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健
- 作品数:4 被引量:17H指数:2
- 供职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分化过程中心肌细胞特征表达及膜电位变化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分化过程中心肌细胞特征表达及膜电位变化的情况,为hMSCs临床移植治疗提供实验参考数据。方法:采用体外纯化、扩增后的第4代hMSCs在体外经5μmol/L5-杂氮胞苷诱导24h后继续培养8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方法鉴定心肌特异性蛋白心房钠尿肽(ANP)和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应用RT-PCR技术分析肌球蛋白重链(β-MHC)和肌钙蛋白T(cTnT)等相关基因在分化过程中的动态表达,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不同时期细胞膜电位的变化。结果:hM-SCs诱导前为纺锤形,诱导后第2天部分细胞即开始发生形变,呈球形或短棒状,1周后细胞质中颗粒增多,20%~30%细胞呈毛刷样变化;ANP和CX43在诱导前无表达,诱导后第2周开始表达,且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强,β-MHC和cTnT mRNA分别在诱导后第1和4周时表达开始增强,在第6周时均达到高峰,第8周时表达开始衰减,hMSCs经诱导后随心肌样细胞特征的表达膜静息电位、去极化幅值和去极化速率逐渐增高。结论:hNSCs在体外经纯化、扩增和诱导后可表现心肌样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为hMSCs临床移植治疗提供可靠细胞来源,但移植后有形成心律失常的潜在危险。
- 唐海沁马健翟志敏朱薇波李结华阮迪云颜丹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样细胞膜片钳技术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心肌样细胞诱导分化中细胞周期与凋亡的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体外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过程中分化与凋亡的情况,为hMSCs临床移植治疗提供数据。方法采用体外纯化、扩增后的第4代hMSCs,分3组在体外分别经0μmol/L、2.5μmol/L、5.0μmol/L 5-杂氮胞苷(5-Aza)诱导24h后继续培养8周,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细胞周期及凋亡指数,应用RT-PCR技术分析肌球蛋白重链(β-MHC)、肌钙蛋白T(cTNT)、凋亡相关基因(Bcl-2、Bax)的mRNA在分化过程中的动态表达。结果hMSCs诱导后凋亡指数随诱导后培养时间增加,低浓度诱导组低于标准浓度诱导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0/G1期细胞比例诱导后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pIMHC和CTNT在诱导后表达开始增强,在第6周时均达到高峰,第8周时表达开始衰减,Bcl-2、Bax基因表达呈时间依赖性变化。结论hMSCs在体外经纯化、扩增和诱导后可表现心肌样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但诱导过程中hMSCs发生细胞凋亡,采用2.5μmol/L 5-Aza低浓度诱导可减少细胞凋亡发生。
- 马健唐海沁翟志敏朱薇波李结华
-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肌细胞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纯化及心肌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后的特征分析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在体外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进行纯化、扩增及向心肌样细胞定向诱导分化,并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心肌样细胞相关特性分析。方法采用体外纯化、扩增后的第4代hMSCs在体外经5μmol/L5-杂氮胞苷诱导24h后继续培养8w,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方法鉴定心肌特异性蛋白心房钠尿肽(ANP)和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诱导前后细胞表面抗原(CD31、CD34、CD45、CD90)的表达情况,应用RT-PCR技术分析肌球蛋白重链(β-MHC)和肌钙蛋白T(cTnT)等相关基因在分化过程中的动态表达。结果hMSCs诱导前为纺锤形,诱导后第2天部分细胞即开始发生形变,呈球形或短棒状,1w后胞浆中颗粒增多,约20%~30%细胞呈毛表达呈弱阳性,诱导后明显增高(P<0.05);ANP和CX43在诱导前无表达,诱导后第2周开始表达且表达随时间逐渐增强,但CX43在诱导后第5周表达量开始降低。β-MHC和CTNT基因分别在诱导后第1周和第4周时表达开始增强,在第6周时均达到高峰,第8周时表达开始衰减。结论hMSCs在体外经纯化、扩增和诱导后可表现心肌样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可为hMSCs临床移植治疗提供可靠、安全的细胞来源。
- 马健唐海沁翟志敏朱薇波李结华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心肌样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