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吕建群

作品数:64 被引量:205H指数:8
供职机构: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财政基因工程专项资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2篇期刊文章
  • 11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6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48篇水稻
  • 34篇杂交
  • 29篇杂交水稻
  • 19篇性状
  • 13篇恢复系
  • 12篇选育
  • 10篇农艺
  • 10篇基因
  • 9篇农艺性
  • 9篇农艺性状
  • 8篇高产
  • 7篇水稻恢复系
  • 7篇中籼
  • 7篇籼稻
  • 7篇米质
  • 6篇主成分
  • 6篇不育
  • 6篇不育系
  • 5篇配合力
  • 5篇主成分分析

机构

  • 64篇四川省农业科...
  • 6篇内江市农业科...
  • 5篇四川华丰种业...
  • 4篇四川省种子管...
  • 4篇贵州山至金生...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西南科技大学
  • 1篇俄亥俄州立大...
  • 1篇中国科学院近...
  • 1篇成都市第七中...
  • 1篇宣汉县种子管...
  • 1篇成都树德中学

作者

  • 64篇吕建群
  • 31篇高方远
  • 30篇任光俊
  • 28篇任鄄胜
  • 21篇曾宪平
  • 20篇苏相文
  • 19篇陆贤军
  • 15篇陈林
  • 13篇任明鑫
  • 7篇李勤修
  • 6篇蒋天刚
  • 6篇曾桂林
  • 5篇刘光春
  • 4篇何芳
  • 3篇吴贤婷
  • 2篇曾礼华
  • 2篇胡运高
  • 2篇刘可心
  • 1篇钟光跃
  • 1篇朱从桦

传媒

  • 13篇西南农业学报
  • 9篇杂交水稻
  • 5篇农业科技通讯
  • 4篇四川农业科技
  • 3篇四川农业大学...
  • 2篇应用与环境生...
  • 2篇种子
  • 2篇中国种业
  • 1篇生命科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种子科技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浙江农业科学
  • 1篇江西农业学报
  • 1篇浙江农业学报
  • 1篇中国稻米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西南师范大学...
  • 1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年份

  • 9篇2024
  • 4篇2023
  • 3篇2022
  • 6篇2021
  • 4篇2020
  • 3篇2019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7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2
  • 2篇2011
  • 4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6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抗稻飞虱种质资源研究与应用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稻飞虱是水稻上最主要的虫害之一,其危害发生面积和范围逐渐扩大。本文作者综述了稻飞虱的生物型分类,抗飞虱种质资源评价、筛选、基因定位、应用等方面的进展,发现近10年在稻飞虱抗性育种中取得的进展很小。筛选的抗性材料丰富,但也只停留在筛选、鉴定和定位上,应用于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上很少,原因可能是抗飞虱基因与很多不良性状基因紧密连锁。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的水稻品种审定过程中只做稻飞虱抗性鉴定,而没有制定淘汰标准,造成育种家关注新品种的米质和抗稻瘟病能力,而忽略了抗稻飞虱资源的利用。
钟光跃汪仁全陈辉志钟露平吕建群
关键词:稻飞虱种质资源
4个籼稻恢复系的光温反应特性及其主要农艺性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研究4个水稻恢复系的光温反应特性及其对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为亲本利用和培育广适性、高产稳产杂交稻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五山丝苗为对照,通过分期播种、遮光和自然光处理,分析成恢475、成恢593和成恢3018的光温反应型,并考察主要农艺性状。【结果】成恢475、成恢593、成恢3018和五山丝苗的短日出穗促进率分别是7.58%、9.38%、4.44%和8.84%,高温出穗促进率分别是6.99%、8.49%、8.00%和10.14%。在不同的光温条件下,4个恢复系的主要农艺性状有差异。在相同播期下,供试材料经长日照处理的播始历期、主茎总叶片数、株高、单株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显著高于短日处理;在相同日照处理下,温度对4个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没有明显规律。【结论】4个恢复系的光温反应特性结果表明,成恢475、成恢593、成恢3018和五山丝苗都属于感光性弱、感温性弱、基本营养生长性强的类别,其中成恢3018的感光感温性最弱,成恢475居中,成恢593和五山丝苗最强。
苏相文高方远任鄄胜陆贤军吕建群刘利平代明笠任明鑫任光俊
关键词:恢复系光温反应特性农艺性状
7个籼型新不育系和7个新恢复系的配合力及利用价值评价被引量:16
2009年
以7个新不育系和7个新恢复系为亲本,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NCII设计),对其F1代9个农艺性状进行配合力、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大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穗长、株高、穗总粒、千粒重、播抽期和产量上加性效应起到主要作用。而在有效穗和结实率上受非加性基因控制。株高、千粒重和播抽期等的广义和狭义遗传力均较高,宜在早代选择。C156A、C157A、C95A和C305、C318、C526这6个亲本多数性状的一般配合力都较高,是理想的亲本材料。
吕建群陈林曾宪平
关键词:杂交水稻配合力遗传力
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川优6203高产栽培技术
2015年
以优质杂交水稻新品种川优6203为研究对象,通过生产示范和关键技术研究,探索该品种的高产栽培技术,以指导贵州思南县优质水稻生产。
张霞吕建群
优质杂交中籼新组合瑞优727
2022年
瑞优727是四川科瑞种业有限公司用自育优质不育系瑞68A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选育的优质恢复系成恢727配组而成的三系优质杂交中籼新组合,2020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张翅张伟陆贤军高方远任鄄胜吕建群钟光跃
关键词:杂交水稻选育
9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在四川的产量性状和米质表现被引量:2
2015年
本文对9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在四川种植时的主要产量性状和米质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占63S/R9348组合产量最高,33S/9311组合最低。Y58S类组合穗粒库容较大,每穗实粒数较多,是该类组合增产的主要原因。广占63S类组合每平米有效穗数最多,结实率较高。33S类组各主要产量性状优势不明显。Y58S/R9348组合达优质米3级,两系杂交稻组合在主要品质指标上均优于对照品种。
吕建群刘光春任鄄胜曾桂林蒋天刚高方远陆贤军任光俊
关键词:两系杂交水稻产量性状米质性状
四川省水稻审定杂交稻米质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对四川省2001~2010年通过审定的147个中籼迟熟组杂交稻的米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各米质指标在不同组合间的变幅存在很大差异,以垩白度和垩白粒率的变异度为最大,优质达标率最低,说明他们是四川省稻米品质的主要限制因素。(2)籽粒细长的品种垩白率和垩白度低,外观品质较佳,但整精米率不高;直链淀粉含量越小,胶稠度越高。(3)外观因子、蛋白质含量因子、糙米率因子、胶稠度因子和整精米率因子是构成四川杂交水稻品质的主要因子。
吕建群何芳陈林曾宪平
关键词:审定品种米质主成分分析
13个杂交水稻亲本产量性状基因等位变异
2024年
提高水稻单产是增加粮食产量的重要技术途径.解析杂交水稻亲本产量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有助于优异等位基因聚合和亲本重要性状的改良,从而进一步培育强杂种优势水稻新品种.利用二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对新育成的13个杂交水稻亲本(5个不育系,8个恢复系)进行深度基因组重测序.通过对已克隆产量性状基因的模糊性检索,获得13个亲本产量性状基因的16180个变异位点,涉及产量性状基因404个.通过基因型–表型关联分析,取P≤6.18×10^(–8)(0.001/16180=6.18×10^(–8)),有7个性状与107个基因的1459个变异位点极显著性相关联,其中有外显子区域变异位点的基因33个.依据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P值,取P值为6.18×10^(–8),有极显著加性效应变异位点444个,关联45个基因,分别控制千粒重、株高、穗长、粒长、粒长宽比;其中22个位点关联两个性状,涉及9个基因、3个性状.极显著显性效应变异位点784个,关联41个基因,控制单株产量、抽穗期和株高;其中47个位点在两个性状上均表现显性效应,涉及5个基因、2个性状.加性和显性效应都不显著的变异位点有216个,关联42个基因,关联性状有抽穗期和株高.依据表型均值及外显子变异位点的关联性,筛选出36个优异等位变异,其中多个优异等位变异呈现恢复系和不育系分化.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的优异等位变异组合是造成杂种F1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为产量性状的分子改良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相关基因资源.(图6表3参51)
蒋平胡运高高方远吕建群吕建群郭鸿鸣刘利平任国胜苏相文任明鑫苏相文任明鑫
关键词:产量性状分子基础杂交水稻
优质绿色杂交水稻新品种培育
本世纪以来,四川杂交水稻品种选育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优质、高产、抗病虫害兼顾的优良品种还比较缺乏.因此,培育兼具优质高产、抗病虫害等特性的绿色水稻新品种已成为重大科技需求.川康优丝苗和川优五山是用自选优质新不育系川608A...
任光俊高方远任鄄胜陆贤军苏相文吕建群
关键词:杂交水稻作物产量抗性机理稻米品质
香椿繁殖技术现状与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1年
香椿栽培是一些地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优选项目,快速繁育大量香椿苗是市场的迫切需求。随着科技的发展,香椿繁殖技术研究进展迅速,传统的种子繁育和扦插技术更加深入和精准,新兴的离体繁殖技术也日益成熟。笔者从种子繁殖、根系繁殖、枝条扦插、组织培养等方面介绍了香椿繁殖技术现状,并阐述了其研究进展。
杨敏钟光跃高云洪吕建群汪仁全黄平李华雄
关键词:香椿繁殖扦插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