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玉利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地球化
  • 2篇地球化学
  • 2篇有机地球
  • 2篇有机地球化学
  • 2篇西太平洋
  • 2篇分子有机地球...
  • 1篇盐度
  • 1篇藻类
  • 1篇藻类生物量
  • 1篇生态学
  • 1篇生物标志
  • 1篇生物标志化合...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多样性
  • 1篇细菌
  • 1篇南海北部
  • 1篇南海表层沉积...
  • 1篇古菌
  • 1篇海表

机构

  • 5篇同济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城...

作者

  • 5篇魏玉利
  • 3篇王鹏
  • 3篇张传伦
  • 2篇董良
  • 2篇贺娟
  • 2篇王慧
  • 2篇李丽
  • 1篇赵美训
  • 1篇胡安谊
  • 1篇刘晓曦

传媒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0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2008年冬季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浮游藻类分布特征——分子有机地球化学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通过对西太平洋海区表层海水颗粒物的过滤收集,利用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提取了与浮游植物相关的脂类分子,如菜子甾醇、甲藻甾醇、直链烯酮、长链二醇,分别对应于硅藻、甲藻、颗石藻、黄绿藻,分析探讨了以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为基础的海洋生物群落和生物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脂类标志物方法所得生物量与海洋叶绿素分布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是一种有效的重建海洋浮游植物生产力与群落结构的方法。该区域浮游植物生物分布呈明显的区域特征,长江河口陆架区域最高,其次为新几内亚群岛东部沿岸区和菲律宾群岛沿岸,而远洋区域最低。造成该结果的主要因素是河流、洋流以及区域地貌、沉积物再悬浮。硅藻由于其对营养物质的竞争优势,丰度普遍较高,其次为甲藻,而颗石藻、黄绿藻含量较低。该研究成果不仅可用于现代海洋生态结构变化的检测,更将为利用脂类分子进行古海洋群落结构的真实重建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董良李丽王慧贺娟魏玉利
关键词:生物标志化合物藻类生物量西太平洋
南海表层沉积物古菌群落结构分析
王鹏魏玉利张传伦胡安谊刘晓曦
文献传递网络资源链接
珠江至南海北部古菌群落结构随盐度变化情况及其生态学功能探讨
古菌广泛分布于全球各种环境的陆地和水体中,对全球碳、氮的物质循环有重要影响,但对古菌在海洋中的分布、生态功能方面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与脂类学技术对珠江至南海北部,不同深度水体中古菌的丰度、分布以及...
谢伟王金祥魏玉利王鹏张传伦
黑潮源区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从黑潮源区采集上层沉积物,进行DNA提取,以细菌和古菌的16S rDNA通用引物PCR扩增黑潮源区沉积物中细菌和古菌群落的16S rDNA,并构建细菌和古菌的16S rDNA文库,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RFLP),DNA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对黑潮源区表层沉积物的细菌和古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黑潮源区细菌包括了变形杆菌(Proteobacteria)、酸杆菌(Acidbacterium)、浮霉菌(Planctanycene)、疣微菌(Verrucomicro-bia)和Candidate division OP8和拟杆菌(Bacteroidetes)共6个类群,其中变形杆菌是优势类群。古菌包括了泉古菌(Crenarchaeota)和广古菌(Euryarchaeota),其中泉古菌占优势;泉古菌包括MCG、C3、MBGA和MGI 4个类群,而广古菌包括SAGMEG、MBGE和MEG 3个类群,其中MBGE是优势类群。
魏玉利王鹏赵美训张传伦
关键词:RDNA古菌细菌生物多样性
西太平洋表层海水中浮游植物分布的区域特征--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初步研究
董良李丽王慧贺娟魏玉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