出贵族精英主导的历史,步入了真正的平民化时代。
韩书堂
关键词:范式革命文学本位媒体平民化
1985年前后美学研究方法论热的学术史反思被引量:4
2009年
回顾中国当代美学60年发展历程,一个不能绕过而且意义深远的问题是1985年前后美学研究方法论热的大潮涌动。方法论热体现了学术意识的觉醒和方法论的自觉,其发生首先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背景,也与此前中国现当代美学研究中方法意识的阙如相关。方法论的探索经历了从自然科学方法向人文社会科学方法的移转,其历史贡献首先在于改变了建国以来当代美学研究重观念轻方法以至于完全没有方法论自觉的缺陷,其次在于直接造成了美学研究的活跃态势,推动了美学研究多元格局的形成。方法论热中的美学研究也有自我迷失和缺陷:一是将方法出新等同于观念创新,没有摆正二者的正确关系;二是混乱了方法的层次秩序与相应规范,忽视美学研究方法的特殊性。方法论热既以其不能抹杀的理论贡献也以其难以回避的历史局限给予当今学界以有益启示:首先,美学研究必须重视研究方法问题,同时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观念与方法的辩证关系,将观念创新与方法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其次,美学研究在方法论研究和方法选择中应该注意研究方法结构系统的层次性、互补性、差异性,在加强哲学层次和一般层次研究方法的同时,特别要重视美学文艺学特殊方法的运用。根据研究对象的自身特点与客观要求寻找到、运用好属于自己的研究方法,是美学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美学的学科未来,美学的观念创新,存在于美学研究的特殊方法与其他方法的有效协同和完美发挥之中。
谭好哲韩书堂
关键词:美学研究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