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饶松

作品数:55 被引量:943H指数:14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水利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1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5篇天文地球
  • 5篇文化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25篇盆地
  • 15篇热流
  • 10篇地温梯度
  • 10篇岩石
  • 8篇地热流
  • 8篇岩石圈
  • 8篇四川盆地
  • 8篇大地热流
  • 7篇源岩
  • 7篇烃源
  • 7篇烃源岩
  • 7篇准噶尔盆地
  • 6篇地热资源
  • 6篇地温场
  • 6篇热结构
  • 6篇热演化
  • 6篇海相
  • 5篇岩石圈热结构
  • 4篇地热特征
  • 4篇地温场特征

机构

  • 42篇中国科学院
  • 25篇长江大学
  • 1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中国石油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4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西安交通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澳大利亚墨尔...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 1篇中国石化集团...

作者

  • 53篇饶松
  • 32篇胡圣标
  • 19篇朱传庆
  • 13篇唐晓音
  • 11篇汪集旸
  • 9篇徐明
  • 8篇李卫卫
  • 5篇田云涛
  • 5篇肖红平
  • 4篇单竞男
  • 3篇邱楠生
  • 3篇杨小玉
  • 2篇庞忠和
  • 2篇王强
  • 2篇王振奇
  • 2篇吴楠
  • 2篇何丽娟
  • 2篇胡光明
  • 2篇孔彦龙
  • 2篇罗璐

传媒

  • 15篇地球物理学报
  • 7篇地质科学
  • 2篇天然气工业
  • 2篇科技导报
  • 2篇中国地质教育
  • 2篇地球科学
  • 1篇地球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进...
  • 1篇煤炭学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教育教学论坛
  • 1篇大学教育
  • 1篇高教学刊
  • 1篇地质科技通报
  • 1篇2014年中...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科学院地...

年份

  • 2篇2024
  • 4篇2023
  • 4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2
  • 8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5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陆区干热岩勘探靶区优选:来自国内外干热岩系统成因机制的启示被引量:6
2023年
干热岩是指地下高温但由于低孔隙度和渗透率而缺少流体的岩石(体),储存于干热岩中的热量需要通过人工压裂形成增强地热系统(EGS)才能得以开采,赋存于干热岩中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开采的地热能被称为干热岩型地热资源,它是人类未来的重要替代新能源之一.干热岩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经过近50年的不断发展,干热岩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有了长足发展,美国、日本、法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继投入巨资进行干热岩勘查、评价和开发实验,并且初步形成了商业开发的成功范例.实践表明,干热岩地热资源是深层地热能的一部分,往往与高温水热系统共热源且存在共生关系,但其地质条件复杂,开采难度较大,应倡导“深层地热能”和“广义EGS”概念,即按照EGS技术着眼深层水热型和干热岩型地热能整体开发.为了克服诱发地震等环境安全问题,干热岩压裂造储技术研发方向正在从“刚性造储”向“柔性造储”发展.近几年来,我国分别在青海、西藏、四川、福建、广东、湖南、黑龙江、海南等高热流区域进行了干热岩地质勘查,并在青海共和、山东利津、广东惠州、四川康定、冀东马头营和琼北等地相继开展了干热岩初步钻探,但仅在青海共和的干热岩勘探与开发实验中取得突破.综合考虑全球高温地热带分布和中国陆区板块构造背景、现今大地热流分布格局、岩石圈热结构、Moho面深度及壳内热源、新生代火山活动、温泉分布、深大断裂分布与活动性,以及现有干热岩勘查结果,认为当前中国陆区最具前景的干热岩勘探靶区为东北新生代火山活动区、海南岛及雷州半岛和滇藏川地区——青藏高原东构造结.此外,高热背景条件下的中厚层碳酸盐岩应作为深层地热能开采的重点目标储层.
饶松黄顺德胡圣标高腾
关键词:干热岩地热能中国陆区
准噶尔盆地岩石圈热结构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正>大地热流是岩石圈现今热状态在地表最为直观的指标,反映了地球内部各种动力学过程之间的能量平衡状态。大地热流由两部分组成:地壳热流和地幔热流,其配分比例及其组成关系直接影响到现今地壳、上地幔的活动性及深部温度状况,也是...
饶松朱传庆唐晓音李卫卫姜光政李春荣胡圣标汪集旸
莺歌海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
<正>莺歌海盆地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汇处,构造活动频繁,具有多期热演化特征,盆地长期继承性沉降,沉积层温度持续升高。盆地受断层和底辟构造的影响和控制,存在明显的局部热异常,是一个典型的高温...
唐晓音饶松单竞男胡圣标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岩石圈热结构
1.壳、幔热流配分大地热流是由来自地球深部的热量和地壳岩石中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量两部分组成的,也即是由地幔热流(q)和地壳热流(q)组成。一个地区壳、幔两部分热流量的配分及组成关系决定了岩石圈的热结构,它与区域构造活...
徐明朱传庆单竞男饶松唐晓音胡圣标
文献传递
河北雄县地热田钻井地温测量及地温场特征被引量:43
2014年
根据研究区22口井的实测井温资料及前人的研究成果,开展了雄县地区地温场分析,对雄县地热田地温场的特点取得了以下认识:雄县地热田的盖层以传导热传递方式为主,热储层中源于供暖期热水生产和回灌引起的地下水受迫对流的影响,以对流热传递为主;不同静井时间的重复测温结果显示,静井时间的长短和井内流体的运移方式(抽水或回灌)控制了井内温度的分布及井内温度的动态变化:静井时间增加则测得的温度在中性点上下呈反向变化;生产井和回灌井的测温曲线存在明显不同;雄县热田第四系底部的温度为32.8 qc^48℃,容城凸起为28℃~35℃;雄县热田第三系底部温度为64.5℃~81.3℃,容城凸起为45℃~60℃。雄县地热田盖层内的地温梯度为43.9~72.2℃/km之间,平均为51℃/km;容城凸起的井地温梯度为31.4~41.1℃/km,平均为37.1℃/km。雄县地热田内盖层导热流值变化为80.61~113.86 mW/m^2的范围。
李卫卫饶松唐晓音姜光政胡圣标孔彦龙庞菊梅王建存
关键词:地温梯度生产井回灌井地温场
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被引量:212
2016年
大地热流是表征地球内部热状态的重要参数,也是进行岩石圈热结构、地球动力学研究和区域地热资源潜力评价的必要参数.大地热流的测量和数据汇编是地热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目前我国已经分三版公开发表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862个,本文在第三版热流数据汇编的基础上,共计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热流数据345个,并在空白区开展了大地热流数据补充性测量,获得大地热流数据23个.本文将2001年以来新增的368个数据及第三版热流数据构建成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第四版).截止目前已汇编我国大陆地区热流数据1230个,其中A、B、C和D类数据分别占49.3%、34.2%、12.6%和3.9%,较第三版热流数据A类数据比重增加了2.9%.基于现有汇编数据更新了中国大陆地区大地热流测点图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相较于第三版汇编数据,热流测量空白区面积已显著减小,热流测点覆盖率低和平面分布不均一的缺陷得到改善,本次汇编填补了西藏阿里、贵州省、广西省以及吉林省的热流测量空白区.新版热流数据统计表明,中国大陆地区(含渤海海域)热流值范围为23~319mW·m^(-2),平均值61.5±13.9mW·m^(-2);除去受地下水活动影响强烈的D类数据,热流值范围30~140mW·m^(-2),平均值60.4±12.3mW·m^(-2).本次大地热流数据汇编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地区热流分布格局总体仍表现为:东高、中低,西南高、西北低.在西太平洋板块俯冲远程效应影响下,中国东部表现为一个高热流带,自东南沿海向东北方向一直延伸到东北地区的松辽盆地、长白山一带;受控于新生代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碰撞影响,青藏高原高热流区主要集中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和南北向展布的裂谷带,总体热流值向北逐渐降低,并伴随局部的高热流区,如东北缘的共和盆地;中部地区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相对微弱,为中-低热流背景.
姜光政高堋饶松张林友唐晓音黄方赵平庞忠和何丽娟胡圣标汪集旸
关键词:大地热流
准噶尔盆地热史恢复及其对早--中二叠世时期盆地构造属性的约束被引量:10
2018年
大地热流是盆地动力学成因及构造演化过程的客观反映,不同时代、不同动力学背景形成的盆地,大地热流差异极大,因此盆地构造—热演化研究不仅能够揭示盆地不同演化阶段的地温场特点,而且能够有效地约束盆地在特定地质演化历史时期的动力学机制和构造属性。本文针对准噶尔盆地深层多期复杂热史的特点,在盆地现今地温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镜质体反射率和裂变径迹等古温标,结合古地温梯度法和古热流法定量恢复了准噶尔盆地二叠纪以来的热历史,进而分析了早—中二叠世期间盆地构造属性。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从早二叠世开始呈现出热流持续降低的热流演化特征,二叠纪期间,盆地热流值很高,多数钻井的古热流在75~85m W/m^2之间,少数钻井揭示的古热流更高,超过了100mW/m^2;中—新生代,热流持续、逐渐降低,直至现今的42.5mW/m^2。早—中二叠世,盆地的最高热流地区在中央坳陷和南部坳陷。以早—中二叠世期间高古热流为切入点,结合区域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资料,论证了准噶尔盆地早—中二叠世期间的裂谷构造属性。这一认识不仅是重新认识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碰撞造山和陆内盆山体制转换的基础,而且对于准噶尔盆地深层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油气进一步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饶松朱亚珂胡迪胡圣标胡圣标
关键词:热史恢复裂谷盆地准噶尔盆地
川东北地区海相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的敏感性分析--以普光5井为例
川东北地区自震旦纪以来经历了多期的构造运动,沉积地层经历了复杂的剥蚀过程。敏感性分析表明,川东北地区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剥蚀;度对海相烃源岩现今成熟度状态均无影响;晚白噩世以来剥蚀厚度对海相烃源岩成熟度史模拟影响很大...
饶松朱传庆胡圣标汪集旸
关键词:烃源岩数值模拟
琼东南盆地长昌凹陷火成岩侵入体对温度场及烃源岩成熟度的影响被引量:24
2013年
最新地震资料显示,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长昌凹陷内部分布着多个火成岩侵入体,单个侵入体的面积可超过300km2,高(厚)度约为10km.本文基于有限元方法的二维剖面地温场模拟,分析了研究区位于同一条地震测线上的三个不同规模侵入体对温度场的影响,并结合热史恢复方法及Easy%Ro模型,定量评价了侵入体对距其2km及5km处人工井崖城组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Ro的影响.结果表明,凹陷内火成岩侵入体对温度场有显著影响的时限不超过1Ma,5Ma以后影响非常微弱,10Ma以后侵入体温度与围岩温度基本一致;侵入体对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的影响随侵入体的规模、距侵入体的距离不同而不同,规模最大侵入体对距其2km处崖城组烃源岩成熟度Ro的影响可达1.6%,而对距其5km处的烃源岩成熟度影响较小.
唐晓音张功成梁建设杨树春饶松胡圣标
关键词:温度场热史烃源岩成熟度
利用自然伽马测井计算准噶尔盆地沉积层生热率及其热流贡献
沉积层放射性生热的热流贡献(沉积层热流)是沉积盆地大地热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促进中国西部"冷"盆深层-超深层烃源岩的增温和热演化.本文利用不同的自然伽马(GR)-生热率(Λ)经验关系式分别计算了准噶尔盆地不同构造单...
饶松朱传庆廖宗宝姜光政胡圣标汪集旸
关键词:生热率自然伽马测井准噶尔盆地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