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庆峰

作品数:33 被引量:219H指数:10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3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主题

  • 15篇土壤
  • 13篇碱土
  • 10篇有机肥
  • 10篇黑土
  • 9篇施用
  • 9篇长期施用
  • 7篇盐碱
  • 7篇有机碳
  • 6篇施用有机肥
  • 6篇理化性质
  • 6篇草甸碱土
  • 6篇长期施用有机...
  • 5篇玉米
  • 5篇团聚体
  • 4篇典型黑土
  • 4篇盐碱土
  • 4篇生物炭
  • 4篇松嫩平原
  • 4篇土壤理化
  • 4篇土壤理化性

机构

  • 33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黑龙江省农业...
  • 1篇黑龙江省友谊...
  • 1篇黑龙江省农产...

作者

  • 33篇孟庆峰
  • 17篇马献发
  • 9篇周连仁
  • 6篇李伟彤
  • 5篇张娟
  • 5篇闫雷
  • 3篇姜佰文
  • 3篇李大伟
  • 3篇田志会
  • 2篇李威
  • 2篇郭百雷
  • 2篇戴建军
  • 2篇李莎
  • 2篇陈乐
  • 2篇赵晶
  • 2篇孙宇婷
  • 2篇张宇飞
  • 2篇徐嘉萍
  • 1篇张继舟
  • 1篇周萌

传媒

  • 6篇东北农业大学...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3篇国土与自然资...
  • 2篇黑龙江农业科...
  • 2篇华北农学报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农村科学实验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腐植酸
  • 1篇科教文汇

年份

  • 1篇2024
  • 2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4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7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600℃秸秆生物炭添加对典型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被引量:4
2020年
以黑龙江典型黑土为研究对象,探讨添加玉米秸秆生物炭对黑土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为黑土和玉米秸秆资源化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本项研究采用室内盆栽的试验方法,依据玉米秸秆生物炭添加量,共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0、50、100、200 g·kg^-1。测定土壤容重、比重、pH、电导率等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当生物炭的施用量为200 g·kg^-1,土壤孔隙度、pH、电导率和饱和持水量增大明显,土壤的容重和比重下降最显著。因此生物炭的建议施用量为200 g·kg^-1。
张亚楠郭薇赵倩刘格格戴璧远孟庆峰
关键词:黑土容重孔隙度持水量
简述腐植酸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作用被引量:10
2016年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腐植酸作为土壤中重要的有机物质,因其特殊的结构和性质,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腐植酸的组成及结构入手,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有的修复技术、腐植酸对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效果及修复机理等方面进行综述,并对腐植酸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马献发李伟彤孟庆峰周连仁李莎田志会夏金龙徐嘉萍凌超
关键词:腐植酸重金属污染土壤
免耕和秸秆还田对东北黑土区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3
2020年
为解决东北黑土区因不合理耕作导致的土壤结构性状变差及有机碳含量下降的问题,该研究于2015年开始,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东北农业大学向阳试验基地开展。设置免耕+秸秆还田(NTS)、免耕(NT)、翻耕+秸秆还田(CTS)、翻耕(CT)4种处理,于2018、2019年采集土样,研究免耕措施及秸秆还田对东北薄层黑土区0~10、>10~20 cm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各粒径团聚体内有机碳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和2019年0~10、>10~20 cm土层NTS处理>5 mm水稳性团聚体百分比含量及平均重量直径显著高于其他3种处理,NTS及NT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CTS及CT处理(P<0.05),4种处理各粒径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峰值总体出现在1~2 mm处,NTS及NT处理>5、2~5、1~2 mm有机碳贡献率整体高于CTS及CT处理。研究表明,免耕与秸秆还田有利于薄层黑土坡耕地耕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提高和各粒级下团聚体有机碳的积累,与其他3种处理相比,免耕+秸秆还田效果更佳。
闫雷董天浩喇乐鹏刘鸣一孙小贺孟庆尧张钰莹张乃文孟庆峰
关键词:团聚体黑土有机碳
免耕措施下黑土区坡耕地土壤肥力质量评价被引量:10
2019年
以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坡位(坡上位、坡中位、坡下位)深度(0~10、10~20 cm)土壤,研究免耕措施下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酶活性不同坡位变化情况,并用因子分析和土壤质量指数法综合评价土壤肥力质量。结果表明,免耕后各坡位土壤容重减小,土壤孔隙度扩大,全氮、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增加,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呈升高趋势。随坡面向下,土壤容重呈减小趋势,土壤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和土壤含水量呈增大趋势。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坡位差异显著(P<0.05),主要集中在坡中位和坡下位较高;土壤铵态氮、土壤硝态氮、土壤有效磷、土壤速效钾含量主要集中在坡上位和坡下位较高,而pH主要集中在坡中位较高。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表现为坡上位和坡下位较高,蔗糖酶活性坡中位和坡下位较高。通过因子分析将14项土壤指标分为5个公因子,即土壤肥力、水分、结构、养分和生物学因子。利用土壤质量指数分析坡耕地耕层特征发现,免耕一年后各土层坡下位土壤质量指数高于坡上位和坡中位,免耕两年后各土层为坡中位和坡下位土壤质量指数高于坡上位,说明坡下位形成相对平衡和较高肥力质量的土壤。与免耕前相比,经两年免耕后坡中位土壤质量得到改善。
闫雷纪晓楠孟庆峰姜雪馨周丽婷李思莹陈辰
关键词:免耕坡位土壤理化性状土壤酶活性
农业高校产学研合作研究
2014年
产学研模式是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它需要企业和高校及全社会的共同推进。要利用好高校与企业的多种教学资源,把好的科研成果努力地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和经济效益。以生产促进科研,以科研推动生产。搞好校企联合、产学结合,充分调动企业和高校的积极性,走好农业高校产学研的道路。
李威马献发孟庆峰姜佰文
关键词:产学研农业高校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草甸碱土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特征的影响被引量:18
2014年
依托东北农业大学盐碱土改良长期定位试验站,以松嫩平原草甸碱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年限有机培肥措施下草甸碱土酶活性变化趋势、有机质和养分提升状况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草甸碱土脲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含量均显著提高,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较小。草甸碱土有机质、全氮、全磷及碱解氮、有效磷含量均显著提高,土壤pH值显著降低。施用有机肥5年后,草甸碱土的改良效果显著。经相关分析,土壤脲酶、蔗糖酶、磷酸酶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则无显著相关性。
赵晶孟庆峰周连仁孙宇婷马献发
关键词:草甸碱土有机肥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
600℃秸秆生物炭对典型黑土阳离子交换性能和盐基离子组成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为促进生物炭在黑土区农业生产上的合理应用,采用盆栽试验的方式,供试植物为油菜,共设4个处理,土壤中生物炭添加量分别为0,100,200,300g·kg^(-1),研究了高温秸秆生物炭对典型黑土阳离子交换量和盐基离子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高温秸秆生物炭导致黑土阳离子交换量降低,当生物炭用量为300g·kg^(-1)时显著低于不添加生物炭的土壤;黑土添加高温秸秆生物炭后,交换性Ca^(2+)含量下降,交换性Na^+含量变化不显著,而交换性K^+和Mg^(2+)含量上升。通过本研究,建议土壤中高温裂解生物炭用量不超过300g·kg^(-1),对土壤阳离子交换量不会有显著影响。
赵硕赵影赵曼利冯志忠汪勇秦永杰孟庆峰
关键词:阳离子交换量交换性盐基
苏打型草甸碱土团聚体特征对长期有机培肥措施的响应被引量:5
2018年
松嫩平原西部苏打草甸碱土具有碱性强、结构性差的特点。本研究以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开展长期施用有机肥措施下苏打型草甸碱土团聚体特征的研究。根据有机肥施用年限,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施用有机肥5a(S5)、9a(S9)、12a(S12),以不施用有机肥作为对照(CK),每个处理重复3次,重点研究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特征、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分形维数。结果表明:苏打草甸碱土经过有机培肥处理,大团聚体数量增加,小团聚体数量减少,有机培肥9a处理大团聚体含量(35.20%)最高;各有机培肥处理水稳性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27.54~54.22 mm)、几何平均直径(0.13~0.17 mm)均优于对照(13.48mm、0.08mm),分形维数(2.86~2.88)均小于对照(2.95),有机培肥9a处理土壤结构稳定性(平均重量直径54.22 mm、几何平均直径0.17 mm、分形维数2.86)最好;经回归分析,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与平均重量直径、几何平均直径呈正相关,与分形维数呈负相关。综合结果来看,有机培肥处理均促进了表层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并提高了其结构稳定性,而有机培肥9a处理效果最好。
李玉珠李欣伦屈晓泽孟庆峰周铭张泽慧熊峰唐欣田
关键词:长期施肥草甸碱土水稳性团聚体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土肥力和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2022年
依据施用有机肥(腐熟牛粪)年限的不同,共设置4个不同处理,分别为:施用有机肥13 a(13A)、19 a(19A)和24 a(24A),以未施用有机肥的盐碱土作为对照(CK),采集各处理0~20 cm和20~4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物理性状和盐碱性质,旨在探明长期施用有机肥措施下苏打盐碱土壤的肥力状况及其促进玉米产量提升的机制。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显著提高了0~20、20~4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田间持水量(P<0.05),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和土壤密度(P<0.05),显著增加了0~20 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P<0.05)。0~20 cm土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以19A处理最高,分别达39.31 g·kg^(-1)和1.30 g·kg^(-1);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均以24A含量最高,较CK分别提高了89.31%、81.07%和107.64%,土壤孔隙度以24A含量最高,较CK提高了54.56%,各处理土壤容重和土壤密度平均较CK下降率达31.91%和6.29%,处理间不显著。同时,施用有机肥各处理的土壤pH、电导率(EC)和碱化度(ESP)显著低于处理CK(P<0.05),其中在0~20 cm土层,土壤pH值以24A最低,较CK低24.45%;EC和ESP以19A处理最低,分别降低至0.14 dS·m^(-1)和2.52%。可见,随着有机肥施用年限的增加,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效果越明显。处理24A的玉米产量最高,达到了13780 kg·hm^(-2),与CK相比提高了58.57%,各处理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P<0.05),CK的玉米产量最低(8690 kg·hm^(-2))。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长期施用有机肥后,通过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主要提高了土壤的田间持水量和全氮含量,降低了土壤容重,进而影响土壤的pH值而影响到玉米产量,其中,土壤容重的降低、田间持水量的提高是影响玉米产量的关键因素。
于菲赵硕赵影汪勇范益恺孟庆峰
关键词:盐碱土有机肥玉米产量土壤理化性质SEM分析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苏打盐碱土胶体组分及有机无机复合状况的影响被引量:1
2023年
基于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土有机肥长期改良试验,以未施用有机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改良年限(4,11,15,20 a)对土壤胶体组分、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土壤有机无机复合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改良年限的增加,土壤水分散组胶体(G_(0))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土壤钙结合的复合体(G_(1))含量显著增加(P<0.05),土壤铁铝氧化物结合的复合体(G_(2))含量及(G_(0)+G_(1)+G_(2))含量并无显著性变化;G_(0)、G_(1)和G_(2)组有机碳含量随改良年限的增加均呈增加趋势。与CK相比,施用有机肥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P<0.05),并分别在4,11 a处理中达到最大值。改良年限在11 a及以上处理的复合体对土壤固碳的总贡献率为35.51%~54.64%。相对于CK,施用有机肥处理的苏打盐碱土有机无机复合程度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改良11 a及以上处理其增幅明显。综上所述,长期施用有机肥促进了苏打盐碱土水分散组胶体向水稳性复合体转化,显著增加了复合体对土壤固碳的贡献率,也显著提升了土壤的有机无机复合程度。
许连周王琪刘丹阳钟锐孟庆峰张如月刘阳马献发骆静梅邢华铭嵩博
关键词:苏打盐碱土有机肥土壤有机碳土壤胶体有机无机复合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