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晓燕

作品数:36 被引量:49H指数:5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专利
  • 10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篇天文地球
  • 4篇文化科学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农业科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理学

主题

  • 24篇地震
  • 11篇油气
  • 11篇勘探
  • 9篇运移
  • 9篇储层
  • 5篇地球物理
  • 5篇地球物理勘探
  • 5篇地震对
  • 5篇地震响应
  • 5篇石油地球物理...
  • 5篇汶川地震
  • 4篇地震波
  • 4篇油气二次运移
  • 4篇震波
  • 4篇深度域
  • 4篇天然气
  • 4篇烃类
  • 4篇烃类检测
  • 4篇频散
  • 4篇龙门山

机构

  • 36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西华大学

作者

  • 36篇何晓燕
  • 34篇曹俊兴
  • 7篇刘树根
  • 5篇蒋旭东
  • 5篇王俊
  • 4篇邓斌
  • 4篇王兴建
  • 2篇郭江
  • 2篇程明
  • 2篇赵亮
  • 1篇王文娟
  • 1篇田仁飞
  • 1篇李学民
  • 1篇阎建国
  • 1篇郑懿
  • 1篇李侠
  • 1篇陈小凤
  • 1篇徐国盛
  • 1篇黄雷

传媒

  • 3篇成都理工大学...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黑龙江高教研...
  • 2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岩石学报
  • 1篇成都理工大学...
  • 1篇第四届中国石...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5篇2019
  • 4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4
3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震后地下岩层分形渗透率的时间演化规律研究
2018年
天然地震发生后,地震波及区域内的地下岩层渗透率常常会发生显著改变,其变化曲线显示出独有的特征,造成这一现象的机理较为复杂,传统渗流理论尚不能给出合理解释.针对这一问题,从震后渗透率变化规律入手,深入分析了地下岩层裂缝体系对渗透率的影响,给出了裂缝结构参数与渗透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结合岩层黏弹特性以及天然地震所产生的地下岩层体应变特征,基于裂缝体系分维度正比于外部应力的实验事实,将黏弹体应力松弛机制引入该体系,对裂缝分形渗透率模型进行了含时推广,建立起震后地下岩层渗透率的时间演化模型,理论预测曲线与实验曲线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提出‘分形裂缝渗透率松弛效应’这一全新概念.本研究为震控流体运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对于揭示震后断层恢复机制,探讨断层活动与孕震的关联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郑懿曹俊兴何晓燕
关键词:天然地震
基于地震数据深度学习的储层检测方法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检测方法,属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标定的目标层位,获取与所述目标层位对应的井旁地震道数据;基于所述井旁地震道数据,建立储层检测深度学习模型;基于所述储层检测深度学习模型及...
曹俊兴吴施楷何晓燕
文献传递
一种地震相干层析成像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震相干层析成像方法,属于地震勘探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利用基于时窗包络相干性的动态时间规整方法,获取地震炮道集中的同相轴相干时差;根据获取到的同相轴相干时差,结合射线路径差的非线性层析迭代方法,获取慢度...
曹俊兴胡江涛何晓燕蒋旭东廖小芳吕雪松
汶川地震引发龙门山前陆盆地地腹构造形变的可能性研究
张子平何晓燕曹俊兴
有耗色散媒质中电磁波场的FDTD计算及各向异性PML吸收边界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是当前解决电磁学问题的最受欢迎的数值方法之一。它简洁、直观、能模拟复杂电磁结构,已被广泛应用于求解电磁场问题的各个领域。但用FDTD方法处理色散媒质中的电磁场分布时,由于媒质的介电常数是频率的函...
郭江曹俊兴何晓燕
关键词:色散媒质时域有限差分法
文献传递
大学文科学生物理通识教育问题探析被引量:7
2006年
对高校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新的目标要求。物理学作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的基础,是对文科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最佳学科。虽然物理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在逻辑演绎内容和思维方式方面不同,但它们也有着多方面的密切联系。文科物理教学就应基于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的各自特点,以“事例”讲“事理”,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物理学及科学素养教育。
何晓燕陈小凤李侠
关键词:文科学生物理学通识教育
关于提高理工科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思考
2015年
基础课教学应以教学效果来评价,影响基础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学习欲望、教材的可读性和教师的教学能力等。通过在基础课教学中引入专业案例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选用浅入深出引人入胜的教材以利自学,改革教师工作绩效评价机制以激励教师主动提高教学工作能力等措施来提高理工科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
何晓燕
关键词:基础课教学
储层检测方法及装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层检测方法及装置,属于石油地球物理勘探技术领域,所述方法包括:根据标定的目标层位,获取与所述目标层位对应的井旁地震道数据;基于所述井旁地震道数据,建立储层检测深度学习模型;基于所述储层检测深度学习...
曹俊兴吴施楷何晓燕
文献传递
从汶川地震分析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动力耦合机制及其对川西深层油气运移聚散的影响被引量:7
2009年
2008年的汶川地震为分析龙门山与四川盆地形成演化过程中的山-盆相互作用及其动力耦合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依据。在总结分析龙门山与川西前陆盆地地层构造特点的基础上,从汶川地震的基本特征分析入手,探讨了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现代动力耦合作用机制及其对川西深层油气二次运移聚散的影响。龙门山的形成演化与地震孕育主要受其西侧松潘-甘孜地块的逆冲和其东侧四川盆地的俯冲的非对称相向挤压控制。龙门山南北两段的地质构造与构造动力环境有较大差异。龙门山晚三叠世开始隆升,其形成早于青藏高原的隆升,与印-亚板块的碰撞无关;但喜马拉雅期以来的演化受印-亚板块碰撞和太平洋板块俯冲的影响。龙门山的冲断褶皱变形垂直于山脉走向从西北向东南,即从松潘-甘孜地块向四川盆地逐渐扩展;平行于龙门山走向发育的断裂带控制川西油气聚散带的分布,前山断裂带上盘及以西地层中的油气基本散失,山前隐伏断裂带有利于深生浅储气藏的形成。
曹俊兴刘树根何晓燕赵亮
关键词:龙门山川西前陆盆地油气二次运移
地震对油气运移成藏的影响问题探讨
根据对汶川地震同震破裂分布和川西油气地质构造的分析,构建了一个龙门山地震影响控制川西油气二次运移成藏的概念模型。根据该模型,地震在龙门山形成通天破裂,深层天然气沿贯通地表的破裂运移至地表逸失;地震在川西坳陷地腹形成或激活...
曹俊兴刘树根邓斌何晓燕
关键词:油气运移成藏机制地震反演储层评价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