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晓华

作品数:89 被引量:397H指数:10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01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研究计划课题南京军区“十一五”医学科技重点计划课题南京军区医药卫生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化学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2篇期刊文章
  • 7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6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生物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8篇军事训练
  • 16篇军事
  • 12篇腰椎
  • 12篇超声
  • 11篇新兵
  • 11篇骨折
  • 11篇高频超声
  • 7篇训练伤
  • 7篇流行病
  • 7篇流行病学
  • 6篇手术
  • 6篇皮肤
  • 5篇胸腰椎
  • 5篇胸腰椎爆裂
  • 5篇胸腰椎爆裂骨...
  • 5篇腰椎爆裂骨折
  • 5篇特种兵
  • 5篇椎管
  • 5篇椎间盘
  • 5篇胫骨

机构

  • 54篇解放军第10...
  • 24篇解放军101...
  • 20篇江苏大学
  • 6篇解放军第一0...
  • 6篇中国人民解放...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南京军区联勤...
  • 3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上海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解放军117...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89篇于晓华
  • 14篇姥义
  • 14篇于长春
  • 12篇桑玉顺
  • 11篇朱建平
  • 10篇赵竹英
  • 9篇胡一平
  • 8篇骆宇春
  • 8篇杨志刚
  • 7篇罗茜
  • 7篇汪建良
  • 7篇蔡福金
  • 7篇张复中
  • 6篇刘晓晖
  • 5篇施海建
  • 5篇刘云鹏
  • 4篇金根洋
  • 4篇吴耀义
  • 4篇樊嵘
  • 4篇华国军

传媒

  • 21篇东南国防医药
  • 15篇人民军医
  • 8篇颈腰痛杂志
  • 4篇上海医学影像
  • 4篇解放军预防医...
  • 4篇中国矫形外科...
  • 4篇中国骨与关节...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解放军药学学...
  • 2篇骨与关节损伤...
  • 2篇中国骨伤
  • 2篇武警医学
  • 2篇中国运动医学...
  • 2篇解放军医院管...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第十一届全军...
  • 1篇中国医院统计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中国医学影像...
  • 1篇药学实践杂志

年份

  • 3篇2014
  • 4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1
  • 8篇2010
  • 15篇2009
  • 13篇2008
  • 11篇2007
  • 4篇2006
  • 2篇2005
  • 5篇2004
  • 4篇2003
  • 4篇2002
  • 4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9
8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新兵胫骨应力性损伤的高频超声与MRI观察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通过比较高频超声与MRI在新兵胫骨应力性损伤中的影像学特征,评价高频超声对应力性骨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抽取炮兵某部两个新兵营各15名(共30名)集训新兵为研究对象,于开训前及集训各周分别应用高频超声及MRI监测胫骨应力性损伤情况,并进行对照研究。结果高频超声监测结果显示开训前与集训各周之间比较骨膜增厚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训后各周之间骨膜厚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结果显示开训前MRI监测均呈阴性,开训后第1周胫骨应力性损伤的程度较轻,随着集训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至第7周趋于稳定。结论MRI对应力性骨损伤的灵敏性高,可全面观察骨外膜、骨髓腔等的病理变化;高频超声检查应力性骨损伤虽难以显示骨髓腔内的病理变化,但对骨外膜的应力性损伤变化具有与MRI相似的高灵敏性。
宋升于晓华耿承军姥义于长春
关键词:新兵胫骨磁共振成像高频超声
应用椎弓成形复位固定器非椎间融合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7例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应用椎弓成形复位固定器(PFRF)治疗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的疗效。方法自1999年5月~2003年5月收治峡部裂型腰椎滑脱症17例,均行PFRF内固定系统治疗,并进行定期随访和影像学检查观察。结果经2~6年随访,1年后经X线、CT检查证实椎弓峡部均已骨性愈合,腰椎活动度良好,无一例出现断钉。结论对Ⅰ~Ⅱ度腰椎滑脱症采用PFRF内固定系统治疗,操作简便,临床效果可靠满意,保留了腰椎活动度。
汪建良金根洋于晓华赵杰连小峰陈志明
军队医院接收批量地震伤员的组织实施
2008年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级大地震,部分地震伤员向后方医院转移。在接收地震后转伤员的收治工作中,组织实施是核心环节。本文总结接收地震伤员的组织实践并得出了几点体会。
王标于晓华张建东王卫兵郑扬
关键词:抗震救灾批量伤员
新兵个体差异与军事训练伤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0
2006年
目的探讨新兵个体差异与训练伤心理因素的关系,为有效制订训练伤心理预防措施及选兵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某师部两个团共566名新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新兵年龄、是否独子,学历和参加体育活动及体力劳动有显著性差异。新兵在训练伤心理准备上,年龄较大者、独生子女、高中文化以上和参加过体育锻练及体力劳动者,有显著性差异;在顾虑伤残方面,除年龄上无差异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P<0.05);在影响积极性上,学历层次和参加过体育锻练和体力劳动者有显著差异(P<0.05),而年龄和是否独子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兵个体差异与军事训练伤心理因素有关,提示对新兵进行心理干预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同时在兵源上应选取入伍前综合素质良好的战士入伍。
沈玉美于晓华周丽梅
关键词:新兵训练伤心理因素
混合线性模型在军事训练重复测量资料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混合线性模型在有关军事训练重复测量资料分析中的价值。方法采用SAS软件中的MIXED过程对部队士兵进行100m跑前后各时间点采集的心率、血氧饱和度进行分析。结果混合线性模型对数据的完整性、反应变量的独立性和方差齐性不作要求,从而扩大了线性模型的适用范围,而且能得到个体化的分析结果,大大提高了现有资料的利用效率。结论混合线性模型能对军事训练中获取的重复测量资料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为部队改进训练方法、增强战斗力服务,因此,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于长春于晓华
关键词:混合线性模型军事训练重复测量资料
腰椎弓成形复位固定器的临床应用
2004年
汪建良于晓华骆宇春张焱孙峥
关键词:腰椎滑脱症手术方法软骨组织
胸腰椎爆裂骨折复位内固定后椎管形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观察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椎弓根器械复位内固定治疗后椎管形态的变化及规律。方法对54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椎弓根器械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了最短为2年的随访,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5d,术后12月及术后24月拍正侧位X片,并且术前均行损伤椎体及上下相邻椎体的CT检查,其中13例获得了术前、术后即刻、以及术后24个月时的CT资料。于侧位X片上来辨别椎体后缘有无骨性突起突入椎管,同时观察椎体形态变化;于CT片上测量椎管正中矢状径(Midsagital diameter MD)表示椎管占位程度。结果54例侧位X片上可看出椎体后缘骨块突入椎管者术前有41例(75.9%),术后10例(18.5%),术后12月时4例(7.4%),至术后24个月时1例(1.9%);术前MD平均为50.3%(n=54)。有完整CT随访资料的13例中术后CT片MD平均为78.3%(P<0.05),术后24个月时平均MD为92.8(%n=13)。结论胸腰椎爆裂骨折椎弓根器械治疗后椎管间接减压作用明显,远期椎管可基本重塑至正常状态。
蔡福金骆宇春朱建平于晓华汪建良刘晓晖何俊山肖俊
关键词:胸腰椎爆裂骨折椎弓根器械椎管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流行病学特点被引量:12
2011年
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Exertional Rhabdomyolysis,ER)(以下简称ER)最早报道于1967年,是由于运动所致的骨骼肌破坏、细胞内容物释放入血和从尿排出的综合征。该症的特征为血清肌酸激酶(CK)和血清肌红蛋白升高,
刘树坤于晓华
关键词:运动性横纹肌溶解症流行病学特点血清肌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骨骼肌内容物
腰椎体后缘骨块的病因分析被引量:10
2000年
目的 :分析腰椎体后缘骨块形成的病因及影像学诊断特点。方法 :复习我院因腰腿痛作CT扫描的连续 5 0 0例资料 ,每例均常规扫描L3 ~S1三个椎体间隙。结果 :5 0 0例中 ,共出现腰椎体后缘骨块 72例 (14 4% )。其中椎间盘钙化 37例 (5 1 4% ) ,软骨板破裂 2 8例 (39% ) ,后纵韧带钙化 5例(6 9% ) ,椎体骨缘增生 2例 (2 7% )。结论 :腰椎体后缘骨块的病因主要是 :腰椎软骨板破裂、椎间盘钙化、后纵韧带钙化、骨赘形成等。研究腰椎体后缘骨块的影像学特征 ,对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于晓华翁卿雅方圆
关键词:骨块病因
早期跑台运动对SD大鼠膝MCL损伤后胶原纤维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SD大鼠膝内侧副韧带(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MCL)损伤后早期跑台运动对胶原纤维形成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8只,制备大鼠双膝MCL断裂动物模型。实验组每天进行一次定时定量的跑台运动;对照组置于饲养笼内不做运动干预。术后每周两组分别处死3只大鼠,采集双下肢MCL损伤处韧带组织做标本,分别行HE染色和Masson's染色,进行组织学观察。采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软件分别计算胶原纤维面积及平均光密度值。[结果]伤后第1周时实验组较对照组韧带损伤处间隙增宽,第6周时实验组较对照组韧带损伤处瘢痕体积增大,排列不规则;HE染色显示实验组伤后各周损伤局部的炎性反应过程均较对照组强烈,且胶原纤维排列较对照组紊乱;Masson's染色显示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除第1周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外(P>0.05),其余各周对照组的胶原纤维面积依次为54.4%、60.7%、68.0%、76.5%、80.7%,均显著高于实验组相对应的51.4%、56.5%、59.3%、67.1%、71.1%(P<0.01);平均光密度值的变化与Masson's染色的变化趋势一致。[结论]SD大鼠膝内侧副韧带损伤后早期运动训练可减慢新生胶原纤维组织的形成,导致韧带延迟愈合,对韧带损伤后的修复造成负面影响。本实验结果对指导运动人群韧带损伤的康复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马传雨于晓华吴耀义于长春徐明明刘树坤李新赵竹英罗茜
关键词:SD大鼠膝内侧副韧带跑台运动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