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明洁

作品数:6 被引量:23H指数:3
供职机构:青岛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带状疱疹
  • 3篇带状疱疹后
  • 3篇带状疱疹后神...
  • 3篇再灌注
  • 3篇再灌注损伤
  • 3篇神经痛
  • 3篇缺血
  • 3篇缺血再灌注
  • 3篇缺血再灌注损...
  • 3篇疱疹
  • 3篇疱疹后神经痛
  • 3篇经痛
  • 3篇灌注
  • 3篇灌注损伤
  • 3篇肺缺血
  • 3篇肺缺血再灌注
  • 3篇肺缺血再灌注...
  • 2篇血浆
  • 2篇血小板
  • 2篇皮内

机构

  • 6篇青岛大学
  • 1篇济宁医学院

作者

  • 6篇孙明洁
  • 3篇曹玺
  • 3篇帅训军
  • 3篇艾登斌
  • 3篇李会
  • 2篇于洋
  • 2篇姜敏
  • 2篇王奕皓
  • 1篇侯念果
  • 1篇丁泽君
  • 1篇李凤晓
  • 1篇魏祥国
  • 1篇张建华
  • 1篇张宁
  • 1篇巩霞
  • 1篇杨洪光

传媒

  • 3篇中华麻醉学杂...
  • 3篇中华疼痛学杂...

年份

  • 2篇2022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吸入氢气对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 探讨吸入氢气对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雄性C3H/HeN小鼠50只,6-8周龄,体重20 - 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5组(n=10):假手术组(SH组)、缺血再灌注组(I/R)、1%氢气组(1%H2组)、2%氢气组(2%H2组)和4%氢气组(4%H2组).采用阻断左侧肺门60 min,再灌注240 min的方法制备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1%H2组、2%H2组和4%H2组于再灌注全程分别吸入1%、2%、4%氢气.再灌注结束时,采集股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随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Toll样受体4(TLR4)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水平;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进行病理学损伤评分.结果 与SH组比较,I/R组、1%H2组、2%H2组和4%H2组PaO2/FiO2降低,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MDA、TNF-α、IL-8、TLR-4和MPO的水平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与I/R组比较,1%H2组、2%H2组和4%H2组PaO2/FiO2升高,肺组织病理学损伤评分、MDA、TNF-α、IL-8、TLR-4、MPO的水平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1% H2组、2% H2组和4%H2组组间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入氢气可减轻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其机制与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和炎性反应有关.
李会孙明洁曹玺丁泽君王奕皓巩霞姜敏帅训军艾登斌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观察数字减影技术(DSA)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治疗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9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疼痛科住院治疗的60例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单纯射频组和联合富血小板组,每组30例。单纯射频组为单纯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术治疗,联合富血小板组为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富血小板血浆注射治疗术。记录两组手术前、手术后1、3、7 d以及1个月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SQI)、红外热成像图(ITI)皮损区域与相应健侧皮肤区域的平均温差(△T℃),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VAS评分、PSQI评分、△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的VAS评分、PSQ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联合富血小板组优于单纯射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SQI评分与△T℃联合富血小板组与单纯射频组比较治疗后1、3、7 d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后1个月时联合富血小板组明显低于单纯射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DSA引导下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自体PRP注射能有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较单纯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治疗疗效好。
徐晓绘陈付强于洋孙明洁
关键词:神经痛带状疱疹后脉冲射频背根神经节富血小板血浆DSA引导
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疗效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评价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效果。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0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疼痛科诊治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40例,年龄、性别不限,视觉模拟评分(VAS)≥4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PRP注射组和药物注射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在疼痛区选择15~20个注射点,各点行皮内注射0.4~0.6 ml,1次/3 d,2次为1个疗程。PRP注射组注射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共8 ml,药物注射组注射药物,配方为甲钴胺(1 mg∶2 ml)+复方倍他米松(2 mg∶1 ml)+2%利多卡因5 ml。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7 d、3个月时VAS评分、健康调查简易问卷(SF-36)评分及健侧与患侧热像图温度差。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VAS评分、SF-36评分、健侧与患测温度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7 d、3个月时VAS评分均降低,SF-36评分均升高(P均<0.05);治疗后7 d、3个月时,PRP注射组较药物注射组VAS评分低[(2.6±0.9)分比(3.2±0.8)分,(1.7±1.1)分比(3.8±1.9)分,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PRP注射组治疗后3个月时健侧与患侧温度差较小[(0.28±0.10)℃比(0.84±0.13)℃,P<0.05];PRP注射组治疗后3个月时健侧与患侧温度差较药物注射组小[(0.28±0.10)℃比(0.80±0.76)℃,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PRP皮损区皮内注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疗效确切,较药物注射治疗效果更佳。
封明霞赵政政姜祖波陈付强孙明洁
关键词:神经痛带状疱疹后富血小板血浆皮内
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在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评价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在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250~3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组)、肺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抑制剂钌红组(RR组)。I/R组和RR组采用夹闭左肺门45min,恢复灌注2h的方法制备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RR组于夹闭左肺门前1h时尾静脉注射钌红2.5mg/kg。再灌注2h时,采集动脉血样0.5ml,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然后处死大鼠,取左肺上叶组织,计算肺组织湿重/干重(W/D)比值。结果与S组比较,I/R组和RR组氧合指数降低,肺组织W/D比值升高(P〈0.05);与I/R组比较,RR组氧合指数升高,肺组织W/D比值降低(P〈0.05)。结论大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与促进线粒体钙单向转运体的开放有关。
张宁李会曹玺孙明洁帅训军姜敏艾登斌李凤晓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
非髓源性与髓源性细胞Toll样受体4在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 评价非髓源性与髓源性细胞Toll样受体4(TLR4)在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非髓源性细胞TLR4+/+/髓源性细胞TLR4+/+(WT/WT)小鼠、非髓源性细胞TLR4-/-/髓源性细胞TLR4-/-(KO/KO)纯合体小鼠、非髓源性细胞TLR4+/+/髓源性细胞TLR4-/-(WT/KO)和非髓源性细胞TLR4-/-/髓源性细胞TLR4+/+(KO/WT)杂合体小鼠各10只,6-8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阻断左肺门60 min,再灌注240 min的方法制备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再灌注240 min时采集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PaO2/FiO2),随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称湿重(W),烘干后称干重(D),计算W/D比值,光镜下观察肺组织病理学结果,并进行肺损伤评分,采用ELISA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TNF-α、IL-1β和IL-6的含量.结果 与WT/WT型小鼠比较,WT/KO、KO/WT和KO/KO型小鼠PaO2/FiO2依次升高,肺损伤评分、W/D比值、MPO活性、TNF-α、IL-1β和IL-6含量依次降低(P〈0.05).结论 非髓源性细胞较髓源性细胞TLR4在小鼠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孙明洁侯念果李会张建华杨洪光曹玺王奕皓帅训军艾登斌
关键词:TOLL样受体4再灌注损伤TOLL-LIKERECEPTOR
皮内神经阻滞联合臭氧皮内注射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观察皮内神经阻滞联合臭氧皮内注射对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8月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住院的老年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70例,随机分为皮内神经阻滞组(IB组)与皮内神经阻滞联合臭氧组(IBO组),每组35例。IB组每注射点皮内注射混合药液1 ml(甲钴胺1 mg+复方倍他米松1 ml+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10 ml+0.9%氯化钠注射液7 ml);IBO组在皮内神经阻滞治疗基础上每点皮内注射35μg/ml臭氧1 ml。于入院第1、4、7日进行治疗,3次为1个疗程,观察记录治疗开始前、疗程结束后当日、疗程结束后1及3个月时的NRS及ES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疗程结束3个月时优效、良效、无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当日及3个月时IBO组NRS评分分别为[(1.8±1.0)、(0.8±0.7)]分,低于IB组[(2.3±0.9)、(1.4±0.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结束后当日、1及3个月时IBO组ES评分分别为[(2.7±1.4)、(1.8±1.2)、(1.7±1.2)]分,均低于IB组[(2.9±1.1)、(2.3±1.2)、(2.5±1.1)]分(P均<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IBO组优效率为28.6%(10/35例),IB组优效率为5.7%(2/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患者是否患有糖尿病分层分析后发现,治疗结束后3个月时IBO组糖尿病患者优效率为25%(2/8例),低于非糖尿病患者的29.6%(8/27例)。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均对老年PHN患者疼痛和情绪有显著改善,且皮内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治疗对于老年PHN的疗效优于皮内阻滞,效果更稳定。
姜睿于洋孙明洁陈付强魏祥国陈春生王玉坤
关键词:神经传导阻滞臭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