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侯彬彬

作品数:10 被引量:16H指数:3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蛋白
  • 2篇信号
  • 2篇信号转导
  • 2篇转导
  • 2篇基因
  • 2篇RNA干扰
  • 1篇毒力
  • 1篇信号转导通路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性疾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益生菌
  • 1篇益生菌治疗
  • 1篇永生化
  • 1篇真菌
  • 1篇致病
  • 1篇致病机制
  • 1篇申克孢子丝菌

机构

  • 10篇大连医科大学...
  • 5篇香港大学深圳...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 2篇大连大学附属...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辽宁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0篇侯彬彬
  • 3篇张振颖
  • 3篇刘霞
  • 2篇刘晓明
  • 2篇许雪珠
  • 2篇刘玉芳
  • 2篇林茂
  • 2篇侯娜
  • 1篇王林会
  • 1篇郭昕
  • 1篇王丹
  • 1篇王秀丽
  • 1篇郑方亮

传媒

  • 5篇中国真菌学杂...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19
  • 3篇2015
  • 2篇2014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相真菌形态转换与致病性关系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皮炎芽生菌( Blastomyces dermatitidis)、荚膜组织胞浆菌( Histoplasma capsulatum )、粗球孢子菌( Coccidioides immitis)和巴西副球孢子菌( Paracoccidioides immitis )、马尔尼菲青霉菌( Penecillium marneffei)、申克孢子丝菌( Sporothrix schenckii)均属于双相型真菌,在温度的诱导下其菌丝相、酵母相可相互转化,致病相为酵母相,主要通过吸入途径或皮肤黏膜的破损而感染人类[1],在免疫受损和免疫正常者均可引起真菌病。其形态转换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该机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与致病性密切相关。
侯彬彬张振颖刘晓明
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被引量:2
2014年
背景:瘢痕疙瘩的发生是创伤修复的纤维化过程,多种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参与其发生发展。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其他器官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研究少见报道。目的: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骨形成蛋白拮抗剂家族成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setern Blot法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20例瘢痕疙瘩组织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分布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并对瘢痕疙瘩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与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呈显著性上调(P<0.01),而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呈显著性下调(P<0.01),Gremlin与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r=-0.539,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r=0.560,P<0.05)。说明Gremlin的过度表达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下调,以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高表达可能共同参与了瘢痕疙瘩的纤维化病理过程。
刘玉芳林茂侯彬彬侯娜刘霞王丹许雪珠
关键词:瘢痕疙瘩骨形态发生蛋白7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慢病毒高效感染皮肤人永生化表皮细胞株HaCaT细胞的分化状态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研究证实YY1主要在小鼠基底层未分化表皮细胞中表达,且随着表皮细胞向基底上层分化其表达逐渐下降,这种差异性表达方式说明YY1可能是表皮细胞分化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之一。目的:采用慢病毒-YY1感染HaCaT细胞观察YY1过表达对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慢病毒-YY1感染至HaCaT细胞,经puromycin筛选,建立单克隆稳定细胞株,设对照组为慢病毒感染的HaCaT细胞和未感染的HaCa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分析YY1蛋白的表达水平;将慢病毒-YY1-HaCaT组和HaCaT-YY1组细胞各分成2组,一组在低钙(0.12 mmol/L)培养基条件下培养48 h,另一组在低钙(0.12 mmol/L)培养基条件下培养24 h后在高钙(0.35 mmol/L)培养基条件下再培养24 h,用Western blot法检测YY1过表达对HaCaT细胞分化中的表皮细胞特异性分化角蛋白K1、K10、K14和晚期分化产物外皮蛋白、中间丝相关蛋白、兜甲蛋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慢病毒-YY1成功感染HaCaT细胞,高钙条件下获得的单克隆细胞株过表达YY1蛋白,可抑制K1、外皮蛋白和兜甲蛋白的合成,从而阻止表皮细胞角质化进程并使细胞处于未分化状态。结果说明慢病毒可高效感染皮肤人永生化表皮细胞株HaCaT细胞,YY1可能是抑制基底表皮细胞分化并维持其未分化增殖状态的重要因子之一。
侯娜侯彬彬王秀丽刘玉芳郭昕林茂许雪珠
关键词:慢病毒感染HACAT细胞YY1慢病毒
参与真菌形态及毒力形成的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15年
自然界中,无论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都是通过信号通路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来维持自身的稳态和生理状态,真菌也是利用其信号系统来感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控繁殖、发展和毒力,信号转导系统是一个多因素共同参与的极其复杂的过程。真菌通过其信号传导系统(主要有双组份信号传导系统、MAPK信号系统、c AMP-PKA信号系统)感受并将变化了的环境信号因子级联传递至细胞内,引起特定的基因表达,参与调控细胞生长、发育、分裂和分化等诸多生理及病理过程,并在基因表达调控和细胞质功能活动中发挥作用。对这些传导通路的了解不仅有助于阐明各通路在病原真菌毒力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而且还为寻找新的抗真菌药物的作用靶点提供帮助。该文将综述真菌中几种重要信号转导通路的研究进展。
侯彬彬刘霞张振颖刘晓明
关键词:毒力信号转导通路
一种适于丝状真菌基因RNA干扰方法的研究
2015年
目的获得一种适于丝状真菌基因研究用的、由根癌农杆菌介导的RNA干扰方法。方法采用基因重组及菌株干扰体系筛选的方法。结果获得适于根癌农杆菌转染的重组载体PCB309-pfgrt,并将其成功用于对孢子丝菌双组份信号组氨酸蛋白激酶DRK1基因的干扰中。结论该方法优化了根癌农杆菌的转化体系,解决了丝状真菌RNA干扰载体构建困难及干扰效率低下的难题,在丝状真菌基因功能及遗传转化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张振颖侯彬彬刘霞
关键词:RNA干扰丝状真菌根癌农杆菌
双相型真菌形态转化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21年
双相型真菌是一类特殊类型的致病真菌,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不同的形态,其中温度是诱发其发生形态转换的一个中心因素,在室温条件下为以腐生方式生长的菌丝相,在37℃或人体中转化为具有致病能力的酵母相[1]。这种形态转换极有可能是其致病机制的关键。因此对双相型真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有利于这一类疾病的进一步防治。由菌丝相转换为酵母相的形态转化是双相型真菌具有致病能力的必备条件[2]。
付容张振颖侯彬彬
关键词:致病机制信号转导热休克蛋白雌激素信号转导
申克抱子丝菌酵母相形成过程中转录组表达谱变化及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2019年
目的比较并分析申克抱子丝菌菌丝相及早期酵母相转录组学的差异.明确酵母相形成过程中转录组表达谱的变化:方法对25℃沙氏培养基培养96h获得的菌丝相申克抱子丝菌及37 ℃脑心浸液培养基培养36 h获得的早期酵母相申克抱子丝菌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分析,对筛选后的单基因簇进行功能注释,包括与多个数据库(NR、Swiss-Prot、KEGG、COG、KOG、GO、Pfam)的比对、编码区序列预测及基因在每个样品中的表达量分析=最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模式聚类、功能注释以及富集性分析。结果共获得14.76Gb有效数据,组装获得43863条单基因簇,28094条获得注释结果与菌丝相比较.酵母相上调表达的基因10969条,下调表达的基因199条:差异表达基因参与蛋白磷酸化、细胞内蛋白转运、细胞蛋白修饰、小三磷酸鸟甘酶介导的信号转导、囊泡介导转运、翻译、细胞内信号转导、微管形成、三磷酸腺苷合成偶联质子转运等过程参与真菌形态形成的两个重要信号转导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和双组分信号通路中的16条基因及参与几丁质合成代谢的16条基因均被证实在早期酵母相上调表达:结论与菌丝相相比.申克抱子丝菌酵母相基因表达谱发生显著变化,差异表达的基因涉及众多功能.提示抱子丝菌相变受多基因网络系统的调控.
韩昌旭侯彬彬晋亮张振颖
关键词:转录组基因表达谱酵母相
申克孢子丝菌STE20基因RNA干扰菌株的构建方法
2019年
目的 构建真菌通用的RNA干扰载体,以广泛用在多种真菌基因干扰的研究中。方法 利用现有的植物双元表达载体进行改造,将pBlueScriptⅡ的多克隆位点(MCS)酶切下来构建干扰载体;为使载体适于农杆菌转化,加入T-DNA边界重复序列;为便于转化后的筛选,将潮霉素抗性基因构建到干扰载体上。改造以前的干扰载体仅适于青霉菌属的RNA干扰,为扩大干扰范围,扩增pSilent-1质粒中的真菌通用启动子Ptrpc,间隔序列和终止子Ttrpc,并引入潮霉素抗性基因,使其在间隔序列两侧加上目的基因的正反向干扰序列以构建载体。结果 利用本实验构建的载体PCB309-PSUST及优化的反应体系成功实现了对孢子丝菌STE20基因的有效干扰,操作简便、转化效率高、转化子稳定。结论 成功构建的这种载体适于根癌农杆菌介导,能够对多种丝状真菌基因进行RNA干扰研究用。
赵林王林会郑方亮侯彬彬
关键词:申克孢子丝菌RNA干扰
益生菌治疗过敏性疾病机制及应用的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2年
过敏性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主要是口服抗过敏药物,但长期使用会存在副作用,尤其是对婴幼儿、孕妇以及老年人。有研究发现,过敏性疾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其分布、丰度存在独有特征,如双歧-拟杆菌倒置分布现象。还有研究发现,益生菌可通过调节免疫反应,缓解过敏症状,对于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均有效,可大大降低传统抗过敏药的副作用,并且价格相对低廉,副作用少,易于广大民众接受。故对于益生菌抗过敏菌株的研究以及相关制剂的研发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目前,益生菌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文综述了益生菌抗过敏机制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益生菌的临床应用。最后,对益生菌防治过敏性疾病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刘夏侯彬彬
关键词:益生菌过敏性疾病免疫
简谈“学生中心、问题导向”的皮肤科多功能课堂构建的实践
2024年
皮肤性病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皮肤性病学教学模式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存在知识体系繁琐、教学模式单一、临床实践不足、思政教学匮乏、教学评估困难等难点和痛点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对皮肤性病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全面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将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创新,打造新型知识课堂、沉浸课堂、行动课堂、人文课堂。给学生提供完善的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加深对皮肤领域的认知,带领学生了解真实的临床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
刘欣舜侯彬彬
关键词:皮肤科课堂实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