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文婷

作品数:11 被引量:24H指数:2
供职机构: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成像
  • 3篇64排螺旋
  • 3篇64排螺旋C...
  • 2篇肿瘤
  • 2篇肿瘤样病变
  • 2篇肘静脉
  • 2篇下肢静脉
  • 2篇瘤样
  • 2篇瘤样病变
  • 2篇静脉
  • 2篇CT
  • 2篇MRI
  • 2篇病变
  • 2篇成像技术
  • 2篇磁共振
  • 2篇磁共振成像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细胞
  • 1篇胆管细胞癌
  • 1篇动脉

机构

  • 7篇武警湖北总队...
  • 1篇武汉大学

作者

  • 7篇刘文婷
  • 4篇魏从全
  • 4篇黎雪琴
  • 3篇许诗丽
  • 3篇郝光远
  • 2篇郑石林
  • 2篇吴云
  • 2篇王莉
  • 1篇罗红亮
  • 1篇胡冬冬
  • 1篇陈军
  • 1篇杨帆
  • 1篇王丽
  • 1篇孔雀

传媒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武警部队放射...

年份

  • 2篇2014
  • 2篇2012
  • 2篇2010
  • 1篇2009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64排螺旋CT经肘静脉下肢静脉成像技术及对下肢深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经肘静脉下肢静脉成像技术及其对下肢深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下肢水肿患者7例,其中单侧6例,双侧1例;男4例,女3例;年龄4572y,病程1-6M。1例右髂窝肿瘤,1例盆腔肿瘤,1例右大腿肿瘤...
黎雪琴郝光远郑石林许诗丽刘文婷
文献传递
腮腺间隙病变MRI鉴别诊断
目的:提高对腮腺间隙病变MRI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29例腮腺间隙病变的MRI表现,其中良性病变24例,恶性肿瘤5例.年龄22岁-75岁,平均45.8岁,女性13例,男性16例.临床以局部肿...
魏从全兰珍珍刘文婷王莉吴云
关键词:肿瘤肿瘤样病变磁共振成像
64排螺旋CT经肘静脉下肢静脉成像技术及对下肢深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经肘静脉下肢静脉成像技术及其对下肢深静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下肢水肿患者7例,其中单侧6例,双侧1例;男4例,女3例;年龄4572y,病程1-6M。1例右髂窝肿瘤,1例盆腔肿瘤...
黎雪琴郝光远郑石林许诗丽刘文婷
关键词:64排螺旋CT
腮腺间隙病变MRI鉴别诊断
目的:提高对腮腺间隙病变MRI鉴别诊断能力。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过手术病理证实29例腮腺间隙病变的MRI表现,其中良性病变24例,恶性肿瘤5例。年龄22岁-75岁,平均45.8岁,女性13例,男性16例。临床以局部肿...
魏从全兰珍珍刘文婷王莉吴云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文献传递
精益六西格玛法对64排CT检查流程的优化研究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运用精益六西格玛方法研究64排CT检查流程,减少患者无效等待时间,提高单台64排CT检查患者的流通量。方法:运用和实施精益六西格玛管理体系5步法,按登记时间、检查前时间、检查时间、打印时间、收片时间、报告时间、取片时间,随机抽取160名患者分析其各阶段时间,找出致患者侯检时间延长的关键因素;对传统检查流程中导致等候CT检查的时间延长的环节提出改进措施,并不断进行完善、优化以增加各个时间段内进行检查的患者数。将改进措施实施后再随机抽取160名患者与改进前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无效等待时间从平均88.50min降到52.30min,改进前后CT检查等待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六西格玛值(Z值)从-0.54提高至5.12。结论:精益六西格玛在64排CT检查流程中的运用,能显著缩短患者无效等待时间,提高单工作日检查流通量。
郝光远陈军魏从全许诗丽王丽刘文婷孔雀
关键词:六西格玛CT
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的特点被引量:17
2012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时不同对比剂注射方案的特点。方法:冠状动脉CT成像患者297例,随机分为3组。A组,双时相组,97例,第1时相注射对比剂60~70ml;第2时相注射生理盐水20ml。B组,3时相组,又分B1组及B2组。B1组101例,第1时相注射对比剂40~50ml;第2时相对比剂与生理盐水按6∶4比例混合注射20~30ml;第3时相注射生理盐水20ml。B2组99例,第1时相及第3时相注射方案同B1组,第2时相对比剂与生理盐水混合比例为7∶3,注射20~30ml。注射速率4.5~5.0ml/s。评价内容包括冠状动脉成像质量、上腔静脉及右心室伪影、右心室壁及肺动脉显示情况,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3组间,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腔静脉及右心室伪影A组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伪影较明显。B1组与B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右心室壁评价A组最佳,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2组优于B1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肺动脉显示A组最佳,与B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中,B2组肺动脉显示率约63.64%,高于B1组。结论:3种注射方案均可提供良好的冠状动脉图像。双时相注射可较好显示右心室壁及肺动脉,但上腔静脉及右心室伪影较明显。6∶4比例的3时相注射上腔静脉及右心室伪影最小,但右心室壁显示较差,基本不能观察肺动脉。7∶3比例的3时相注射方案上腔静脉及右心室伪影小,可进行右心室评价,但肺动脉显影不可靠。可根据临床需求选择不同的注射方案。
黎雪琴罗红亮刘文婷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冠状动脉成像
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强化模式与鉴别诊断(摘要)
目的应用动态CT增强扫描技术,分析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强化特点,提高CT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诊断准确性,鉴别肝脓肿、肝细胞性肝癌和肝血管瘤。方法收集整理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19例,全部...
魏从全黎雪琴杨帆胡冬冬刘文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