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骨折
  • 5篇细胞
  • 3篇外固定
  • 3篇细胞培养
  • 3篇关节
  • 2篇有限内固定
  • 2篇远端
  • 2篇软骨
  • 2篇软骨细胞
  • 2篇髓核
  • 2篇髓核细胞
  • 2篇平台骨折
  • 2篇桡骨远端
  • 2篇胫骨
  • 2篇胫骨平台
  • 2篇胫骨平台骨折
  • 2篇外固定器
  • 2篇内骨折
  • 2篇内固定
  • 2篇间充质

机构

  • 11篇第二军医大学

作者

  • 11篇吴剑宏
  • 6篇王万宗
  • 6篇汤旭日
  • 6篇张秋林
  • 6篇王秋根
  • 6篇纪方
  • 5篇陆晴友
  • 5篇唐昊
  • 4篇禹宝庆
  • 3篇王家林
  • 3篇张春才
  • 3篇方大标
  • 3篇张燕
  • 3篇李海峰
  • 3篇沈洪兴
  • 3篇汪方
  • 3篇许硕贵
  • 3篇阮狄克
  • 2篇张超
  • 2篇王德利

传媒

  • 5篇中华创伤骨科...
  • 2篇中国脊柱脊髓...
  • 1篇中华骨科杂志
  • 1篇脊柱外科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07
  • 3篇2005
  • 4篇200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手术治疗被引量:43
2004年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自2000年1月~2004年3月,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分别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切开复位掌侧支持钢板内固定、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内固定加外固定支架以及切开复位记忆合金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63例66侧。术中进行自体骨移植17侧。结果63例患者中有58例60侧获随访,随访时间为5~28个月(平均14个月)。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进行评定,优27侧,良20侧,可9侧,差4侧。并发症包括钉道感染5侧,骨干部骨不连1侧,腕管综合征1侧,创伤性骨关节炎2侧。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每一种方法应掌握好其适应证。
张秋林王秋根纪方王万宗汤旭日禹宝庆陆晴友唐昊吴剑宏张春才
关键词:桡骨远端外固定器闭合复位切开复位内骨折固定术
非接触式共培养体系对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的诱导分化效应被引量:7
2011年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的分化潜能,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探索新的细胞来源。方法取人正常足月产婴儿脐带及成人椎间盘,分离消化华通胶组织和髓核组织,收集培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及成人髓核细胞。利用带有插入层的Transwell 6孔培养板进行细胞非接触式共培养,细胞比例为1∶1,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单独培养作为对照组。共培养1周后,提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总RNA,利用Real-Time PCR检测其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及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改变。结果成功分离提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脐带间充质干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能够被髓核细胞诱导分化为类髓核细胞,有可能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提供一种新的细胞来源。
张燕吴剑宏王超锋李海峰王德利张超阮狄克
关键词:脐带间质干细胞细胞培养技术
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及对策被引量:115
2004年
目的分析随访病例术后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并提出对策,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手术解剖复位率。方法对2000年1月~200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良好随访的57例达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进行X线片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2.5年,平均15个月,约有28.1%发生平台高度丢失(判定标准:关节面塌陷>3mm和/或轴向对线不良>5°),总结出6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高度丢失的原因:①年龄>60岁,②严重骨质疏松,③复杂性、粉碎性骨折,④拉力螺钉、T或L型钢板抗剪应力较差,⑤植骨不充分,⑥过早负重。结论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足量植骨、解剖复位后坚强内固定及早期不负重功能锻炼是减少平台高度丢失、提高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的关键。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及术后康复锻炼中,如能充分考虑上述六种造成平台高度丢失的原因并加以克服,将可能避免或延缓创伤性骨关节炎的发生。
汤旭日王秋根张秋林沈洪兴纪方禹宝庆许硕贵唐昊张春才王家林陆晴友王万宗吴剑宏汪方方大标杨涛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骨丢失解剖复位关节内骨折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治疗探讨被引量:41
2004年
目的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术后随访病例膝关节稳定性的变化,探讨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的发生率及早期诊断和处理措施。方法对2000年1月~2003年6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进行回顾,对有随访的57例良好复位的平台骨折病例膝关节稳定度进行分析。结果随访6个月~2.5年,平均15个月,未见明显膝关节不稳现象,总结出本组病例膝关节稳定性良好的原因:①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损伤发生率低;②胫骨平台骨折合并韧带损伤程度轻;③解剖复位及坚强内固定;④术后良好制动及正确的康复训练指导。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周围韧带完全断裂的发生率较低,韧带不全损伤非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疗效。
王秋根汤旭日张秋林沈洪兴纪方禹宝庆许硕贵唐昊王家林陆晴友王万宗吴剑宏汪方方大标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合并症康复训练
肩胛盂移位及成角在肩胛颈骨折治疗中的意义被引量:2
2005年
目的探讨肩胛盂移位及成角在肩胛颈骨折治疗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自2000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的9例伴有肩胛盂移位及成角的肩胛颈骨折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前后位X线片检查,辅以CT检查测量肩胛盂移位及成角畸形。采用Goss等的分型方法:ⅡA型5例,ⅡB型4例。伴有合并损伤者7例。肩肘吊带保守治疗2例,通过Judet入路重建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7例。结果9例患者7例获得随访,随访5个月~4年,平均28.6个月。根据Constant疗效评价标准,优3例,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5.7%。远期主要并发症包括,肩关节疼痛3例,肌力下降及外展活动受限4例,肩关节不稳定1例。结论①肩胛颈骨折多由高能暴力所致,合并损伤发生率很高,容易漏诊。②正确的X线摄片及CT检查有助于明确骨折类型和选择治疗方法。③肩胛颈骨折肩胛盂移位超过1cm或成角超过40°应行手术治疗。④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术后正确的康复训练对肩关节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吴剑宏张秋林纪方汪滋民唐昊王万宗邓迎生杜明奎汤旭日汪方王秋根
关键词:肩胛颈骨折肩胛颈骨折成角畸形骨折治疗肩胛盂
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退变椎间盘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人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WJMSCs)移植对犬退变椎间盘的影响。方法:从新生儿脐带中提取WJMSCs,取增殖良好的第3代细胞,用含有绿色荧光蛋白的腺相关病毒(r AAV2-EGFP)感染标记细胞。选择20只健康成年比格犬作为实验动物,使用穿刺抽吸髓核组织法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L4/5、L5/6、L6/7)。4周后将犬各节段椎间盘进行分组:L3/4为对照组(A组);L4/5为退变组(B组);L5/6为注射组(C组),注射生理盐水;L6/7为移植组(D组),移植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WJMSCs细胞悬液。造模术前、术后4、8、12、24周行腰椎X线及MRI检查。24周后处死动物取材进行冰冻切片荧光、HE染色及番红O染色等组织学检测,提取髓核组织总RNA,反转录后行Real Time PCR检测,观察蛋白多糖、Ⅱ型胶原、SOX-9及Ⅰ型胶原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分离培养的WJMSCs贴壁生长,呈梭形形态,r AAV2-EGFP病毒感染后第3天表达绿色荧光。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各组椎间盘高度指数及相对灰度指数在造模术前、术后第4周无统计学差异,术后8、12、24周,D组椎间盘相对高度指数及相对灰度指数较B、C组高(P<0.05),比A组低(P<0.05)。术后24周,D组髓核组织冰冻切片内能够检测到GFP阳性的WJMSC细胞,HE染色显示D组髓核组织退变比B组和C组轻,番红O染色结果显示D组染色较B组和C组深,基因表达检测结果显示D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及SOX-9基因表达比B、C组高(P<0.05),但比A组低(P<0.05)。结论:人WJMSCs移植入犬退变椎间盘内能够存活,促进椎间盘细胞外基质Ⅱ型胶原及蛋白多糖合成,维持椎间盘高度及髓核含水量,能够有效延缓椎间盘退变进展。
张燕陶晖顾韬李欢迎李海峰吴剑宏何勍阮狄克
关键词:细胞移植椎间盘退变动物实验
接触式细胞共培养诱导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向类髓核细胞分化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观察接触式细胞共培养条件下,人髓核细胞对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Wharton′s jelly-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WJMSCs)的诱导分化效应,为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寻找种子细胞来源。方法:取足月产健康新生儿脐带约30cm,分离、纯化、培养WJMSCs;取人椎间盘髓核组织,酶消化法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取第三代稳定增殖的WJMSCs,利用流式细胞方法检测细胞免疫表型CD73/CD90/CD105/CD34/CD45/HLA-ABC/HLA-DR。用羧基荧光素乙酰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WJMSCs,与髓核细胞以1∶1比例进行混合,在6孔板中进行接触式细胞共培养;以单独培养的WJMSCs为对照组。培养7d后利用高速流式细胞仪分选荧光标记阳性的WJMSCs,提取细胞总RNA,进行反转录获得cDNA,利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其Ⅰ型胶原、Ⅱ型胶原、Ⅵ型胶原、蛋白多糖、SOX-9和多能聚糖基因的相对表达,管家基因GAPDH作为内参,单独培养的WJMSCs作为对照,利用2-ΔΔCt方法计算基因相对表达变化。结果:WJMSCs原代细胞接种24h可见部分细胞贴壁生长,形态为梭形和多角形,1周后形成集落,2周时细胞融合达到90%。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显示CD73/CD90/CD105/和HLA-ABC(+),CD34/CD45和HLA-DR(-)。与髓核细胞共培养7d后WJMS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较对照组显著性增加(P<0.01),Ⅰ型胶原、Ⅵ型胶原和多能聚糖基因相对表达未见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通过接触式细胞共培养人脐带WJMSCs能够被髓核细胞诱导分化为类髓核细胞,可为组织工程技术和细胞治疗修复退变椎间盘提供种子细胞来源。
张燕阮狄克张超王德利李海峰吴剑宏刘玥王超峰何勍
关键词:共培养诱导分化髓核细胞
动力外固定器加有限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探讨动力外固定器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0年以来,采用该方法治疗Pilon骨折27例,按Ovadia和Beals分型,Ⅲ型9例,Ⅳ型12例,Ⅴ型6例。手术采用T型动力外固定器跨踝关节固定,对胫骨远端关节面采用经皮克氏针撬拨复位、克氏针或有限切开复位螺丝钉固定。术后1~3周松开外固定器的动力锁纽,活动踝关节。结果术后27例均获得随访,功能评定按美国矫形外科足踝协会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优良率达82.3%。结论有限内固定避免了软组织的并发症和骨不连,动力外固定架使踝关节早期活动,避免了踝关节的僵直,因而是Pilon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之一。
张秋林王秋根纪方王万宗汤旭日唐昊吴剑宏陆晴友张春才禹宝庆许硕贵
关键词:PILON骨折外固定器骨折固定术
三维培养兔自体关节软骨细胞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 1.掌握软骨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技术,掌握自体关节软骨缺损模型的建立及自体软骨细胞移植加骨膜覆盖技术。 2.研究了解在体外三维培养条件下的软骨细胞,对关节软骨缺损模型的短期修复效果。 3.为临床开展自体软骨细胞移植,...
吴剑宏
关键词:软骨细胞细胞培养组织学软骨缺损
文献传递
外固定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被引量:72
2005年
目的探讨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1年1月至2004年5月采用外固定架加有限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龄21~75岁,平均47.3岁。按AO/ASIF分型:A3型9例,C2型9例,C3型17例。开放性骨折4例,但皮肤及软组织损伤较轻,污染轻。手术方法中单纯手法牵引复位加外固定架27例,经皮钢针撬拨复位加外固定架5例,尺骨固定加外固定架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5h~21d,平均6.6d(2例陈旧性骨折除外)。结果术后随访5~30个月,平均12个月。按照解剖学上的恢复结果,解剖复位9例、功能复位24例、接近功能复位2例。术前尺偏角为-15°~15°(平均10.5°)及掌倾角-30°~0°(平均-10°),术后尺偏角20°~35°(平均25°)及掌倾角0°~20°(平均11.5°)。关节功能疗效按Dienst功能评估标准进行评定:优12例、良21例、可2例。无针道感染,无针孔骨折,无医原性神经、血管损伤,无伤口感染及骨髓炎等并发症。结论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内固定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其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并发症少。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能明显促进骨折愈合、减少术后感染的新思路。
王万宗王秋根张秋林汤旭日纪方沈洪兴王家林何大为王志伟陆晴友方大标吴剑宏
关键词: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外固定架有限内固定并发症受伤年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