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乐梅

作品数:12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西安社会科学规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语言文字
  • 4篇文学
  • 3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圣经
  • 5篇翻译
  • 2篇文本
  • 2篇教学
  • 1篇调查数据
  • 1篇调查数据分析
  • 1篇对等
  • 1篇多样性
  • 1篇新约
  • 1篇新约圣经
  • 1篇形式对等
  • 1篇学法
  • 1篇艺术
  • 1篇艺术系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意识形态批评
  • 1篇译本
  • 1篇译名
  • 1篇异化
  • 1篇英语

机构

  • 1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西安体育学院
  • 1篇加利福尼亚州...

作者

  • 12篇马乐梅
  • 1篇宋远华
  • 1篇王翔
  • 1篇张安恩

传媒

  • 4篇圣经文学研究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新闻知识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国外外语教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复旦外国语言...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7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诗人总在流放中——《诗篇·137》中的诗意与哀伤
2012年
本文研究的文学文本——《诗篇·137》——突显了语言中所'呈现'或'经验'的欲望和矛盾。这首诗表达了重要的社会政治权力和抵抗的历史及文化经验,同时,本文也认为它洞察了个性的构成,以及主体性与言语、欲望与空间的复杂关系。在关于哀伤、匮乏和主体性的心理分析理论框架内,本文分析了这首诗的诗学模式,它运用该模式评价诗人的特定作用,也讨论了语言在主体性和文化构成中的一般地位。作为由比喻、意象和节奏等诗性语言织就的抒情诗艺术范例,这首诗使人联想起圣地/家园与流放之间概念的张力。它也强调了渴望与矛盾——它发生在当下发出的声音与记忆或想象中的故乡之间,这声音永远回响于恶劣的、流放的'此处'与理想的、总是无法实现的'彼处'之间。这首诗典型地体现了语言在主体性缺失状态中的作用,本文在讨论这一点的过程中认为,《诗篇·137》突出了诗人的创造,连接和综合的言说声音,但悖论的是,这些只能出现在被死亡和碎片阴霾笼罩的流放的山谷中。
罗斯·卢卡斯马乐梅
关键词:诗人流放
论霍译《红楼梦》宗教词汇翻译原则和方法被引量:1
2008年
霍克斯在《红楼梦》的宗教术语的翻译上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交际原则,即以读者为主,尽可能采用英语中已有的、可利用的材料进行翻译。霍克斯在不伤及原作基本内容的情况下尽可能地与目标读者缩短审美距离。对于宗教词汇首先采用了等效归化法;其次采用已为西方人熟悉接受的现有音译词,在某些不太为人所知的音译词之后,霍克斯又加上注释;在无现有的可利用的材料的情况下,霍克斯采用意译、解释或省译的方式。在读者能理解的前提下,霍克斯也使用语意翻译法尽可能地传递了一些东方宗教色彩。
马乐梅张安恩
关键词:交际翻译
文本与文化
2002年
对翻译中过分强调文化而忽略文本的倾向,矫枉不得过正。翻译的终极目标是传播文化,但是通过一个个文本来实现的,译者的直接目的是文本。文本的内容、形式本身就是文化,而文化也只有借文本才得以体现。文本的性质、译者的目的都影响文本中文化因素的处理。文化交流方式的增加也减轻了翻译中文化传递的负担。
马乐梅
关键词:翻译文本文化文化交流
汉语圣经和合本的翻译策略——兼论和合本的废与存被引量:8
2006年
一百年前翻译的和合本是目前通行的圣经汉译本,也是目前为止最成功的圣经汉译本。和合本的成功在于其以通俗易懂的白话文为载体,采用了倾向于源语的“字句切合”的翻译策略。本文分析了和合本的白话文质量和“字句切合”的程度,并指出和合本的难懂主要在于其基督教思想的独特性;汉语语体的变化使圣经再译成为必然,但和合本将因其鲜明特点而长期存在。
马乐梅
关键词:翻译策略汉语语体圣经基督教思想汉译本白话文
“家族相似性”与“缀华语而别赋新义”——以新约圣经中的“中保”为例
2013年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理论认为建立概念的基础是相似性而不是共同性,因此,概念具有模糊内涵和开放外延的特征。梁启超总结出的"缀华语而别赋新义"是中国传统翻译中新语创造方式之一,在没有对等概念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附加新词义到已有汉语词语的方式翻译。此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以新约圣经中"Paracletos"译为"中保"为例,可验证家族相似性理论在翻译领域的解释力。
马乐梅
关键词:家族相似性翻译
受众理论视阈下西安对外传播的现状及成因——基于调查数据分析
2013年
目前西安对外传播的力度与效果无法与其国际声望相匹配,存在种种不足。本文基于调查数据和访谈,按照信息论传播的基本模式,从受众视角分析西安对外传播的现状及成因,指出西安对外传播没有足够的信源和信道,外国受众无法获悉必要的信息;所供的信息不符合信宿的兴趣,信息的传播角度和方式不符合信宿的接受心理,信息编码混乱,造成受众译码困难。
马乐梅王翔
关键词:受众
因材施教 着重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体育系、艺术系英语教学初探被引量:3
1997年
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学生使用语言的能力——体育系、艺术系英语教学初探马乐梅(陕西师范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西安710062;作者,女,26岁,助教)体育系和艺术系是高等师范院校里两个比较特殊的系,因其生源和专业上的特点,给基础英语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不论...
马乐梅
关键词:《英语教学法》体育系艺术系教学目的语言材料公共外语教学
圣经的文学特征
2014年
《希伯来圣经》的作者和修订者以激进的方式想象创造和创造者、历史和人类。他们虽然从来没有达成完全一致的文学表达共识,但在以后的几个世纪中产生了一些文学表达的基本模式。在诗歌方面,这些基本模式来自于对一些继承自叙利亚-巴勒斯坦传统的固定诗歌形式的提高和凝炼。在叙事散文方面,这些模式成了新的表现动作、角色、说话和动机的母型。圣经基于一神论的基本观念以想象的形式将不同且独立的经文弹性地编织在一起。随着人们对"书"一词的合理接受,这部古希伯来文集也以自己的方式成为了一本书。
罗伯特·奥特马乐梅宋远华
关键词:多样性
和合本《圣经》译名的异化、消解与嬗变被引量:2
2010年
和合本《圣经》译者本着确保基督教经典纯正的决心,以及试图在基督教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谋求某种契合的意愿,采用从根本上疏离原有文化符号系统的方法以及中立化的语义,异化地翻译《圣经》中的术语和概念。"不翻"的音译显示了译者对《圣经》的敬虔态度,同时也保存了《圣经》的历史相关性。以语义为基础,创造性地翻译基督教术语和概念的策略则充分利用了汉语表义文字的长处,生成了新的汉语词汇。扩展汉语已有词汇、词义的方法既可借用文化同约性的便捷,亦可输送不同的内涵。但这种异化的努力却无法避免因语言转化而来的语义消解和嬗变。表义的汉语文字和根深蒂固的中国传统文化无法分离,用汉语表达的《圣经》术语在汉语语境和《圣经》独有概念的冲突中或多或少地消解和嬗变,付出了基督教本地化进程中必然导致的代价。
马乐梅
关键词:《圣经》译名
意识形态视域下的圣经文本批评——《士师记》17-21章与分裂的整体被引量:3
2015年
解读希伯来圣经的最新方法之一是意识形态批评。意识形态批评在历史和社会科学的框架下,使用文学方法综合全面地解读圣经文本。一方面,社会科学和历史分析有助于重建或"揭开"圣经文本产生时期的物质和意识环境。另一方面,文学批评的方法可以分析圣经文本在再生特定意识形态时是如何同化或"编写"这些物质和意识环境的。意识形态分析揭示出,公元前7世纪流亡前的文学作品《士师记》17—21章在约西亚王统治时期被处境化了。为了支持约西亚摧毁与耶路撒冷对抗的大众崇拜中心,即支持所谓的宗教改革,申命派编者领导了一场针对地方神职人员利未人的舆论宣传战争。那些利未人被描写成一心敛财的腐败投机分子,以及只为了报复羞辱别人就发动内战的无情者。除此之外,《士师记》17—21章还为君主政体的建立系统地分裂支派的整体。
余莲秀马乐梅王雅
关键词:意识形态批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