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孟祥华

作品数:5 被引量:122H指数:3
供职机构:济南大学城市发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
  • 4篇沉积物
  • 3篇太湖
  • 2篇磷形态
  • 1篇等值线
  • 1篇等值线图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蓄积
  • 1篇营养化
  • 1篇人为污染
  • 1篇入湖河流
  • 1篇水动力
  • 1篇水体
  • 1篇太湖水
  • 1篇太湖水体
  • 1篇污染
  • 1篇污染评价
  • 1篇磷含量

机构

  • 5篇济南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山东省环境保...

作者

  • 5篇孟祥华
  • 4篇袁和忠
  • 4篇刘恩峰
  • 3篇沈吉
  • 2篇王建军
  • 1篇杨丽原
  • 1篇孙娟

传媒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湖泊科学
  • 1篇环境科学

年份

  • 3篇2010
  • 2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南四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沉积物金属空间分布特征与污染评价被引量:19
2010年
对南四湖湖区及其主要人湖河流表层沉积物中金属元素质量分数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14种金属元素可分为3类组合:Ca和Sr为第1组元素;Al,Fe,Na,K,Mg,Ni,V和Ti为第Ⅱ组元素;第Ⅲ组元素包括Zn,Cr,Cu和Pb.其中,第1组元素在独山湖区及微山湖区质量分数较高,与第Ⅱ组元素变化趋势相反,这2组元素主要为流域自然来源;第Ⅲ组元素在老运河、白马河上游、洗府河下游及人湖口沉积物中质量分数较高,可能受到人为污染的影响.此外,其他表层沉积物中第Ⅱ组元素与第Ⅲ组元素质量分数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选取流域非耕作土壤样品作为背景,采用参比元素校正及沉积物富集系数法,对Zn,Cr,Cu和Pb等重金属元素的人为污染特征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老运河沉积物中Cr和Pb的富集系数为3.7和3.9,具有中等程度的人为污染特征.Cu和Zn的富集系数达到16.6和22.0,具备重或严重的人为污染特征.Zn和Cu在洗府河下游及入湖口、白马河上游沉积物中的富集系数为2.0~7.1,具有中等或较重的人为污染特征.其余表层沉积物中Zn,Cr,Cu和Pb的富集系数均低于2.0,基本未受到人为污染的影响.
孟祥华刘恩峰杨丽原孙娟袁和忠
关键词:沉积物人为污染南四湖
模拟水体pH控制条件下太湖梅梁湾沉积物中磷的释放特征被引量:32
2009年
采用缓冲溶液控制水体pH值,模拟研究了太湖梅梁湾沉积物扰动悬浮状态下水体磷的释放规律(48h),分析了实验前后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组成及变化特征.结果表明,pH条件对沉积物磷释放具有显著影响,强酸性(pH=2.0)及碱性(pH=9.5,11.8)条件下皆利于磷的释放,但强酸性水体磷含量随时间逐渐降低,而碱性水体磷呈持续释放状态;中性条件(pH=7.2)磷的释放释放作用不明显.磷释放达到稳定状态(14h)后,碱性条件下(pH=9.5,11.8)磷释放量为酸性(pH=2.0,4.6)及中性(pH=7.2)条件下的4倍以上.通过对比释放前、后沉积物中磷的形态组成可知,酸性条件主要为钙结合态磷的释放;碱性条件主要是铁结合态磷释放,部分可发生再沉淀,转化为钙结合态磷.研究表明,梅梁湾沉积物中铁结合态磷的解析是沉积物磷的主要释放源,是水体内源磷增加的重要贡献者.
袁和忠沈吉刘恩峰孟祥华王建军
关键词:沉积物磷释放磷形态PH太湖
巢湖沉积物磷的蓄积特征研究
本文从沉积学、元素地球化学的角度,对巢湖及主要入湖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和巢湖西部湖区柱状岩芯中总磷的含量及其形态组成、金属元素含量、磁化率以及有机质含量等指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研究了巢湖表层沉积物磷的赋存特征、空间分布及其...
孟祥华
关键词:巢湖沉积物富营养化磷含量
文献传递
太湖大浦口河口区沉积物中铁、磷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2
2009年
对太湖西部大浦口河口区沉积物中的w(Fe2+),w(TP)和w(Fe-P)及间隙水中ρ(Fe2+)和ρ(PO43-)的空间及垂向分布特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上覆水中,河道的各项指标均大于湖区及河口,而在河道与河口沉积物中w(TP)基本相似,均小于湖区.在河口沉积物垂向剖面上,存在约5,9及11 cm的3个明显变化阶段.w(Fe-P)占w(TP)的16.7%-47.8%,与ρ(TP)的相关性较好(R=0.526),但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并不明显.Fe-P是重要的磷形态,厌氧状态下有向间隙水解析扩散的潜力,并形成Fe3+与Fe2+间的转换.间隙水中ρ(PO43-)与w(Fe-P)/w(TP)和ρ(Fe2+)存在非对应性,但与ρ(Fe)呈显著相关(R=0.853).河口区PO43-的迁移转化受多种因素的作用,复杂的水动力活动和地球化学作用是主要控制因素.
袁和忠沈吉刘恩峰孟祥华
关键词:水动力地球化学太湖
太湖水体及表层沉积物磷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性分析被引量:70
2010年
通过对水体不同程度富营养化湖泊——太湖全湖40个位点的高密度采样分析,得到太湖水体及表层沉积物各污染因子在太湖的空间分布特征图,结果表明,太湖水体中SRP、TP、TN及沉积物中TOC、TN、TP及P的各形态等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异性,水体中污染物主要分布于竺山湾、五里湖、梅梁湾及太湖西部等湖区,TN、TP最低值为0.05、0.88mg·L-1.沉积物中Fe-P的分布与水体中TP类似,含量在29.13~258.31mg·kg-1之间变化.Ca-P除主要分布于南部太湖及东太湖外,西北部湖区也见大量蓄积,最高值达357.68mg·kg-1.OP的高值分布于西北部湖区,最高值达371.91mg·kg-1.沉积物中IP占TP的含量高于OP,最高值高出OP含量约50%.IP中Fe-P的比例虽然低于Ca-P,但与水体中SRP、TP之间的高度相关性(R为0.49、0.64),指示Fe-P的内源释放为太湖水体中磷的重要来源之一.而沉积物中TOC与C/N、TN、TP及P的各形态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了高有机质含量更利于对营养盐的蓄积埋藏.太湖水体及表层沉积物各指标空间上表现出如此明显的区域性差异,除受不同湖区入湖污染源直接作用外,还和各参数不同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有关.
袁和忠沈吉刘恩峰王建军孟祥华
关键词:磷形态等值线图表层沉积物太湖
共1页<1>
聚类工具0