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健

作品数:13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中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3篇温病
  • 7篇中医
  • 5篇药疗
  • 5篇药疗法
  • 5篇医药疗法
  • 5篇中医药
  • 5篇中医药疗法
  • 4篇辨治
  • 2篇动物
  • 2篇动物模型
  • 2篇血分
  • 2篇气血
  • 2篇气血两燔
  • 2篇阻断
  • 1篇宣肺
  • 1篇宣肺法
  • 1篇学术思想
  • 1篇血分病
  • 1篇血分证
  • 1篇证动物模型

机构

  • 10篇南京中医学院
  • 3篇南京中医药大...

作者

  • 13篇马健
  • 5篇孟澍江
  • 3篇申冬珠
  • 3篇陆平成
  • 2篇盛颖
  • 1篇沈凤阁
  • 1篇杨进
  • 1篇周仲瑛
  • 1篇俞晶华
  • 1篇陈德宁
  • 1篇卞慧敏
  • 1篇王灿晖
  • 1篇许长照
  • 1篇曹一鸣
  • 1篇樊巧玲
  • 1篇周群
  • 1篇王耿
  • 1篇王小勤

传媒

  • 4篇中国医药学报
  • 4篇中医函授通讯
  • 2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中医研究
  • 1篇甘肃中医学院...

年份

  • 1篇1994
  • 4篇1992
  • 5篇1991
  • 2篇1990
  • 1篇198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温病发热辨治述要
1994年
发热是体温升高的表现,是各种温病必具的主症之一,为正气抗邪、邪正相争的全身性反应,贯穿温病病程之始终。虽然发热是机体抵抗致病因子侵袭的防卫反应之一,但若发热持续较久或热势很高,则标志火毒炽盛,易加速人体津液、营阴的耗损,影响脏腑正常生理功能,甚至出现阴竭阳脱之变,故有“热易和,不宜燥”之说。因此,积极控制发热、降低热势,以减少高热对机体造成的损害,亦是提高温病疗效的重要环节。兹就温病发热的辨治谈个人浅见。1 发热恶寒 即在发热的同时有恶寒的感觉,主要见于温病初起,为邪在肺卫、卫气失和所致。由于温为阳邪,故多发热偏重、恶寒较轻,与风寒表证有所不同。如王学权说:“热邪首先犯肺,肺主皮毛,热则气张而失清肃之权,腠理反疏,则凛冽恶寒,然多口渴,易汗,脉症与伤寒迥别。”对温病初起发热恶寒的治疗。
马健樊巧玲
关键词:温病发热中医药疗法桑杏汤
温病气营两燔证的病机实质及治则原理研究被引量:5
1991年
本文依据临床、实验研究,结合古今有关文献,对温病气营两燔证的病机实质及治则原理进行了探讨。认为该证病机从中医角度而言,包括邪正剧争、汇聚阳明,津液营阴耗损,热窜血络及热扰心神等;从现代医学角度而言,机体免疫功能、应激反应、微循环、血液流变学、血液凝固功能以及病理形态等方面均有相应变化。清气凉营护阴是气营两燔证的治则。
马健孟澍江沈凤阁王灿晖
关键词:温病中医病机气血两燔
活血化淤法治疗外感热病的研究概况被引量:4
1989年
随着中医治疗急症工作的开展,活血化瘀法在外感热病领域的运用受到普遍重视,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从而促进了理论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开展。兹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理论研究 一、淤血的形成机理 不少学者认为,热邪是外感热病导致瘀血的根本原因。《金匮》指出:“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由于热邪煎灼,血变浓稠,甚则凝结成块,遂致血行不利或堵塞不通;或由于热损血络,血离常道而溢出。
马健
关键词:温病活血化淤法外感热病
建立温病“气营两燔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1992年
本文报告采用巴氏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复制的家兔温病“气营两燔证”动物模型。该模型家兔可见:1.高热,体温升高1.5℃以上,并伴眼结膜、耳廓等处充血发热,心律、呼吸明显加快;2.血液凝固指标至少有二项显示高凝;3.血液粘度指标显示高粘;4.皮内侧、肌肉或内脏有出血征象;5.组织细胞有明显损害,脑脊液LDH升高, 免疫功能下降等表现。该模型并具有较好的典型性、稳定性及实用性。
杨进马健陆平成许长照盛颖陈德宁曹一鸣王小勤俞晶华陆耀鸣卞慧敏周群王耿周仲瑛孟澍江申冬珠
关键词:气血两燔病理温病动物模型
温病气分证辨治述要
1991年
一、察病势,法当分用透泄气分里热证,从其病势而言,一般可分为里热蒸腾于外与里热郁蒸于内二类。里热蒸腾于外者,多见体表壮热、面红目赤、大汗大渴、脉象洪大等症;里热郁蒸于内者,则见发热、口苦、心烦、溲赤等症。二者比较,前者体表热势壮盛,并见面赤大汗、脉象洪大等邪热蒸腾之象;后者体表热势及蒸腾之象虽不及前者为甚,但里热内郁之象则较显著,故见心烦不宁、口苦溲赤等郁火症象。
马健陈岁
关键词:温病气分病中医药疗法
阻断温病气营传变初探被引量:10
1990年
临床实践表明,气营传变是温病过程中正邪相争的关键时期和病情演变的转折时期。因此,探讨阻断温病气营传变的发生,是防止温病病情逆变、提高急性外感热病治疗水平的重要课题。为此,本文仅从气营传变发生的机理,阻断气营传变伪辨证要点,阻断气营传变的基本治则进行初步探讨。
马健孟澍江
关键词:温病中医治疗
巴氏杆菌性家兔温病气营传变模型建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1
1991年
本文报道用巴氏杆菌皮下注射,在一定时相内可使家兔出现类似温病气营传变的证候特点及病理变化。攻毒后10h,造模组家兔高热、口渴喜饮、耳廓红赤,结膜充血,免疫功能增强,病理未见实质细胞损害,属气分证;攻毒后18h,家兔高热持续,拒食拒饮,结膜充血明显,甚至有小出血点、精神萎靡,反应迟钝,免疫功能降低,全血、血浆粘度、脑脊液LDH、FG明显增高,PT、KPTT明显缩短,病理可见实质细胞变性坏死及各组织间出血、瘀血,属营分证,攻毒后10—18h为气营传变过程。
马健孟澍江申冬珠陆平成盛颖
关键词:温病动物模型
温病营分证辨治述要
1992年
一、辨先兆,握机病象之先热入营分,是温病病势进退的枢机时刻。进则深入血分,耗血、动血、甚至阴竭阳衰而转危;退则犹可转为气分,邪却正复而向愈。因此,营分证治疗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早发现营分证。现代临床研究提示,在温病气营传变过程中,病情进入营分证之前,都有先兆症出现,时间为0.5—8天。所谓营分先兆症是气分证向营分证转变过渡阶段出现的带有营分证信息的某些症状与体征,亦即在一派气分邪热炽盛见症的同时。
马健
关键词:中医药疗法温病
温病血分证治法探讨
1992年
血分证为热毒深入,引起耗血动血之变所致的证候,属温病的危重阶段。临床研究提示血分证与DIC关系密切,其病情险急,变化速捷,易致昏痉脱等变证,且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传统的“凉血散血”治法尚不能适用于血分证的全部病理过程。
马健
关键词:温病血分证治法
吴鞠通治温病运用宣肺法的经验
1991年
宣肺法具有宣通肺气,疏利气机的作用,多由味辛气薄、质轻性浮之品组方,一般用于治疗外邪初犯,肺气失宣病证。清代温病大家吴鞠通匠心独运,扩展其用,令人耳目一新。现据《温病条辨》及《吴鞠通医案》(以下简称《条辨》、《医案》)的有关内容,探索其经验,撷取其精华。一鳞半爪,或有微益。 邪热内郁,宣肺达邪外出 温邪深入,里热炽盛,正邪剧争,常使气机升降受阻,致邪热郁伏,难以宣泄发越,正如刘完素所说:“阳热易为郁结”,“病热极甚则郁结,而气血不能宣通”。临床可见,在出现身热,烦渴,心烦等里热炽盛见症的同时,反见无汗,肢厥,脉伏,疹发不透等阳热郁伏之象。对于此类证候的治疗,吴氏遵《内经》“
马健
关键词:温病宣肺法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