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珊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北太平洋
  • 3篇热通量
  • 2篇贡献因子
  • 2篇海表
  • 2篇海表温度
  • 2篇SST
  • 1篇上层海洋
  • 1篇热带
  • 1篇热收支
  • 1篇热输送
  • 1篇西太平洋
  • 1篇西太平洋副热...
  • 1篇夏季
  • 1篇夏季降水
  • 1篇降水
  • 1篇副热带
  • 1篇副热带高压
  • 1篇长江中下游
  • 1篇长江中下游降...
  • 1篇长江中下游夏...

机构

  • 4篇中国气象科学...
  • 2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4篇刘珊
  • 3篇姜华
  • 3篇王辉
  • 2篇金啟华
  • 1篇何春

传媒

  • 2篇海洋学报
  • 1篇第一届海洋防...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对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的影响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SODA资料和ECCO资料计算得到的北太平洋副热带海洋环流强度,和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160站逐月降水资料,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Hadley中心海表面温度资料,分析了1970-2007年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同期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及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洋环流强度变化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存在密切的反相关。环流强度异常可以通过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南北位置异常进而影响长江中下游降水。海洋环流偏弱时,副高位置偏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气旋性环流异常影响,来自副高西北侧的强西南水汽输送至此,在该地区形成强水汽辐合中心,同时伴随上升运动加强和对流的加强,进一步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多;当海洋环流偏强时,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北,长江中下游地区受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影响,伴随辐散下沉及水汽辐散,导致该地区降水偏少;海洋环流强度异常导致的中纬度海区海表面温度异常,可能是导致副高南北位置异常的主要原因。
金啟华王辉姜华何春刘珊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降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及各贡献因子的变化被引量:5
2013年
采用1958年1月至2007年12月SODA海洋上层温度的月平均资料,基于海温变化方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异常特征及各局地因子贡献比例的变化。结果表明,伴随着1976/1977风场最强中心位置的南北移动,形成了两个北太平洋SST年际-年代际变化的异常中心:一个是位于30°N附近的副热带海盆内区,SST异常主要受风应力强度的主导;一个是位于40°N附近的副热带和副极地环流交汇区,SST异常主要受风应力旋度的位置即风场位置的影响。在副热带海盆内区,最强降温发生在1978—1982年,SST异常的主要局地贡献因子为海表热通量和经向平流,二者所占比例和约为50%~60%,均为同相增温或降温作用,余项所占比例约为20%~50%。在副热带和副极地环流交汇区,海盆内区和西部边界区的SST异常的跃变时间同为1975年,但是内区的垂直混合项的跃变时间早于西部5年左右。SST异常的主要贡献因子为海表热通量和经向平流,但在1983—1988年海温强降温期间,经向平流项贡献大于海表热通量项的贡献。两个区域的垂直混合项均为降温贡献,虽然量值小却显示出很强的年代际变化信号。平流项中经向平流最大,垂直平流最小。
刘珊王辉姜华金啟华
关键词:北太平洋SST热通量
北太平洋上层海洋热收支研究
采用1958年1月至2007年12月SODA海洋上层温度的月平均资料,基于海温控制方程和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异常特征及各贡献项贡献比例的变化;研究了北太平洋次表层海温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特征,比...
刘珊
关键词:热通量次表层热收支北太平洋
文献传递
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及各贡献因子的变化
本文讨论的是北太平洋海表面温度(SST)局地的变化因子,应用热力学海水温度方程,定量计算SST控制方程中各项对SST变化的贡献比例,关注点有两个:一是SST变化的几个主要因子的贡献比例在北太平洋的空间分布特征,二是北太平...
刘珊王辉姜华金啓华
关键词:北太平洋SST热通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