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
- 作品数:4 被引量:9H指数:2
- 供职机构: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抗原修复时间对陈旧性乳腺癌核抗原表达的影响
- 2014年
- 目的探索使陈旧性乳腺癌石蜡标本ER、PR、Ki-67在免疫组化检测中获得高表达的抗原修复时间。方法采用Envision二步法,将120例存放>2年的乳腺癌石蜡组织切片,分别在EDTA(p H9.0)修复液中高压修复5、10、15、20min和水浴修复30min,比较抗原表达差异。结果 ER、PR在修复时间>15min时阳性率明显提高,Ki-67在高压修复15、20min组阳性率较水浴30min、高压修复5、10min组明显提高。ER、PR、Ki-67在高压修复20min时阳性信号强,阳性率最高,与修复5、10min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高压修复20min可显著提高陈旧性乳腺癌石蜡组织ER、PR、Ki-67抗原的检出率。
- 李霞斌刘俊蒋堃
- 关键词:抗原修复乳腺癌免疫组化
- FMNL2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形成素2(FMNL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FMNL2在30份正常宫颈组织和73份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 FMNL2在宫颈正常组织鳞状上皮中的表达率为6.67%(2/30),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67.12%(49/7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88,P=0.000);FMNL2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χ2=5.330,P=0.024),与患者年龄、肿瘤分化程度、肿块大小、临床分期等无关(P>0.05)。结论 FMNL2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起着一定作用。
- 张强杨成万周铁军高霞刘俊
- 关键词:肿瘤转移
- EB病毒与P16基因蛋白在子宫颈鳞癌中的表达被引量:6
- 2006年
- 目的:分析子宫颈EBV感染对抑癌基因P16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EBV的致癌机理。方法:采用组织芯片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3例正常宫颈、39例宫颈上皮内瘤变和28例宫颈鳞癌组织中EBV及P16蛋白的表达。结果:EBV阳性表达率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癌组分别为15%(2/13)、51%(20/39)和68%(19/28),癌及上皮内瘤变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P<0·05)。P16在正常宫颈组织与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1/13)、64%(25/39)和79%(22/28),三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EBV感染与非感染的宫颈癌组织中,P16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9%和78%,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B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病密切相关,但其致癌机制可能不是通过影响抑癌基因P16的表达而引起的。
- 刘秀华肖秀丽龙汉安张娟刘俊
- 关键词:EBVP16组织芯片
- 乳腺派杰病临床病理分析
- 2007年
- 目的:探讨乳腺派杰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8例病例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染色。结果:7例乳腺派杰病均为女性,表皮及皮下组织内有派杰细胞和乳腺癌成分,主要为管内癌,1例为男性腋下副MPD,实为浸润性导管癌,CK(+),EMA(+),CerbB-2(+++),S-100(-),HMB45(-)。结论:乳腺派杰病是一种少见恶性肿瘤。诊断需免疫组化标记并与皮脂腺癌、乳腺其它类型癌相鉴别。
- 向桂书陈明刘俊陈宣世
- 关键词:乳腺癌派杰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